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艺术家
繁体版

第三章 街头卖艺

    马超带着马二宝来到东市后,便在一处靠近书店的附近找了一块空地后便把摊子支了起来。

    马超昨日的生意只是单纯的卖字,今日的他不仅卖字还要卖艺!

    马超的艺并非什么舞刀弄剑,而是他拥有的才艺。

    马超取出笔墨在布条的上方写下了几个大字:

    君子六艺

    无所不能

    代笔执言

    有求必应。

    然后又在布条的下方写下了几个小字:

    代写诗词—一银

    代做书画二银

    代编舞曲五银

    代解困惑十银

    写完后,马超把布条挂在了身后的两支木棍上。

    接下来马超就是等待着客人的光顾。

    马超的标价可是很高的。

    银子在大唐虽然不算交易的货币,可也有其价值。

    而其兑换的比例大概是一千多文钱一两银子。

    马超之所以把价格订的这么高,而且还只标注银子价码,其目的就是为了哗众取宠。

    往来东市的都是什么人?王公勋贵家的公子、少爷啊!

    而大多数这些公子、少爷的消费观念不是东西值不值,而是东西贵不贵……

    当然,这也是马超以前世的经验臆测来的,至于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马超心里也没底!

    马超就是要抱着“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心态来做这件事,成不成功先不说,总得先尝试!

    一个时辰过去了,马超的摊前依然没有一位顾客光顾。

    期间倒是有几个读书人模样的青年在摊子前驻足观看了一下,不过也就仅此而。

    还有一些读书人实在看不下去马超狂傲的广告词,对着马超就是一句“斯文败类”。

    马超对此只当没听见。

    “不遭人忌是庸才,你小子就是妒忌…”

    马超看着骂自己“斯文败类”书生离去后,才尴尬地自言自语了一句当做安慰自己。

    午时了,马超吩咐二宝把干粮取了出来,就着带来的水吃了起来。

    干粮很干很冷,不过马超和二宝没资格嫌弃,一人一个蒸饼吃了个干干净净。

    吃过了午饭,在冬日午时阳光的照耀下,马超感觉好舒服,很想就此午睡一会。

    “口气不小呀,读书人这般作为还不怕他人耻笑…这字倒也确实不错…”

    闭目养神的马超忽然听到有女子的声音在耳旁响起。

    马超睁开眼睛,便看到了摊子前一对貌美的少女: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十来岁。

    “两位姑娘中午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看到有顾客停留,马超赶忙起身微笑着热情招呼。

    两位少女也许是从未见过马超这种前所未见的招呼方,抿着小嘴只是微笑。

    马超观察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只是稍微一番打量,便已经对眼前的两位女子有了初步的判断:

    年龄大点的女子应该是主子,年龄小的则是丫鬟。

    当然,这只是马超从两位的衣着上做简单的分辨。

    马超又观察这位像是主子的姑娘,身上脂气味浓厚了一些,应该不是什么未出阁的姑娘,倒是来自烟花场所的可能大一些。

    当然,顾客是什么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能不能在自己这里消费。。

    “让姑娘见笑了,在下若非生活所迫,怎会大庭广众之下不顾读书人的颜面来这大街上摆摊!”

    马超猜测对方来自烟花场所,而来自这种场所的女子大多都有一段悲惨的命运。

    所以马超要表现的就是两个字“卖惨”。

    “公子不偷不抢、自食其力有什么可笑的?大家都是为了活着、迫不得已……”

    “姑娘说的是,在下虽然家道中落、父母又相继离世,不过在下堂堂七尺男儿,为了弟弟也要振作起来,区区‘斯文’对于在下不值一文!”

    马超说完还故意看向自己“弟弟”马二宝。

    不出意外,这位姑娘听了马超的故事后,立刻就对马超抱持着同情的目光。

    “公子想来也是有故事的人,看公子这笔好字就不是一个浪荡的人儿。也罢,不知这位公子最擅长什么?”

    “不是在下自夸,在下琴棋书画都略知一二,姑娘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好了!”

    马超知道今天自己的第一单生意来了。

    “既然公子有高材,不如就为萍儿做一首诗、一副画罢。”

    这位叫做萍儿的姑娘依旧笑着说道。

    马超的心里很兴奋,这可是大生意,诗画相加就是三两银子!

    “萍儿姑娘,我这儿有个规矩,诗画需要客人自备宣纸,主要是客人的身份不同,对于纸张的要求也不同……”

    马超正色地看着萍儿姑娘,微笑着解释。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一张宣纸十文钱,马超买不起!

    萍儿姑娘听后也不生气,立刻吩咐身边的小丫鬟去旁边的书店购买了两张宣纸回来。

    当然,这也是马超故意选在书店旁边的原因——买宣纸方便。

    马超不再多言,直接把宣纸铺好,然后取出了各种粗细的自制炭笔。

    “萍儿姑娘,你看是否把画和诗写在同一张纸上呢?这样能让诗和画更协调一些?”

