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从小渔村开始
繁体版

第66章 幸福照相馆

    “陈长青?我记住了。”肤白貌美的花店老板娘白冰柔小声的嘀咕了一句,看着眼前的阳光大男孩笑道。

    接下来,陈长青与这位花店老板娘并没有过多的交谈。

    因为彼此还不算太熟悉,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

    作为一个漂亮女人,面对一个比自己高大强壮的男人,肯定会有所防范的。

    想想就能知道,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能在这个风气不太好的年代开门做生意,还是在镇上开一间花店,还售卖价格高昂的塑料花。

    不用想,其背景肯定不简单。

    没点背景,可摆不平开店之后的一堆麻烦事,毕竟这年代的小瘪三、混混可多了。

    能开店做生意的,没一个是傻子。

    这间花店的生意还算不错,就在陈长青与白冰柔交谈短短几分钟后。

    来了一波又一波前来询问塑料花或鲜花价格的客人,作为花店老板的白冰柔自然要应付接待其他客人,所以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接待陈长青。

    所以就任由陈长青观看那些摆在门店外面的盆景、塑料花或鲜花。

    花店来了不少客人,有些客人还当场就看中了一些盆景,准备买下来,听到价格有些高,然后就和老板娘白冰柔扯起皮来。

    不扯皮不行啊。

    价格太高,那可不行。

    这间花店除了老板娘白冰柔一个人外,还有一名员工,也是个女的,不过长得普普通通,也就平均水平。

    陈长青见老板娘白冰柔在忙,没空招待自己,在这间花店门前停留一会儿,就静悄悄的离开了。

    “这个时候,镇上就有照相馆了?”从花店离开后,还没走几步,陈长青就看到远处一栋两层楼的门口挂着一个牌扁。

    那个牌扁上写有五个用金漆涂刷的繁体字:幸福照相馆

    “什么时候开的?我记得镇上可没有这个照相馆啊。”陈长青眉头一皱,在上辈子的记忆中不断寻找着。

    一般来说,照相馆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一般都是县城才有的,镇上可没有。

    “嗯,上辈子,我好像没有怎么来过这里,怪不得没发现这里还有间照相馆。”陈长青在上辈子的记忆中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与眼前重合的景象。

    在这个时代,照一张照片,可得十块钱起步,贵的很,一般人都不会轻易照相,就是因为贵。

    一张照片就要了一个工人一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哪能这么轻易照得起。

    八十年代,从81年开始,全国大部分的照相馆已经陆续开始使用彩色摄影了,但还是有一些老照片馆依旧在使用黑白摄影。

    很快。

    陈长青就来到了这间幸福照相馆门前观看了起来。

    照相馆门外的玻璃窗或门上的玻璃边框窗,都挂上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可以说是这间照相馆店主的代表作,用来吸引路过门口的潜在客人的。

    路过的客人一看,咦,这间照相馆的老板拍出来的相片很不错,好看,还符合客人的审美,自然就会有客人上门。

    “咦,竟然彩色的照片,都不用黑白相片了吗?”陈长青一看这间照相馆挂出来的照片都是彩色的,有些诧异。

    “这位老板,你是要照相?”就在陈长青感到略微诧异时,一个三十多岁留着短发平头,长着一张大饼脸的男人走了出来,对着陈长青喊道。

    对此,陈长青没有回应,只是摇了摇头,就准备离开了。

    开什么玩笑,他一个穷逼哪里照得起啊。

    那照相馆的老板见客人要走了,连喊道:“最近我们幸福照相馆有优惠,照一张照片只需要十五块钱,不用二十。”

    “我靠,疯了,一张照片十五块?抢钱啊。”陈长青在心中骂道,脚步不由地走得更快了。

    不过,一般人拍相片留念,不会只照一个人的,很多人都是和家人一起照的,拍全家福。

    所以十五块钱,对一家人来说,拍一张彩色照片,还真不算贵,甚至可能还有些值。

    有些照相馆的商家搞下乡照相活动,一样也不便宜,哪怕拍一张黑白相片,也要十块钱,也就比彩色照片便宜一些。

    如果是在比较落留的乡下地方,想照一张相片,都找不到人来照,价格更高,哪怕黑白照片,都有可能去到二十块钱一张。

    “别走啊,就算不照,也可以过来看看啊,你看我这照片拍的多好看啊,你可以跟你的家人一起来照啊。”幸福照片馆的老板见陈长青转身就走了,喊的更急了。

    但陈长青像是没有听到一样,走得更快了。

    在花鸟市场逛了一圈后,陈长青又回到了热闹的大街上。

    “一间吃饭的饭店都没有,都是路边小吃又或是快餐。”虽然大街上充满烟火气,但是陈长青却没有找到一间可落脚吃饭的饭店。

    都是些特色小吃。

    路边摆摊有做馄饨的、卖面食的,还有卖面包、馒头的。

    这都是些快餐,熟食,速食饱肚的。

    “看来让阿福在镇上开一间饭店,很有搞头,至少,目前来说,没有什么竞争对手。”陈长青暗道。

    “oi,长青,好久不见啊,最近怎么不见你跟阿平他们找我们玩啊?”就在这时,一道声音打断了陈长青的思考。

    陈长青顺着声源转过头去。

    那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短发,国字脸,梭角分明,左眉眼角处还有一颗不大的黑志,他的摊位前还摆放着几条活鱼,但都是小鱼。

    陈长青望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感觉很熟悉,但一时间想不起这人是谁了。

    “我靠,你不会想不起我谁吧?我啊,阿海啊,你隔壁村的陈海。”那国字脸的年轻人见陈长青皱着眉头,一副想不起他是谁的样子,顿时急了。

    “陈海?哦,我想起了。”陈长青被提醒后,立即想起眼前这人是谁的。

    陈海是东江村隔壁村,但经常过来找东江村的年轻人玩,玩得多了,所以也就认识陈长青,而且跟陈长青是同一个祠堂的。

    东江村的姓陈的很多,超过百分之五十都是陈姓人,周围的村子姓陈的也多。

    沿海地区,陈姓和林姓都是大姓,人多的很,所以基本上隔壁村,凡是同姓的,或是同一地区,同一个县城的,很可能都是同一个祠堂的。

    “卖了多少条鱼?我看你这都快卖光了,可以收摊了。”陈长青一看陈海的摊位,都没有多少条鱼了,不问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