灵气复苏:我在红楼修长生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神眼看题 文气初现

    县学地方有限,不可能如乡试那样,有一个个单独的考间,一般是安置在学舍中,学舍不够,就搭临时考棚。

    很不幸,秦钟的座位在考棚里,四面漏风,风紧了,还会有雨丝飘来。

    明朝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不过本朝作了改革,将县试和府试分开,并取消院试。

    府试过关,即可获得秀才功名,而县试过关,称为童生。

    明朝的县试,要考五天,一天一关,过了关才能参加次日的考试。

    不论对于考生,还是主考官,都是个极大的负担。

    本朝精减为一天,考试内容也有所缩减,但阅卷时间,相应延长到六天,考试结束的第七日于县学放榜。

    秦钟所在考棚,能坐三十六人,按号寻到座位,坐下之后,将文房四宝摆好,微眯双眸,蕴养精神。

    坐定不许走动,考试时如厕是很麻烦的,也会给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很多人在考前不吃不喝,宁可饿着肚子考。

    有条件的,也只是喝碗参汤提神。

    秦钟便是喝了碗参汤。

    陆陆续续,棚子坐满了,彼此间素不相识。

    “当!”

    突一声钟磬鸣响,每个人都是浑身一凛。

    时辰已至,正式开考!

    有吏员进来发卷,试卷装在一个大纸袋中,先向众人展示,以示封口火漆完好。

    “可看清了?”

    吏员喝问。

    “完好!”

    众人纷纷回应。

    吏员撕开封口,共三十六份试卷,附带三张稿纸,发放到每个人的桌上。

    秦钟向试卷看去。

    试卷分三卷,第一卷是贴义,把经文抠去几字,重新填补,相当于填空题,共有五十题,出于四书,考的是死记硬背的基本功。

    卷二是墨义,即笔答经义,共有两题。

    其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其二: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其三:以二月为题赋试贴诗一首。

    秦钟暗暗叫苦,别说墨义,即便是填空题,也是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五十题贴义,一题都不会写。

    不禁提着笔,四处乱瞟。

    考棚是真的棚子,视野极佳,很多学子已经开始写了,只有极少数人和他一样,到处乱看,目光对上了,报以一个会心的苦笑。

    诶?

    突然秦钟留意到,在个别学子身上,有乳白色的莹光升起!

    ‘文气?’

    秦钟立刻想到了前世儒道小说中的文气,想不到灵气复苏,竟带来了文气!

    于是开启元神眼看去。

    文气:受灵气催发,读圣贤书而出,自心而生,是才华的外显,可辟邪驱鬼,伐山破庙,镇压邪祟。

    简简单单的提示,让秦钟心神大动,但见考场各处,皆有莹光冉冉上升,于天空汇聚,组成了一条条的句子,或者文章。

    文字在变幻调整,再一细看,不就是考题的答案么?

    卧艹!

    卧艹!

    真是卧艹啊!

    秦钟震惊了!

    还有这样的操作?

    不过结合提示,倒是猜出了几分缘由。

    在没有灵气的世界,很可能文气只是让人思维敏捷,触类旁通,才华横溢,并不会外显。

    而有了灵气,人专心写文章之时,杂念消除,精气神就显现出来了,小说中描写的锦绣文章、妙笔生花、百圣齐鸣恐怕非是虚言。

    这些答案,就是考生心中所想,通过精气神的外显表现了出来,再由文气自行演化,组合成最佳的文章。

    大概可以理解为,现场有文气的才子在合力答题。

    秦钟精神一振,以元神眼观看天空中的词条文章,照着抄写。

    县试主考有五人,分别是县令,县丞、县教谕与两名府学教授,通常先由书办检查试卷,将有别字、犯了讳的文章剔出,内容不论,剩下的再交由这五人品阅。

    大兴县县令吴敬梓与另四人坐在文华殿里,望向外面。

    却是陡然间,吴敬梓猛的站了起来,眸中现出难以置信之色。

    “堂尊,出了何事?”

    县丞问道。

    吴敬梓拿手指着前方道:“都来看看,那些考生身上是否有白光?”

    众人纷纷移步台阶。

    “诶?真有啊!”

    “这是……”

    “下官明白了,这是古籍记载中的文气!”

    “天降祥瑞,这是吉兆啊,这些日子以来,天灾不断,妖魔鬼怪层出,人心惶惶,而古籍中曾说文气有辟邪诛鬼之效,并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

    先秦诸圣,无不神通莫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绝非一册竹卷之功,实以神通盖压诸国!”

    “不好!”

    吴敬梓突地面色一变:“本县考场出现了祥瑞,难保他县不会有,你们几个过来,你俩骑马去往国子监禀报大司成。

    你俩也骑马去大司成家里,倘若在家,哪怕还在床上,拖也要拖来,一定要抢在宛平县的前面,请来了大司成,本县重重有赏!”

    “是!”

    被点到名的衙役,一溜烟跑了出去。

    明代好古风,本朝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国子监祭酒被称作大司成,正是李纨的亲爹,李守中。

    文华殿内,众人均是磨拳擦掌,谁都知道抢先上报祥瑞的意义,无不紧绷着心弦,可不能让宛平县抢了先啊!

    “诸位,咱们分头巡视考场,看看有哪些考生考出了文气,今科童生就从其中择取,如何?”

    吴敬梓又道。

    “就依堂尊之言!”

    县丞、县教谕与两名府学教授纷纷应下,分配了自各的巡视范围,冒雨而出。

    吴敬梓带着两个书吏,向边角的考棚区走去。

    一般来说,能在屋舍里考的,不是官员富户之子,就是文名比较出众的少年,这是规则允许之内的适当照顾。

    而这些人里,出文气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作为一县之尊,不可能吃相太难看,因此吴敬梓将发掘好苗子的机会让给了同僚。

    果然,有文气的并不多。

    每发现一个,吴敬梓便向身后的书吏打听姓名,将之记下。

    “嗯?”

    突然吴敬梓加快了步伐,就见一名面容稍显稚嫩的考生,看年纪不过十四五岁,可那头顶的文气,浓的几乎化不开,并隐约呈现出一副文章的模样。

    “锦绣文章?”

    吴敬梓低呼了声,转头问道:“这是哪家的考生?”

    一名书吏翻开簿册,按号索引,没一会儿道:“回堂尊,此子姓秦,名钟,是已故工部营缮郎之子,年方十四!”

    “十四岁?”

    吴敬梓颇为惊讶,仔细看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