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1章 机会

    对于陈素锦的无礼行为,李红梅颇有些意见,是以早准备好的红包,也不必再拿出来。

    不过,李红梅对赵卫国更是不满。

    前两天的相亲她也听郭燕秀说了,这小子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着好好的去见面,穿了那么一件不伦不类的衣裳出去。

    这个老三,明显和老二一样,觊觎他家的那笔防疫费,强撑着不想分家,等着分上一杯羹。

    有了前科,任凭这次赵卫国如何解释,李红梅认定是他有意拖延,故意惹了陈素锦的不满,这才导致人家姑娘说出那么直白的话。

    回到家后,少不得在赵长兴面前告了赵卫国一状。

    赵家都以为此事告吹,一家人数落了一番赵卫国,都将此事抛在了脑后。

    哪知过了五天,郭燕玲又过来带话,说是陈家打听了一圈,对赵家很是满意,也同意赵卫国和陈素锦继续谈。不过,陈素锦是个心气高的姑娘,提了个条件,赵卫国得有个正经的活儿,两人才能谈婚论嫁。

    虽然郭燕秀说的很是轻巧,赵家人都是心知肚明,这年头,所谓正经的活儿,无非就是吃上公家那碗饭,不在地里扒饭吃。

    可眼下政策卡的严,赵卫国不过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赵家又没有太好的门路,想要吃上公家饭,无异于难如登天。

    陈家那边明显是算计好了,如果赵卫国真能找到正经的活儿,回头陈家有个吃公粮的女婿,说出去也有面子;如果赵卫国主动退缩,传扬出去,旁人只会说赵家和陈家不匹配,没人挑陈家的姑娘不懂礼数。

    赵家人都认为,陈家提出这个条件,就是存心难为人,补救当日的失礼。

    唯有李红梅甚是热衷,一直向赵长兴念叨,陈家是魏河公社的大户,那个陈素锦又是知书达理的好姑娘,错过了太可惜。

    赵卫国知道,大嫂如此在意他的婚事,肯定不是为了他好。

    按赵卫国的猜测,大嫂多半是想着能尽快分家,独吞了那一大笔的防疫费;另外念着她那个熟人梁招娣,一心想做成亲家,日后也好继续来往。

    只不过,大嫂怕是想多了,听那个陈素锦的意思,一心只想考大学,哪里会看得上他这个泥腿子?

    赵卫国根本就没把陈家放在心上,他这几天,一直在打村西头那片岗地的主意。

    赵钱营的土地,大多集聚在庄南头和东边。在赵钱营的西边,则是起伏不定的岗地,顺着岗地中间蜿蜒不定的土路,西行二三里地,就是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坡。

    站在赵钱营的村口,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那一片光秃秃的山坡。

    说是山坡,其实和小土坡差不了多少。

    桐河地区地处中原,是秦岭东边的末尾,本身就没多少山。

    这山坡连秦岭的余脉也算不上,顶多只能算是地壳运动的遗迹,随着岁月的风化,已经没了山的外貌,只有土里残存的料浆石,证明这里的确曾经有过山石的存在。

    顺着山坡再往西走上数百里,那里才是真正的山脉。

    赵家的祖辈定居在此,就是看中了此处有水有田,是个安居乐业的所在。

    当然,赵家的祖辈中也不乏附庸风雅的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将西边那片土坡称作栖凤山。

    赵卫国问过村里的长辈,这栖凤山在二十多年前还是郁郁葱葱,长着许多的梧桐树。当年炼钢的时候,将山上的树木砍的一干二净,当做了柴火。

    随后公社响应学习的号召,在栖凤山上修建了一层层的梯田,每至深秋时,连绵不绝的高粱在风中挥舞着紫红色的穗子,如同火焰在风中燃烧。

    只可惜好景不长,七五年一场千年不遇的大雨,雨水挟着山上的土顺势而下,山上的梯田被冲刷殆尽,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坡。

    泥土随着雨水的冲刷,沉积到了河里,严重堵塞着河道,大量的料浆石却是留在了西边那片岗地上。

    因地里满是料浆石,存不住水分,那上百亩岗地既不耐旱,更不耐涝,种啥啥不成,除了种些红薯稍微有些收成之外,根本没法种其他的作物。

    包产到户时,庄上没有哪户愿意要这些土地,即便是大队往外承包,也没人愿意白白赔了种子钱和人工。

    时至今日,那一大片土地还挂在大队的名下,成了一大片荒地。

    赵卫国心底有个计较,若是能趁着这个时候,把这些地利用起来,说不定就能派上大用场。

    可这个地方究竟怎么利用,那就要好好的盘算一下。

    他这几天趁着拾柴的功夫,特意去了栖凤山上看了几遭,自觉这片土坡向阳拿来种果树是个不错的主意。

    只可惜种果树周期太长,山下也没顺畅的路,若是种上了果树,非烂在地里不可。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如今他手里没有本钱,最好是寻一个不用投资,能立竿见影赚钱的门路。

    这日他趁着一大早凉快,又去山上转悠了一圈,下山时,正好遇到了去山上放羊的二伯赵长林。

    眼看着二伯身后的十几只羊甚是喜人,赵卫国心思就动了起来,和二伯聊了半个多小时,这才拖拽了几根枯枝回家。

    刚走到十一叔家门口,远远就见自家院门外停了一个大型的拖拉机,拖拉机后面还拖着一个庞大的车斗,将院门堵的结结实实。

    这年头,这种明显搞运输的拖拉机,在农村可是个稀罕玩意儿。是以哪怕是到了饭点,在拖拉机四周,还是围了不少人,对着这个庞然大物指指点点。

    赵卫国翻了一下脑中的记忆,瞬间就对上了号。

    他的二姐赵卫玲,嫁到了东边的磨盘张大队。今年仲秋节二姐回来送月饼,说是二姐夫不知从哪里弄了一笔钱,把公社里的东方红拖拉机承包了下来,又到县里买了一个卡车的车斗,在县里搞起了短途运输。

    看这架势,应该是二姐夫到了家里。

    沿着拖拉机留出的缝隙,赵卫国勉强挤进了院里,果然就见堂屋正中坐着一个面容黢黑、满脸横肉的中年男人,正是他的二姐夫张文广。

    他将柴火扔到了猪圈里,正准备洗手回屋换身衣裳,就听母亲的声音从灶房里传了出来,“卫国,快给菜端到堂屋里,别让你张哥饿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