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繁体版

第12章 高考那些事

    在那些平凡却充满温馨的日子里,时间仿佛化作一条悄无声息的小溪,缓缓流淌而过。

    转眼间,便是10月12日。就在这一天,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一阵秋风扫过枯黄的叶片,迅速席卷了燕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高考,这个被时光深深埋藏的名字,正式宣布将再次回归,犹如一道久违的光芒,刺穿了漫长的等待。

    深刻经历了时代浪潮的王澍,尽管心中早有准备,但当这个消息真正落入耳中时,那份激动之情仍难以完全言表。他如被春风吹醒的蒲公英,轻盈而急切地冲向了好友史佚生的家,两人在史家那个被岁月打磨得温婉而又充满故事的小院里,共同分享着这份喜悦。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陆离地洒在他们的肩上,脸上,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为之明亮起来。

    夜幕低垂,王澍再次拿起电话,将这份振奋的消息传达给了远在岛城的王溯。疲惫之后的惊喜如同冬日里的一束光亮,温暖而强烈,王溯的欢呼声穿过话筒,激动的嘶吼,宛如度过了无数个漫长黑夜的人终于迎来了黎明的破晓,照亮了他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波覆盖每一个角落,这个消息也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整个国度。燕京的街头巷尾沸腾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每个人的心中都被点燃了希望的火种,照亮了前行的路。

    随着高考的步伐渐行渐近,从秋末到初冬,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们都在为这场知识的盛宴默默准备。考试前的报名仿佛是每个人心中的小舟,正待扬帆起航。

    那时,考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虽然最终录取不完全按志愿进行,但这份选择权的给予,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与激励。

    王澍、史佚生、王溯,三人虽然选择了不同的专业路径,但共同的目标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王澍选择经济系的决定,虽然引来了“背叛革命”的玩笑,但他那句“为了挣钱养家”的辩解,也在友谊中添上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但共同的梦想将他们紧密相连。考试的脚步声渐近,使得整个冬季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燕京城内,无数家庭、学子、以及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都在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做着准备。

    陈满福在12月初结束了外地的工作,归来京城。他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又充满力量,仿佛承载着某种重要使命,而他的归来,也为王澍的高考之旅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支持与期待。

    王澍最初拒绝了陈满福和陈楠栖的全程陪考,认为自己的考试不足以耽误他们的工作。但他们的坚持,让王澍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和支持,这份温情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与此同时,燕京的考试安排也公布了:12月10日上午政治,下午是历史和地理的联考;12月11日则是数学和语文。在这两天里,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子们,都将面对自己的挑战。而对于外语专业的考生来说,还有一场额外的加试等待着他们。

    燕京的街道在这段时间里变得特别热闹,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努力和期待的气息。学生们穿梭于书店和图书馆,家长们忙着为孩子们准备考试的各种物资,老师们则加班加点,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刻,王澍和他的朋友们,以及所有的考生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准备着,渴望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抓住属于自己的光芒。

    史岚想借此翘课陪考的想法被几人一笑置之,只有史父决定全程陪同史佚生,考场的分配使得王澍和史佚生不能相互照应,但他们相信,各自的坚持与努力,终将汇聚成成功的泉源。

    王溯虽远在他乡,孤独地面对着考试的挑战,但他知道,即便没有人陪伴,自己也绝不孤单。每个夜晚的星空下,都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们,他们的心与心之间,因着这共同的目标而紧密相连。

    而王羽,虽未能参与这场特殊的旅程,他的心也总是与弟弟同在,他的每一次前进,都牵动着他的心。

    这是一个特殊的冬天,每一个人,无论是在燕京的街头,还是在遥远的他乡,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而这场考试,不仅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每个人意志、勇气和梦想的考验。

    第一天的考试,阳光透过高大的教学楼窗户,洒在了每一张紧张而专注的脸上。

    考场内,笔尖在答题纸上划过的声音此起彼伏,伴随着偶尔传来的翻卷声,所有这些都显得格外清晰。

    这一切,都浸透着时代的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故事。

    第二天的考试,考生们的步伐更加轻松,笑容在他们的脸上更加自然。

    试卷的内容依旧没有脱离这个时代的框架,相较于后世那些更为复杂的考题,这些问题显得简单而直接。

    就数学而言,简单举几题作为例子吧。

    “求过两直线x+y﹣7=0和3x﹣y﹣1=0的交点且过(1,1)点的直线方程。

    解:要找到过两直线(x+y-7=0)和(3x-y-1=0)的交点,我们首先需要解这两个方程的联立方程组。

    联立这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x+y=7……(1)

    3x-y=1……(2)

    将方程(1)和方程(2)相加,得到:4x=8进而x=2

    将(x=2)代入方程(1),得到:2+y=7进而y=5

    所以两直线的交点是(2,5)。

    现在我们要找到一个同时过点(1,1)和点(2,5)的直线方程。我们可以使用两点式直线方程公式:

