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请回答!1997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和中影合作

    很快的,曹青在中影集团里面仅待不到两个小时,就已经跟那几个制片主任联络完了感情,提前商量好了关于过几个月后曹青那部的发行问题。

    在完成了这一重要事情后,曹青终于要去做来到中影集团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面见韩三品。

    不过虽然说是面见,但是对于韩三品,曹青却也并不像影视圈内其余那些导演一般忐忑。

    对于韩三品,除了在一些人脉关系上略有需求以外几乎完全不需要获得他帮忙的曹青,对他虽不说无欲无求,却也完全能够保持一副平常心。

    之前说过想要从中影集团获得投资金额,具体有三种合作方式,其中第一种就是由中影直接全部投资,不过这一种不仅刚开始能够拿到的投资资金极少,而且后期想要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也需要不断以票房证明自己。

    这一种合作方式对于本就是一个挂比的曹青而言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中影具体有三种投资方式,曹青虽然对于第一种投资方式完全不感冒,但是对于第二种融资方式他还是颇有兴趣的。

    中影集团的第二种投资方式,是和之前体制投资相比,相对而言要比较商业化的共同投资模式。

    在这个合作模式里,中影与那个合作电影公司将对合作电影各出一部分投资比例,一起分摊风险和收益。

    这种模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属于比较常见,毕竟电影这个行业实在是风险太大了,有可能一个几十百把万投资的电影能够获得数千万乃至过亿票房,也有可能投资金额高达几千万过亿的电影最终票房甚至不足千万百万。

    在这种风险波动极大的电影投资行为中,固然不时便有电影公司能够压中黑马电影从而使得公司年度营业额爆表,但与此同时,也常有巨头电影公司因为连续亏掉好几部电影,而直接拖垮整个公司的现金流,使得原本还繁盛无比的整个公司直接走向破产边缘。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这种风险,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光辉无限的电影巨头公司们,一般情况下也只会对一些小成本电影进行全额投资。

    对于那些投资过大的电影,除非是把握特别大、信心特别爆表,否则就算是电影巨头也一样会选择多家进行合作,这样虽然收益会变小,但是风险也能够变得比较可控起来。

    而曹青此次想要和韩三品进行商谈的就是这种合作模式,毕竟接下来腾达影视娱乐公司要制作的电影电视剧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而腾达影视娱乐公司目前的资金却并不算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虽然曹青只要愿意放慢步伐,也不是不能够一个人完成这种独吞全部的好事,但是这种行为终究是有些惹麻烦、吃相太难看,而娱乐圈中这种吃相太难看的公司,往往在后期容易遭到各方一起联合抵制摩擦。

    对于犯众怒这种事情,曹青虽然出于对自己作品的信心而无所畏惧,但是目光并不仅仅只放在一个影视行业上的他,在有其他路径可选的情况下,很明智的并不打算自己一个人独吞全部。

    在接下来与韩三品打算商量的中影集团合作模式中,曹青打算在一部分并不特别要紧的电影电视剧上接受中影集团一小部分的投资,以此来获取中影集团的助力,在各种方面都给腾达影视娱乐公司省下大量精力。

    在华国目前影视圈内,和曹青一样选择了这种合作模式的电影公司有很多,这些公司有很多甚至在未来赫赫有名,例如:华谊,新画面,星美,保利等等。

    这些电影公司虽然在明面上都是各自独立,但其实它们在背地里一个个的都和中影集团有着合作投资关系,而曹青现在打算要和韩三品进行商谈的,就是让自己公司也成为华谊新画面一般的中影合作企业。

    和几位中影制片主任一一告别,曹青谢绝了他们所有人的陪同想法,就这么独自一个人走上了中影大楼。

    当然说是说中影大楼,其实由于刚刚改组的关系,这栋大楼用的还是北影制片厂的那个楼。

    慢慢的走上楼梯,曹青一边在心里思考的问题,一边目光随意的浏览着周围环境。

    “嗯,还是一样的破旧,跟几个月前来没什么区别。”

    “果然这年头的中影集团还是穷,而这年头的韩三品距离成为后来那位韩三爷,依旧也还远得很。”

    在看了一阵后,曹青心里在默默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曹青总结一个事情的方式总是这么快速武断,不过虽然武断,但是曹青心中认为中影集团是个穷哈哈的那个结论却的确是对的。

    和将来如日中天的那个中影集团相比,这个年头的中影集团完全就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即便是刚刚经过改组,但是它依旧距离恢复元气变得年轻还有着漫长时间。

    毕竟从1993年一直到2002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华国电影一直都处在一个漫长的低迷期之中,这时候摆在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负责人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究竟如何才能让自己手下的电影制片厂正常活下去。

    和刚刚穿越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那一段时间不同,曹青在这两年多以来,由于亲身经历了90年代时期的华国电影局面,所以对于此时华国影视行业所面对的巨大难题,他心中也有所明了。

    记得在98年上映时,曹青还一度认为这个年代的电影院线一定很挣钱,因为对于处在90年代这样一个精神物质都还比较匮乏的那些年轻人而言,通过电影来了解接触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娱乐消耗,再加上这年头所拍摄的电影又不多,所以理所应当的每个电影厅内上座人数都应该很高。

    而当时这部电影,那极度不错的上座率也算是证实了曹青这个想法。

    不过曹青的这个想法,仅仅在几个月之后就被他给亲自推翻了。

    当时大概99年3月左右,因为一时闲极无聊,曹青就打算去看电影,为此他还特意邀上了黄勃刘懿君几个。

    结果没想到当他抵达电影院时,整个电影院里面都是空荡荡的,甚至在那一部电影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播放时间中,整个放映厅内除了曹青、黄勃、刘懿君几人以外,居然再无其余任何人进来。

