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兴衰录
繁体版

第十五 夏鼎谜团(一)

    就这样过了几日,释源每日行功疗伤,弘文也辅以药石在一旁襄助,其面色日见红润,眼神也愈发光亮,身体终于逐渐康复起来。

    这日一早做完功课之后,释源吩咐弘武把杨林领了过来。

    看着师祖身体康复,杨林也禁不住高兴,便满脸带笑道:“师祖身子大好,咱们徒孙们也松了口气。”

    释源则微微笑了笑,道:“好孩子,你靠上前来,让我瞧一瞧。”

    待杨林靠上前去,释源仔细端详起了杨林,随后问道:“看你现在气色不错,步子也稳健不少,近日可犯昔日旧疾?”

    杨林琢磨了一下,回道:“师祖不说,我这几日倒是忘了,以往常常有的胸闷气短、肢体无力之感,近日全无。”

    释源又道:“你坐下来,伸出左手。”

    待杨林伸出左手,释源为其搭起了脉。摸了一会脉,释源面露疑色,又伸出右掌催发内力推向杨林丹田,片刻过后,便收了掌,又向弘文问道:“你怎么看?”

    弘文回道:“杨林回寺那晚,我就查看了他的身体,之前他体内经络断裂,如乱发纠缠,毫无头绪,而现在却通顺流畅,甚至于他体内竟有一丝内力,可是他之前并未修什么心法。”

    “还有一个事你尚未发觉,杨林的经络好像异于常人。”释源又道:“我催发了一些内力从他的丹田沿着经络流转,但发现真气在他体内行进很快,比常人要快上很多。”

    释源又对着杨林问道:“再说说你在那岩洞里有个经历。”

    杨林挠挠头,道:“那洞里没什么异常,就像那日所说,被漩涡卷进去时便没了记忆,等醒来后,就发现自己身处岩洞,洞里面漆黑一片。再后来我就借着火石之光在洞里摸索了一番,除了那两个铜鼎和一些断木碎石,别无他物。后来引着了火,就捉了一条鱼烤了。”

    怕被师父们和师祖责备自己杀生猎食,杨林没敢说“吃”,只敢说“烤”。

    瞅了瞅释源的脸色并无异常,杨林又道:“那也只是普通的黑鱼,不过是个头大了一点。师祖,我当时实在腹中空空,饥饿难忍,才吃了那条鱼。”

    释源摆摆手:“这不重要,在那洞中,就没什么其他的经历?”

    杨林又想了一想,拍了下脑袋,道:“对了,在洞中醒来后一番勘察,大概是太疲倦,就歪下来迷迷糊糊睡着了。梦里隐隐约约好像看到了那两鼎内壁上的图案动了起来,也不知是不是做梦,反正真真假假的。好像后来自己站了起来,去模仿着图里之人做起了动作。再醒来后就开始找出口,直到最后地震逃了出来,此外再无其他特别之处。”

    静止的图案,如何能动了起来?杨林这遭经历,可谓奇遇。

    释源又问:“你说在鼎中刻有多幅图画,现在可否画得出来?”

    杨林道:“我尽力试试。”

    于是等备好了纸墨,便在纸上画了几幅后才停了笔。众人伸头望去,却面面相觑。

    只见杨林腆然一笑:“平常不擅丹青,这画出来的,可能神似而形不同。”

    弘武拿起纸张看了一看,哭笑不得:“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众人抬眼望去,纸上的画歪歪扭扭,甚至不如顽童信手涂鸦。

    释源摆摆手又问道:“你还记得在哪里落水吗?又是在哪里脱得困?”