    马超试着询问萍儿小姐。

    “公子自己做主即可……”

    萍儿姑娘依旧笑着回答了马超的提议。

    得到了答复,马超立刻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工作当中。

    马超要做的自然是素描画。

    当然,马超会的也就这一种绘画方式。

    马超并未急着落笔,而是仔细观看了一番眼前的萍儿姑娘:

    唇红齿白、樱桃小口、柳叶眉,五官是出奇的标志。

    再看身材浑圆妥帖,该胖的胖,该瘦的瘦,名副其实的一个小美人。

    马超目光自然引起了萍儿姑娘的不适,虽然她也看出了马超的目光中并没有那种龌龊的念头。

    马超审视萍儿的时间并不长,观察完毕后,马超就在宣纸上“刷刷”地描绘着萍儿的容貌。

    耗费了将近一个时辰,马超终于停下了炭笔。

    在马超绘画的期间,萍儿并未观看马超画的是什么内容。

    因为在这位萍儿姑娘的心中,诗画的好坏并不重。

    画好了,接着是选诗。

    对于诗词,马超能做的也就是抄。

    马超读了那么多年书,又当过老师,他的脑袋中不说存有古诗上万首,一千首还是有的。

    而此时马超能想到的古诗词中带“萍”字的就好几首:

    比如徐积的:劝君莫爱水中萍,萍随流水何时停。

    比如司马光的:庆云合沓吐赤精,蓬莱瀛洲杳如萍。

    再比如苏轼的: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若是把这些古代伟人的诗词题在一个风尘女子的画上,马超总觉得有些下不了笔。

    想了想,马超还是觉得算了,随便写上一首打油诗吧。

    有了主意,马超提起毛笔就在素描画的一侧写下了这么几句打油诗:

    萍水相逢都是缘,

    儿女情长心相连。

    你若它日飞腾时,

    好事不忘旧友言。

    写完之后,马超便把素描画推到了萍儿小姐的面前。

    “萍儿姑娘久等了,作品已经完成,还请过目。”

    萍儿只是瞧了一眼马超完成的作品,仅仅一眼就使她十分震惊:

    这画完全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而是她从未见过的一种画风,这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

    “呀…姑娘,这画里的你真是太像了…”

    一旁的小丫鬟看到了也是吃惊的不行。

    “公子,你这画的…真的是太好了,萍儿此生从未见过如此的作画方式…真的是…太像了…”

    萍儿小姐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她此时的兴奋。

    “萍儿姑娘可满意?”

    萍儿的表现在马超看来并不奇怪。

    素描这种画法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实,在大唐这个盛行抽象画风的时代,这个素描已经超乎出了萍儿的想象。

    “满意、满意…十分满意!”

    还不等萍儿回复,一旁的小丫鬟就笑着对马超说道。

    萍儿看了一眼身边的小丫鬟,并没有出言责怪她多话,继续对着马超说道:

    “满意,公子的独特画技真是让萍儿大开眼界,今日倒是萍儿有幸见识到公子的本领,真是好幸运!”

    “萍儿姑娘满意就好…不过这润笔费用纹银三两……”

    马超现在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报酬……

    “三两银子确实不多。不过,萍儿并未带有银子,公子你看铜钱可否?”

    萍儿有些不好意思地询问马超。

    “没关系,你就给三贯钱吧!呵呵”

    马超并未在意是否有银子,毕竟他只收银子的招牌就是一个噱头。

    萍儿并未再说什么,而是吩咐了一句身旁的丫鬟。

    “公子还请稍后,小丫鬟已经回去取钱,几贯钱挺重的,不方便带在身上。”

    “不急不急,萍儿姑娘不妨再仔细看看画,说不定还有意外之喜呢!”

    马超笑着跟萍儿说道。

    “意外之喜?是什么?”

    萍儿有点疑惑,接着就对着字画仔细查看起来。

    “原来如此,公子有心了,萍儿多谢公子。”

    只用了一小会,萍儿就发现了马超所说的惊喜。

    其实马超所说的惊喜很简单,四句首打油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萍儿你好”四个字。

    又过了一会,取钱的小丫鬟终于回来了。

    小丫鬟带来的不是三贯钱而是四贯。

    “公子,这是萍儿应给的润笔费。希望下次还能见到公子。”

    萍儿让小丫鬟把钱放到了桌上。

    “萍儿姑娘客气了,下次有需要欢迎再来。”

    马超今日终于开张收到了钱,而且还是四贯钱,心情很欢畅。

    “公子,后会有期。”

    萍儿要告辞了,今天对于她来说,也是有意思的一天。

    “萍儿姑娘,后会有期,记得下次一定要来呀!”

    送走了这位客人,马超示意二宝赶紧把钱收了起来。

    “二宝,去隔壁买两碗羊肉面回来,记得要加肉,多加肉!”

    有钱了,马超想到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先满足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