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诸天讨生活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六章 淞沪办事处

    一个人到陌生的城市,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的新鲜感,是很难确定的一件事,但通常情况下,比起过年在父母身边不被嫌弃的时间,长不到哪里去。

    在香江痛痛快快的游玩了近一个月,槐花也有点厌烦了。

    即便这个城市依旧有很多还未涉足的地方,也依旧充满了魅力,可没怎么出过远门的槐花还是有点想家。

    在征询了王姑娘的意见之后,贾老师很快安排好了后续工作,等过了立秋,便带着几个人回了内地。

    对于如今的他来说,出行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以后只会更轻松,所以没有多少羁绊。

    回程的时候,没有像往常那样,从广州直飞燕京,而是在广州逗留了几天后,飞往了淞沪。

    没有比较,就不会切身体会到发展的差距。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那里都是国内经济的中心,他想带着几人去亲眼看看那座城市,让他们感受一下与燕京和香江的不同。

    从虹桥机场出来,汇合了长安置业在沪办事处的人员,贾老师一行直接回了陕西南路的老洋房。

    这栋宅子是早年一家合作伙伴的产业,有一栋三层的主楼,外带一排平房和一个小花园。六十年代中期便将产权转给了贾老师,只是一直租借给了一家事业单位做办公用房。

    前几年就被他收了回来,重新做了翻修,作为自己每次往来淞沪的落脚点,以后也将是贾家在沪的长期住所。

    像这样的产业,在茂名南路、襄阳北路和愚园路还有几幢,只是建筑规模和新旧程度不一,收回来的时间也有早有晚,还都处在装修阶段。

    未来这些产业,不管是挂在小当、槐花和王渃嫣几个妹妹名下,或者成为贾老师其他女人的物业,都将是一笔不小的资产。

    长安置业的办事处也是一栋老洋房,就在离此不远的襄阳南路上,那里也是贾老师的私产,去年租给了办事处使用。

    目前办事处涉及的工作和项目并不多,主要是置业公司今后对沪投资的前期接洽,以及香江那边电子、服装工厂订单的代工管理,再就是老板交办的各项事宜的落实工作。

    办事处的负责人姓沈,是从香江那边过来的。

    祖籍宁波的老沈,人有些胖,随时随地都笑眯眯的,被底下的员工叫做笑面虎。

    两位副主任,都是淞沪本地人,年龄也都在五十开外,与贾老师也打过几回交道。

    姓梁的副主任祖上原本是一家洋行的买办,颇有些产业,算是一个标准的小开,小时候也是着实阔过的,只是这二十年来日子过得心酸难言。

    在见到办事处的招聘启示之后,老梁便立刻投效过来。应聘的当天,就把自己好不容易谋划来的工厂工作,交给自己的儿子接了班,没有丝毫犹豫。

    这个人的其他能力如何不论,但若说公司上下谁最懂淞沪风情,则非他莫属。

    外滩上的哪一栋楼,是谁家的产业,这家又是怎么败落的;豫园周边的哪家店最好吃,大师傅又是什么样的师承来历;复兴路上的老洋房,在私人手里的还有几家,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弄到手……

    如此种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反而成为他在办事处立身的根本。

    做生意做的是人情世故,这种老派的淞江人,最讲究的也是这个,贾老师在意的也是这一点。

    另一位副主任李女士,则出身于书香世家,祖上是合肥李中堂的族弟,父祖都曾在震旦、交大、同济教过书,而她自己也曾是震旦中文系的才女,晚报社的知名编辑。

    只是造化弄人,和老梁一样,这二十多年来,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

    十几年前被安排支边,直到前年才得以回城时,丈夫已故去多时,她自己也已经磨去了昔日的棱角,去年刚过五十岁生日,便将工作转给拖家带口的独生女儿,早早办了退休,一个人独自生活。

    如果说老梁是自己闯过来的,那么李女士则是贾老师三顾茅庐请过来的。

    前年贾老师来这边出任一场围棋比赛的评委,就和她有过一面之缘,深谈后相互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在一年前贾老师创立公司的时候,便把内地未来的投资中心,定在了淞沪,初创的人选自然也经过了多番考量。

    几经登门,无事一身轻的李女士,也就此归入长安置业的旗下,开始为贾老师在长三角地区开疆拓土。

    这一年多来,长安一系的中层都有个发现,自家老板在用人上,似乎更喜欢用年龄比较大一些的,尤其是三家公司的掌舵人和内地的广州、淞沪两家办事处的负责人,竟然都是年过半百的老朽,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难免让个别年轻人对上升空间有些担心。

    可贾老师又有什么办法呢,年轻人固然有朝气、有闯劲,但没有谁比他更明白,这个时期内地的市场秩序有多么的混乱,他目前最需要的是稳健,而不是敢闯敢拼的冲劲。

    随着未来的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他在用人方面的策略,也势必会随之调整,但肯定不是短期内的事情。

    经过一个下午的短暂休整,贾老师和王姑娘在南京西路的华侨饭店,宴请了办事处的所有员工。

    这间酒店始建于1924年,于1926年落成,起初名为华安大楼,1939年被香江华侨租用,并更名为金门大酒店。

    酒店由当时的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出资兴建,聘请阿美利坚建筑师哈沙德设计,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建成之初就被誉为淞沪“最上等的建筑”。

    1958年酒店改名为现在的华侨饭店,直到九十年代才会恢复金门大酒店的原名。

    这家饭店是老梁推荐的,原本是办事处准备给老板举办接风宴,却被贾老师改为了对员工的答谢宴,名义变了,但相互间加深认识和了解的内核没有改变。

    淞沪这块地方,未来将是贾老师经营活动的大本营,对于初期的掌舵人,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所以,在宴请员工的同时,贾老师让大家把家属都带上,同时委托办事处的几位当家人,给到场的每一位,都准备了礼物,务必让所有来宾都能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