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从小兵开始崛起
繁体版

第99章 未来出路

    李天秀觉得,都怪自己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有时候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好在身边有不少能人,他们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让自己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询问请教,纠正这些不合适的观点。

    李天秀不由庆幸,还好将苏椿,宋九嘉二人拉拢在身边,有这两位师长一边逢山开路,一边答疑解惑,自己进步的堪称神速。

    尤其是李天秀最近才听到一件事,苏椿代表全军与开封府主官所作交易,更让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这些疏漏都是苏椿和宋九嘉在幕后默默地查漏补缺,将善后事宜处置妥当。

    还好自己不曾想当然的,自己拍拍脑袋,就带着一群武夫就走上军头路线。

    在高烈度的战事之中,自己可能根本没有犯错的机会,说不定一次犯错,直接出局。

    由此可见,人主之路充满了艰辛,若没有天选的运气,还是选择一条容错率高的道路,一步步走上神坛才是最稳妥的。

    李天秀不由多作了一个假想,一个现代人的灵魂,若是乍然穿越,便成为宗室成员,皇帝的接班人之一,若不懂得做足铺垫,也很难活到将神器握入手中的那一刻。

    国之中枢,特别是历史上中原大国的中枢,岂是普通人能玩得转的?

    那样的环境下,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一群目光自带放大镜效果的人盯着,一个小错误就能让人对你的评价降低一截。

    太离谱的操作,比如戾气太重,杀意太重的人,哪怕是皇帝,都不见得能扛住反噬。

    没有政斗经验的普通人,哪怕是现代人又如何,若缺少成长过程,必然犯一些致命错误。

    士大夫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爬上待制或者宰执的位置,你哪怕舌绽莲花,但若是拿不出别人期望价值的官爵或者利益进行交换,别人凭什么冒大风险直接出力,更不要说死心投效于你。

    总之今天又是有所得的一天,李天秀问了一个自己比较上心的话题:

    “苏师父,明日你上朝,下午休息,吾岳父也在府中坐镇。之前我六月二十九已经提前开过一次会议,下一次七月初五我没时间主持,我明天是否需要到军营巡视一番?”

    苏椿说道:

    “若是颖宝嫌来回跑太麻烦,便可以不去。其实你这个逢五逢十召开营务会议,还有参加学习的制度挺好,下次开会那天顺便巡视就好。

    加上有掌书记,亲兵都头刘世用,周小乙经常传递各项命令,便不会有问题。要学会适当放手,选择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手下的能力。

    让手下几个军级指挥官去想办法做事,有难题他们必会向我们请示,这样他们成长也会更快。”

    李天秀听完也明白了苏椿的意思,统帅要做的事情和各位将官是有区别的,这些营务常务只要自己熟悉流程,不被糊弄就足够了。

    就这扩军之后,加上辅兵还不足两千五百人的营兵,你就算把军制玩出花,封赏超规格下发,也不见得能提高多少战斗力,正面硬刚也不可能一打五,冷兵器部队的战斗力是有天花板的。

    所以质量有上限,就只能靠数量去堆,以量变引发质变。

    大国之间动则数万,数十万的大部队作战,向这一方向看齐,才是未来出路。

    战死的士兵,缺员的编制就得有人员补充,这就需要统帅想办法解决粮草军械等问题。

    总之,李天秀决定了,明天七月初四无大事,在府中待上一天,为扩股捞钱的事情多花些心思,顺便接待一些访客,挖掘中低层次人才,还有练好字,晚间再去见完颜心月。

    李天秀又对苏椿讲了一句:

    “那,苏师父,我准备想办法研究特殊兵种,以后培养一小部分人马作为奇兵,算是一招闲棋。至于未来用不用的到,能发挥多大作用,一切都看实际情况。这样可好?”

    苏椿直接答应:

    “没什么不好,也值得去做。你也说了是少量,一些使用特殊兵器的士兵,遇到被自己克制的兵种时,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不过要注意一点,比如攻城的兵种就应该放到冲锋营里,守城的兵种就应该放到防守营里,两者皆顾的兵种就放到后备营中。”

    李天秀表示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苏师父请放心,我考虑到的兵种会经过两位师父共同论证一番,不会直接上马。”

    结束完今天的议程,李天秀便向苏,宋二人告退。

    他来到前院,见完颜守禧,刘祁都在,便打了个招呼:

    “庆之,今天作画辛苦了,看你面色自得,这一趟是有好事发生?京叔你今天有跟着庆之一起去看苏元帅垂钓吗?”

    完颜守禧表示:

    “颖宝兄客气了,守禧刚才是在揣摩画技,这趟外出我的画技又进步了,有所得所以能自得。”

    刘祁也主动答话:

    “禀殿下,我今天陪着苏元帅和右都监宋先生,也学到不少有用知识,我对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也是充满信心。”

    李天秀询问估计几天能画完,完颜守禧回答初七应该能初步完成。

    每个场景各两天,后面再花两三天修饰,七月十一之前能彻底完成,七月十二可以让苏椿,宋九嘉及李天秀题跋。

    他再与二人闲聊一阵后,又问道:“怎么没看到长源兄,飞伯兄二人?”

    刘祁回答:

    “殿下,他们二人已经在苏元帅面前领了些事务,每天都要去做事了,刚才吃过饭好像又去一边单独商议了。”

    “那好,我去看他们一眼,等会你们回去前让管事通知我一声,我再来相送。”李天秀说道。

    李天秀找到李汾,王郁做事的地方,是一处偏厅,是苏椿手下掌书记经常待的地方。

    打过招呼以后,根据李汾,王郁二人自述,他们目前接手了苏椿交办的一些事务。

    除了元帅府各项常务以外,还有一件特别的事情。

    这件事涉及到昨天商议结果,比如为李天秀扬官声的谋划,二人也粗略讲了一遍。

    李天秀得知苏椿,宋九嘉把核心思路都考虑得很全面,也考虑到很多细节,剩下的其他可以锦上添花的细节,便交给李汾,王郁去思考。

    这样二人在实施整件事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老一辈的手段,也能在完善细节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李天秀没有画蛇添足,这件谋划看上去很细致,是苏,宋二人昨夜思虑的精华。

    方向和框架都定了,不适合再胡乱更改,除非李天秀另起炉灶。

    他想了想,两位师长这番操作若是顺利,已经会把自己的官场的声望提高一大截。自己另起炉灶的收益,与加大的投入相较,会不成正比。

    他再次勉励了二人一番,便以不再打搅二人做事为名,告辞回内院陪发妻宋韵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