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贾玉京
繁体版

第九十四章 乡试临近(求追读啊老铁们)

    隔天复试,贾琼得了孙提学的承诺未去参加。

    院试审卷时各府县教谕都有参与,众人公推出几份最好的卷子,让提学大人最后排名次。

    这一次有三份卷子被公认为最佳,除了贾琼的,还有一份是上元县名叫贺云的学子的,他是应天书院学子,年仅二十一。

    另一份是一个来安县学子的名叫黄轩,这是一名年过三十的老童生,文章写的非常老道。

    江宁县教谕强烈推荐贾琼为案首,他说道:“贺黄两人首题的文章,虽然可以与贾琼一较高下,但是后面的几题还是多有不如。

    而且贾琼这一笔柳体楷书堪称一绝,单单这笔字就能得个举人。”

    其他几个教谕也大都认同这个观点,只有上元县和来安县教谕推荐另外两人。

    孙提学拿着三份卷子看了半天,说道:“我更喜欢贺云的这篇文章,还是取他为案首吧。”

    江宁县教谕争辩道:“大人,贾琼才名满天下,此前已是双案首。

    您何不成全其小三元之名,这也是我省文教的一桩幸事啊!”

    孙提学大义凛然地说道:“正因为如此,我才不取他。

    年少成名一帆风顺未必是好事,还是让他受点挫折才好。

    就这么定了,贺云第一,贾琼第二,黄轩第三。”

    次日放榜,这一次贾琼吸取了教训,老老实实在家里等着人来报喜。

    知道贾琼得了第二名,家里人都非常欢喜,毕竟能考中已经不易,没看见榜下那么多白发老童生吗。

    贾琼略略感觉有些失望,不过既然取中了他也就不纠结了,反正他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能真的六元及第。

    谢师宴上,贾琼也是表现的和往常一样,没有因为案首旁落而有任何不好的情绪。

    上个月贾琼娶了王语嫣过门,弄的他的住处满城皆知,这次他中秀才,来道喜的人更多了。

    有许多普通百姓也来贺喜,送些瓜果鸡鸭,说几句吉祥话就走了。

    一天下来,院子里堆满了瓜果蔬菜,鸡鸭鱼肉。

    这么多菜没办法处理,别人送的一份心意,总不能拿出去卖了或者扔了吧。

    贾家只能再开流水席,才把这些菜都消灭完。

    乡试时间是在八月,这一关对于贾琼来说也是最难过的。

    不但是因为有闽党这块绊脚石,还因为江南各省的乡试,本来就是高手辈出,竞争非常激烈。

    就算是贾琼文章做的好,也未必能够确保过关。

    乡试跟前面几次考试不同,前三场叫童考,乡试开始才是正考。

    对比前世,前者相当于考大学,后面才是考公务员,性质完全不同。

    乡试题量巨大,考生需要连续考三场,每场三天两夜。

    在八月秋老虎的天气下,窝在一个不足三平米的小考棚里呆三天,那滋味如何可想而知。

    而且历年来金陵省乡试人数是最多的,能达到近七千人同考。

    因为参加金陵乡试的,不止有全省的秀才,还有三千多南京国子监监生。

    这些监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高官权贵子弟,一部分是花钱买的捐监。

    监生地位等同于秀才,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算是特权人群。

    像红楼梦原著中,贾宝玉和贾兰都是直接参加的乡试,就是因为两人都是监生身份。

    这些监生绝大部分都是不学无术之辈,当然也有少部分有真才实学的。

    毕竟国子监的教授等级都是很高的,能不能学到东西就看监生愿不愿意学了。

    就是因为有这些监生,所以金陵省乡试人数一直是诸省之首。

    即使面积巨大的南京贡院,也没有那么多现成的考棚,还要临时搭建一些简易草棚。

    这些草棚平时还好,万一遇到下雨天,那肯定是四处漏雨,非常影响考生状态。

    万一要是倒霉抽到了传说中的“臭号”,那更是倒霉透顶。

    夏天公厕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恶臭中度过漫长的九天,那种体验想想就明白了。

    乡试是糊名的,所以也没有堂审一说,就算贾琼院试第二,也有可能被排到不好的位置。

    而且乡试重五经,以五经题来决定录取与否,以四书题来定名次。

    后面的会试和殿试,则是重策论,轻八股,尤其是殿试,基本只考一篇策论。

    贾琼的策论一直都是强于八股的,所以只要过了乡试这一关,他就有信心争一争状元之位。

    乡试主考官何重道,于七月中旬抵达金陵。

    到达以后,他立刻开始挑选阅卷官人选。

    除了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钦命的副主考,金陵省巡抚是钦命监考。

    另外二十五名阅卷官,全都是由主考官何重道亲自挑选。

    监考官是专门负责考场纪律的,是只有各省乡试时才有的职务。

    监考官一般都是由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他虽然不能参与阅卷,但是权利却很大。

    考场中内外巡视监督的官员,如巡检官,监门官,受卷官,糊名官等都是由监考官管辖。

    所以乡试分为内外帘官,帘内的事主考官做主,帘外的事监考官做主。

    阅卷官大多是各府县的资深教谕,虽然大多是举人出身,但是眼光毒辣,自然能看出文章好坏。

    每个经房的阅卷官头领,也就是房官,都是进士出身,并且专治此经的翰林或者御史。

    这人负责将其他四名阅卷官推荐的文章再进行评判,选出佳作推荐给副考官。

    副考官从五经房中推荐上来的文章里再进行筛选,最后推荐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排定名次。

    一环扣一环,层层筛选,每一环没被选上都取不中。

    当然主考官、副主考也有拾遗的权利,可以从被淘汰的卷子里再进行复选。

    不过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因为那样做会得罪同僚。

    所以阅卷官的位置也是很关键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名考生能不能考中。

    所以何重道挑人很用心,尤其是春秋这一房的阅卷官,用的可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