    杨林答道:“应该是在百骨滩一带落的水,但具体位置,就不清楚了,两位师弟或许记得。”

    弘武道:“我也曾问过他们,但那两小子当时只顾着缩在舱里,具体哪里落的水,与你一样,也是不清不楚。”

    “地震之时,我从进水道逃出来,但在摸到通道尽头时,已耗尽了腹中气息,呛了几口水后,便憋晕了过去。等再醒过来时,被人拖上岸边,却不知道究竟被水冲了多远。师祖,要不带上师弟他们一起再过去探探?或许能另有发现。”

    释源沉思了一会道:“不急,今后找个时间再过去一趟。”接着又对弘武说道:“既然杨林身体已经复原,想是应该可以习起武来,虽然他已经十三岁,但总不算太晚,你可以试着教授他一些内功心法。”又对三人道:“杨林在那洞中的经历,不要对人说起,如有泄露,恐会招惹大麻烦。”

    弘文不解,问道:“师父,那洞中有什么神秘,不过有两个来历不明的铜鼎,况且听杨林现在又都被地震损毁了,难不成其中有何要紧之事?”

    释源悠悠一叹,道:“这可能涉及千年多来一个大秘密。”

    见众人面露迷惑,释源道起:“传说上古尧舜之时,洪水滔天,大禹之父奉命治水,但历九年而水不息。帝舜继位之后便处死了禹父,又命大禹顶替父职,继续治水。大禹借神力,先是厘定高山大川,再以跛步趟出水道来疏通洪水,最终使百川各行其道,东流入海。”

    趁师父喝口茶的功夫,弘武道:“不过是些虚无缥缈的上古传说,何足信也?”

    释源接着道:“因治水有功,大禹继了舜位,之后又铸了九鼎,以镇华夏。随后夏传商,商传周,那九鼎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等到了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柄,象征天命,各个霸主皆欲夺之,以号令天下。但因争霸的各国相互掣肘,九鼎始终在周王的手中。再到后来周王见没了收复天下的机会,便下旨要融化九鼎,要玉石俱焚。却没想到楚国安排了内应趁乱偷走了两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将铜鼎运回楚国的途中,于泗水之上遇大风掀翻了船,两鼎也掉入水中下落不明。这些故事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弘武道:“既然都有记载,那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呀?”

    释源道:“九鼎融了七个,剩下的两个始终沉在水底,只要能找到并持有这两鼎,也可象征天命所归,是以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寻找这宝物。而且,关于这鼎,却还有另外一个大秘密。”

    “哦?还有东西?”弘武好奇心起。

    释源道:“听说大禹铸鼎时,在九鼎上刻了不同的功法,既有神仙之法以搬山移海、呼风唤雨,也有人间之法以强身健体、长生久视。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欲习神仙之道以长生不老,派了徐福渡东海求灵丹却求而不得。这时有人根据古书上的记载发现九鼎的秘密,甚至考据出鼎落之处正在泗水某处,于是上书了皇帝,征调民夫秘密打捞,只是最终无功而返。到了秦末,英雄四起,楚汉争霸。刘邦先入了咸阳,得到秦皇秘录。等安定了江山之后,也开始寻找起这侥幸留存下来的两鼎。”

    弘武问道:“秦始皇都没找到,这刘邦又怎凭秘录里的一面之词,就要大费周章的去寻找呢?”又嘟囔着:“反正换做是我,是不会凭书上的一面之词就这样劳师动众。”

    这是弘文却开口道:“依我看来,杨林在岩洞碰到的那两个铜鼎,很可能就是那九鼎中留存的那两个。而如果始皇帝到泗水这边去找的话,刘邦很可能会知晓,要知道那时刘邦虽不过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是泗水亭长。”

    释源道:“正应如是,若始皇帝到了泗水寻鼎,千万人马吃喝日用的,时任泗水亭长的高祖刘邦应当负有相应的供应之责,说不定甚至曾经在过现场。汉高祖之所以想找到这两鼎,一是握有国柄,以证天命,二是如那鼎上刻有神功,一旦练成了,即便不能长生,也应该可以益寿。当皇帝的,谁不想多做几年天子?就这样,这个秘密一代传了一代,一朝传了一朝,成为了各朝皇室最大的机密。”

    弘武奇道:“既然是皇室的大秘密,师父,你怎么知道的?”

    听到弘武的提问,释源低头看向了地面,其神色悲伤,过了一会,抬起头道:“今日所说之事,你们要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