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58章 尘埃落定

    不等俩人走远,赵卫军上去就把撕了下来,就见上面只写了“万事如意,生意兴隆”八个大字。

    赵卫军用手指弹了下纸面,咕哝道:“城里人可真有意思,这都三月了,这些人还跑过来给咱家门上贴对联,这是啥意思?咒咱们生意做不长?”

    赵卫国的心中顿时有了谱,看来这个马文献还不算差劲,不但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还给他来了个哑谜。

    贴上这俩成语,自然是在暗示赵卫国,方红斌已经如他的愿,离开了永宁街工商所。

    以后双方相安无事,最好以和为贵,别闹腾的如这般厉害。

    事情就这么尘埃落定,赵卫国自然是大大松了口气。

    再回头细想起来,倒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合常理。

    方红斌能做到副所长的位置,又天天在市井里转悠,肯定不止做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要说方红斌借势欺人不稀奇,毕竟是为了获利,当然要拿出一些手段出来。

    可要是一下子把商户拿捏死了,对他可没什么好处。

    不知以往他对待别的商户是怎么样,是不是也像对他这样,根本不留任何余地。

    这次交锋下来,可没看出来这人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还比不上魏河乡的两个泥鳅乡长。

    他不可能不知道,像他这种狮子大开口的做法,纵然是打着吃定商户的主意,可他这只是这一片的工商所,所管辖的范围也就是方圆二三里地。

    商户要是被逼的紧了,完全可以搬离永宁街,另外再选店面。

    要是每个商户都一拍两散,他方红斌还怎么靠山吃山?

    赵卫国觉得,这里面肯定还有一些他不知道的原因。

    只可惜他跟方红斌结下了梁子,对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跟他道出实情。

    回头倒是可以约上黑三喝顿酒,看看能不能问出点隐情出来。

    不过这些都是细枝末叶的事情,眼下没必要纠结,他得尽快赶回去,清点一下鸡舍,等着明天开张做生意。

    他却不知道,就在他赶路的时候,永宁街工商所里,方红斌脸色晦败,正坐在办公室里跟人通着电话。

    “金老弟,当初可是你撺掇着让我跟赵卫国过不去!现在事儿出来了,你可得说话算话!”

    “老方啊,你这次的事儿闹的太大了,听说连罗益民都给惊动了,不但你们工商被整顿,还连累了一大帮人跟着你受累。桐阳就这么大地儿,这么多人对你都有意见,我面子再大,也不能惹了众怒不是?你放心,我把你调到物资局,那边也是个肥差,等你过去之后,只要替我办事,我不会亏待你。”

    电话那头的人说的轻描淡写,似乎就是说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

    方红斌叹了口气,跟那边敷衍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

    随着方红斌离职的消息传出,赵卫国又重新开业,闹腾了一周多的事情总算平息了下来。

    据说,永宁街工商所新上任的所长马文献,还邀请了附近小区的十几个退休干部,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当众表示下一步他任下的工商所会持续转变作风,为繁荣市场做好服务。

    后续的这些消息,都一一刊登在了晚报上。

    借着这次事件,晚报着实圈了一大波的用户。

    从邮局的订报数量就能看出,每天售卖的数量,至少比一个月前上涨了百分之六七十。

    许多老百姓,尤其是那些自以为遭遇不公的人,俨然把晚报当成了救星,读者来信如雪片一般,寄到了晚报社里,希望能在报纸上公开发出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原本期望借着此次事件声名大震,将晚报打造成报纸标杆的戴兴民,这次失了算。

    靠着赵卫国的事情,的确收获了不少的用户,但随之而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上面非但没有嘉奖,还以煽动情绪对立、破坏社会安定为由,给晚报社下了一道重重的处分。

    晚报关停读者来信栏目一个月,后续只能限定在两个版面内,当事领导戴兴民负主要责任,罚款一百,并取消三年内评先评优资格。

    当从戴兴民口中听说了处分时,赵卫国很是过意不去。

    主意是他出的,却没想到这么一件小事,会连累戴兴民背了这么重的处分。

    戴兴民却是丝毫没当回事儿的意思,摇手道:“处分算个球,我要是怕处分,就不会这么干了。今儿找你来,是想跟你合计一下,最近农业现代化叫的响,咱们得跟着形势走,尽快把第三篇稿子弄出来。”

    虽然心中对戴兴民很是过意不去,不过眼下这个时候,赵卫国却没时间再去理会稿子的细节了。

    说话间就是五一,按着和乡里的约定,过完了五一,他就该付第二笔的款项。

    而乡里也会把签下转让书都一系列的文件,等到把工人都给安排到砖厂,面粉厂就彻底算是他赵卫国的财产了。

    算下来没多少的日子,为了面粉厂的顺利交接,他也该着手招一些自己的人,学着熟悉流程和操作机器。

    按眼下的规定,作为个体户,雇用的人数不能超过五个人。

    赵卫国也就没有大张旗鼓的找人,只是听取了赵卫山的意见之后,忙里偷闲串了庄上的几家近门,找了三个有意向的人。

    受困于粮食产量,他能收到的粮食不会有多少。等到这三个人熟悉之后,足够维持住机器日常的运转流程。

    而车间外面的体力活,完全可以交给短工去做,这样既能维持住现状,又不会违反相关的规定。

    日后若是想扩大产能,再去想其他的法子。

    这个想法,是他和副厂长杨振岳商议出来的,两人都觉得,这是眼下最有利的思路。

    只不过,他们两个只把目光盯在了明面上的操作,却忽略了隐藏在表层下面,还有许多潜藏的约定。

    面粉厂移交之后,一系列的遗留问题才慢慢凸显了出来。

    因为产能的骤然变化,随即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农科所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