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33章 两清

    赵卫国不禁替发小难过,用现代人的思维,着实无法理解他爹和十一叔的想法。

    十一叔和赵文奇两家,根本没啥血缘关系,以前也没啥世仇大恨。

    就因为一个“同姓不婚”,就这么一步步的加深矛盾,断送掉两个年轻人的未来。

    再给十一叔几年的时间,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他会慢慢接受新的观念,也许会松口。

    可眼下事情已然发生,再多的假设也是无用,看赵卫军这样子,已经彻底断了念想,知道他们俩这一辈子也不可能走到一起。

    什么“为你好”之类安慰的套话,没必要跟赵卫军说。

    赵卫国想了想,低声劝道:“十一叔这次做的确实不对,不过人这一辈子,全在自己过,你还年轻着,也不是他说打没就能打没的,没了谁,日子都得接着往下过。”

    赵卫军没有回应这句话,而是拿起了床上的烟,哆嗦着手点上了一根,径自说道:“从小到大,他在我面前总是说一不二,叫我往东我就得往东,叫我往西我就得往西,啥事一不合他的心意,就打我骂我。后来我大了,他打不着我了,他叫我往东,我偏要往西,总想跟他对着干。这几年他在我身上生了不少气,这一次,算是彻底两清了,从今往后,我就是在外要饭,死在外面,也跟他无关。”

    赵卫国越听越是皱眉,忍不住劝道:“父子之间,哪有啥两清的说法?这好好的,为啥说到死了呢?”

    “是啊,这辈子,我是无法摆脱他了。”

    说到这里,赵卫军突然歇斯底里了起来,大声吼道:“他不是我爹,我没这样的爹!”

    赵卫军捏起手中的烟盒,猛的砸了出去,烟盒撞在了墙壁上,发出一声轻响。

    他猛地跳上前,在烟盒上狠狠跺了几下,眼看着烟盒被他踩的稀巴烂,才重重的吐了口气。随后如同脱力一般,整个身子直直地仆到在了床上,将头埋在了被子里,发出一阵低沉的呜咽。

    赵卫国坐在一旁看着,任由发小发泄着情绪。

    两人在招待所里一直待到了中午,见赵卫军的情绪好了不少,赵卫国退了房子,找了个供销社给发小买了身衣裳,又买了几件礼物。

    既然来了临潭县,那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将媳妇的家书送到她大伯那里。

    郭燕秀的老家叫郭家镇,每天从县里到郭家镇,都有固定的班车。

    郭家就住在国道的旁边,倒不是太难找,俩人坐了半个小时的车,直接坐到了郭燕秀大伯家的门口。

    郭家的老一辈人都已经过世,眼下家里最长的,也就是郭燕秀的大伯郭守德,今年六十四岁。跟郭燕秀他爹郭守义畏畏缩缩的样子不同,老人一看就是旧时饱读过诗书的人,满脸都是书卷的气息,倒是和赵长兴有些相像。

    大伯还是第一次见到赵卫国,对于他的到来,很是高兴,拉着手问东问西。

    只可惜老人家身上有些残疾,不能长时间久坐,和赵卫国说了会儿话,就进屋躺到了床上休息。

    换了郭燕秀的大哥郭燕鸣,领着赵卫国在镇子上转了一圈,末了还指着不远处的三间瓦房对赵卫国说道:“去年听说燕秀跟她爹一起回来,这房子我们都拾掇好了,你们这一结婚啊,房子倒是空了下来,等你们啥时候得空了,就回来住住,给咱爷送点钱,咱爷过世的时候,一直念叨着我三叔和燕秀妹子呢。”

    赵卫国反应了半秒,才反应过来,大哥口中的“咱爷”,就是郭燕秀的爷爷,当即满口应了下来。

    “前两年家里在镇上盖了房子,也给三叔留了间门面房。三叔这没回来,我们自作主张,打包租给了镇上的农技站,房租不算多,不过总算是没空着。你这次来的正好,等回去的时候,也把三叔那一份捎回去。”

    那点租金,赵卫国自然看不上,他的关注点,被话里的农技站吸引。

    所谓“七站八所”,在一个乡镇上,这样的机构,通常在20个以上,有的乡镇甚至高达30多个。像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林业站、广播站、种子站、食品站,这些都算乡镇直属的单位。

    从历史上看,这些单位的存在在实践中弊大于利,是造成乡村负担的重要根源,不仅使乡镇政府不堪重负,也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民的提留款里,有一多半都是用在了这些单位上面。

    正因为此,在新的年代里,农技站、种子站、畜牧站这些都合并在了一起,既减轻了负担,也明白了权责。

    但在眼下的年代,这些单位还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在农村,农技站也算是有用武之地。

    赵卫国想不通的是,这农技站拿着镇里发的工资,照说应该在政府大院里办公才对,怎么着也不至于在外面租房子办公。

    “农技站不都是乡里的单位吗,你们镇的农技站还得租房子?”

    郭燕鸣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们镇长年财政紧张,平时也没啥收钱的地方。自从今年换了个新领导,一直强调要鼓足干劲,工商所、农技站、农机站这些地方,发工资都要靠创收,要是不从大院里搬出来,老百姓们谁敢跟他们打交道呢?”

    赵卫国不由一阵无语,包产到户还没几年,农业刚刚起步,农民们还都是望天吃饭,全靠农技站给农民科普农业科学知识。

    供电所、工商所这些地方,还有创收的空间,可这农技站就是个纯服务的单位,要是自负盈亏,那谁还耐心地教农民种地?

    “这农技站咋个能自负盈亏?”

    “还能靠啥?卖点农药、种子、化肥呗,不过呀,他们的东西太贵了,老百姓买账的可不多。”

    赵卫国本来打算好了,把礼物送到,说上几句话就告辞而去。

    听说老丈人的名下有了门面房,已经是意外的事情,竟然还开起了农技站,这样的稀奇事儿,无论如何也得去长长见识。

    “大哥,咱们能过去看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