    (y-y1)/(y2-y1)=(x-x1)/(x2-x1)

    将点(1,1)(即x1=1,y1=1)和点(2,5)(即x2=2,y2=5)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y-1)/(5-1)=(x-1)/(2-1)

    简化后得到:y-1=4(x-1)

    进一步展开得道直线方程:

    y=4x-3

    所以,过两直线的交点且过点(1,1)的直线方程是(y=4x-3)。”

    是不是感觉很简单,有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先不要急,看下一题:

    “(1)试用ε﹣δ语言叙述“函数f(x)在点x=x0处”连续的定义;

    (2)试证明:若f(x)在点x=x0处连续,且f(x0)>0,则存在一个x0的(x0﹣δ,x0+δ),在这个邻域内,处处有f(x)>0。”

    这题其实给高考的学生是有些超纲的,属于大学水平的实变函数或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但相信稍微有点水平的都能解出来,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其实啊,所谓简单与困难,都是相对的。

    这些都不重要,就罗列一组数据来证明吧,那一年高考参加的人数是570多万,最终只有27.3万新生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录取率仅有4.6%,竞争激烈程度用空前绝后来形容绝不夸张。

    据统计,2023年高考,全国报考人数1291万,全国985录取率2.6%,双一流和211录取率5.6%,一本录取率13%,二本录取率40%。

    两相对比,便能知晓个大概了。

    不说这些,视角缓缓转回那个正身处高考战场的少年,王澍。

    上午的数学考试对他来说不过是轻松的小试牛刀,而下午的语文考试则是他展现文采的舞台。

    这科的试题是最简单直接的,却也充满着对思维深度的挑战:

    “一、作文:(本题满分为80分)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二、答题:(本题满分为20分,每一小题10分)

    1.在下面两段文字里,“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这一类的人们”和“一部分人”在当时各指的是什么人?鲁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谬论,是怎样批判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后面的河蟹了…)

    2.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参考题](上面的题目全部做完,并认真检查后,可以做下面的参考题。参考题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参考题的成绩不计入总分,不作为录取不录取的根据,只作为录取之后能否跳级的参考)

    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文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不算参考题,就三道题目。

    对于王澍来说,作文题目是有些难度的。按照年龄来说,他才16岁,尚未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来书写“战斗的一年”,非要写,多半也是些浅薄无聊的经历,很难到拿到高分,因此他决定另辟蹊径。

    首先,以一位在东方战场的战士的视角展开,描绘了那些充满艰辛的日子,然后笔锋一转,展现他内心对祖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希望祖国能够繁荣昌盛。最后,再将视角拉回到一个孩子身上,揭示了前文的战士其实是孩子心中对已故父亲的想象,同时表达了自己将亲眼见证祖国强大并将亲身参与建设的决心。

    至于后面两道题,处理起来就更游刃有余了。

    对他而言,可能最不缺乏的大概就是对祖国的自信了,文言文翻译更是信手拈来。

    参考题他也尝试了,虽然后面入学的时候并没有跳级,但是否是因为他的年纪,学校那边有所顾虑,就不得而知了。

    与王澍的从容不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佚生从考场中走出来时的忐忑不安。

    他并非被考题所难倒,而是觉得试题过于简单,以至于有些不真实。

    经过王澍的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这边准备得太过充分了。

    与那些临时抱佛脚的考生相比,他们三人显得有些超前,这也多亏了王澍的指导。

    想到这里,史佚生不禁对这位年纪比自己小许多的朋友肃然起敬。

    无论是高考的事情,还是先前王澍预测的稿酬制度变革,几乎都一一应验。

    也许正如王澍所言,自己真的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想到这,他不禁对自己的前路,有些期待。

    在齐鲁岛城的考场外,海风轻拂着王溯的发梢,他的眼神坚定而平静。

    由于各省自主命题,考试时间先后不一。

    王溯这边是要稍晚一些,但这并未影响他的决心。

    王澍和史佚生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考试,可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没有打扰王溯的最后冲刺。

    他们知道,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他们已经约定好了未来。

    终于,最后一科科目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王溯深吸一口气,从容地迈出了考场。

    他的心中充满了自信,他知道他毫无保留地发挥了自己的全部实力。

    回到学校,他第一时间赶到传达室,拨通了王澍大院的电话,本来还想故作深沉,表演一下,说自己考砸了,但声音中的兴奋实在难以掩藏,被王澍直接戳穿,只能是老老实实地传达了自己的这边的喜讯:“考得不错,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王澍在笑得也很开心,他的声音透过电波传递着鼓励和祝福:“我们都做得很好,老史也是。明年,燕大见。”

    “燕大见。”

    简短的对话,如同一股暖流,淌过了王溯的心田。

    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梦想,都在这个约定中得到了印证。

    他们都知道,即使现在彼此天各一方,但无论如何,他们终将在那座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校园里,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