    而等到曹青他们几人出来时,他们才发现不仅仅是他们这个放映厅如此,其余那些放映厅内的情况同样也差不多。

    整个电影院里面,曹青数了数,除了自己和黄勃几人以外,总共存在的观众还不超过十人,这是何等凄凉的一个场景。

    这种场景,曹青在十来年后从未看到过,即使是曹青重生前在自己那个四线城市里面所见过最破烂电影院,也远远不至于观影人数稀缺到这种工作人员比观众还多的奇葩程度。

    对于如此场景大惑不解的曹青,在经过对电影院内那些工作人员的一番认真咨询后,才终于明白这年头的电影院究竟有多么经营困难。

    根据电影院工作人员讲述,曹青得知,这家他前来观影的电影院在一整个年头以内,除了那些好莱坞大片、又或者是冯晓钢、张一谋那些人的电影上映时间能够算得上是人数不少以外,此时国内其余那些导演对于观众根本就没有任何吸引力。

    甚至于国内的诸多观众,在听到那些上映电影的导演名字以后,往往舍不得那么昂贵的电影票价钱、根本不愿意为这些垃圾导演前来买单,而是直接选择花费正版电影票几分之一的钱,过几天后去地摊上购买盗版碟片回家观看。

    为此,在这个90年代末的时间段里,很多影院只能白天卖羊毛衫,晚上放电影,以此勉强为生、不让自己破产。

    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整个90年代里面,不仅华国电影每年的票房大盘总数加起来都超不过十亿,而且全国的电影银幕也迟迟得不到增长,常年维持在3000块左右的数量规模。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年曹青拍摄的那部处女作还真得算是他宣传的好,正好从网络上吸引来了一大批最为潮流的年轻人,否则就以目前国内的这种低迷观影状态而言,曹青那部大概率超不过300万票房。

    既然就连曹青如此优秀的那部都是如此,试问在这样一种低迷的观影状态之下,那些制作水平本就远不如的电影又该如何生存?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年得制出几十上百部电影的北影制片厂,目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依旧还是很光辉,实际上内里却早已风雨飘摇,年年亏损不断,只是勉力维持着不倒闭而已。

    而中影集团这种穷哈哈一般局面还要一直持续到2002年。

    那一年随着华国电影产业的第三次改革变更持续到了第三年,整个电影行业虽然还未彻底繁荣开放、勃勃向荣,却也已经拥有了给这种局面提供动力的肥沃土壤。

    再加上张一谋的足够辉煌霸气,从而一举更改了无数国人从不进入电影院的习惯,让中影渐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关于华国电影产业的三次变革,第三次虽然是在2000年初,但是其实最开始却是在1993年。

    在当时,上层一封,直接打破了原来电影发行权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垄断的制度,全国那些国营制片厂第一次拥有了向国外发行自己影片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在这一份文件之中,还第一次提到了关于电影票价在原则上要进行放开,具体票价应当由各地机关自己掌握,合理的按照自己城市发展进度提升或减少基础票价。

    这一次电影行业内部的改革,算是初步为将来电影行业的崛起给松了松土,没有再让电影行业充斥着如同基于新闻机构一般的严厉规则和无数枷锁,给这个行业进行了轻微的松绑。

    不过这样一种程度的改革,还依旧完全不足以让国内的电影市场真正繁华昌盛起来。

    于是没有隔上多久,更快国内的电影行业又进行了第二次更新改革,这一次经过上层同意,华国各大电影院正式能够从国外引进一定规模的进口片数量。

    很快的,随着这些精彩无比、完全碾压了目前华国电影影片好几个层次的好莱坞大片进入市场,无数原本从不进入电影院的观众由此而被养成了进入电影院观影的习惯,这其中那部无双巨轮更是依据在华国影坛掀起了无数惊涛骇浪,彻底拉动了国内观众对于好莱坞大片的兴趣。

    不过国内观众的这些观影兴趣,也就仅仅只针对于那些好莱坞大片以及张一谋、冯晓刚等国内顶级导演才拥有,对于国内其余那些并不算出名的导演,他们依旧没有丝毫兴趣、在金钱上把握的极其吝啬。

    不过无论如何,从1994年开始,这种每年引进一批次好莱坞大片的制度,对于整个国内的电影市场终究能够算得上是一种好事。

    哪怕是因为这些好莱坞大片的进入,而陨落踩碎了无数华国导演的信心,但是却也为电影制片厂的改革提供了新启示。

    而这第二次改革所造成的电影行业局面,正是曹青穿越过来那年所能见到的光景。

    不过这两次改革都还仅仅只能算是给电影行业初步增加了些许繁荣的可能性,真正让华国电影行业繁荣起来的还是第三次改革。

    这一次,电影行业开始向全社会正式宣布改革迎新,从这一年开始,终于不再只有那些国有制片厂可以开始拍摄电影了,就连那些完全不在体制内的商业资本,也能够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也就是这第三次的改革迎新,直接让华国电影行业拥有了全新的生机,华国电影终于不再全是文化单位,不再全是事业单位,而是真正被定义为了一种产业。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曹青终于过来面见中影集团副董事长韩三品的原因。

    因为在前些年,无论曹青再怎么想要和中影合作,但是他这种私人电影公司和中影集团这种国产巨无霸之间都有着巨大的不可调和性。

    这种巨大的不可调和性,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随着上层的一纸文件下达,有了初步和谐的可能性,也让曹青和韩三品之间有了真正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