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别冲动
繁体版

第二十六章手段频出

    皇家研究院的地址,最终还是选在了西直门,跟王恭厂作伴。

    谁让那片区域,除了守城士卒,就没几户人家呢。

    不用劝百姓搬迁,官府省事,皇帝也省事,从内帑拨款十万两,借着工部派去修建王恭厂的队伍,继续修建皇家研究院,连工匠都不用再找了。

    王恭厂的管事太监戴淳被招入宫中。

    当初皇帝巡视王恭厂,他鞍前马后负责讲解,算是简在帝心,一些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常识,以及注意事项,他都清清楚楚,说明这不是个混日子的人。

    当然了,敢在制作火药的工坊里混日子,那基本上是嫌活得不耐烦了。

    且不管他动机如何,至少是个办实事的人,何况戴淳原本在宫中,就曾管着尚衣局,得罪了人才被赶去王恭厂,因此,朱由检打算给他一个机会,将内廷八局中的兵仗局,交给他管理。

    “你接手兵仗局后,要尽快整理一套,改善匠人待遇的方案,交由朕来审理。要求有两点:第一,留住现有匠人,使他们生活无忧。第二,进一步提高大匠,能工巧匠的待遇,朕要以此为标榜,吸引更多民间匠人来投。”朱由检对戴淳交代道。

    自从以银代役法实施后,目前大明的匠人便分为两种,一种仍旧由朝廷管辖,也就是所谓的官匠,他们取消了劳役摊派,由朝堂发放俸禄,相当于“铁饭碗”。

    另一种,则是民间匠人,大多都由士绅豪强供养,仍然需要以银代役,在待遇方面,有本事的人多吃,没本事的人少吃,甚至学徒还得倒贴钱。

    就这样,大多数民间匠人,宁愿挨饿,也不愿去捧朝廷这碗“铁饭碗”。

    因为,朝堂发不出俸禄时,官匠们也得挨饿,甚至还得去给地主打短工,以求能混口饭吃,可朝廷富裕的时候......好吧,大明朝廷,从来就没富裕过。

    “陛下,这个.....提升匠人待遇没问题,但奴婢想知道,是只提升兵仗局的匠人待遇,还是....”

    官匠各不统属,兵部有兵部的随军匠人,工部有工部的治河匠人,就连内廷八局,都是各管各的。

    统属不一,分发给匠人的俸禄,自然各有差异。

    但总体来说,大家都会形成一种默契:不能让匠人饿死,但也绝对不能让匠人吃饱。

    倘若匠人仅凭官府那点活,就能吃饱的话,那他们家的园子找谁来修?

    戴淳担心“胡乱”给匠人加薪,会引起众怒,他已经犯过一次错误,可不想再犯第二次。

    “内廷八局所有匠人提升待遇,至于其他各部,他们想怎样,朕懒得管。”内廷八局发放薪俸,走的都是内帑,是他朱由检的钱,他爱给多少就给多少,谁管得着?

    三次送入内帑的财务,光现银就有一千四百七十多万两,魏忠贤那条最肥的鱼还没出水,听说目前登记在册的,仅现银就已经达到六百多万两了,这还没算是自省罚银的钱。

    这么多钱,不花掉,留着好看吗?

    花点钱,挖自家的墙角,难道不行吗?

    “陛下,那给工匠们加多少合适?”若是颁布某项指令让戴淳执行,他绝对一丝不苟完成任务,可让他来做主,那是真不敢。

    “按等级来吧。”被戴淳这样一问,朱由检的思路也清晰了:“分九个等级,前三个等级按年限,新手最低,每三年无重大过错,自动加一级,最高加至第三级。”

    “中间三个等级需要考核,制定一个匠人考核标准,哪怕是新手,若是能通过考核,无需年限,直接晋级第四级,然后同样三年一考,最高至第六级。”

    “最后三个等级,无重大贡献不得晋级,且申报之后,需由朕亲自审阅,方可定级。”

    “每一级的薪俸标准,你来拟定,实在拿不定主意,就多找几个人问问,毕竟,你们以后的薪俸标准,也将按照这个来执行。”朱由检不仅将匠人的薪俸制度定下来,更是将内廷宦官的薪俸制度,一并定了下来。

    这要给匠人薪俸低了,宦官们同样吃亏。

    按品级定薪俸,实际上是在提高匠人的地位,毕竟只有当官的,才按品级领取俸禄。

    当然,宦官们也是按品级领俸禄的,但他们所能领到的俸禄,只有朝中官员的十分之一,理由很简单:宦官没有子嗣,不需要那么多钱来养家。

    不仅杀了人,还要诛心。

    朱由检决定给宦官更高的俸禄,是为了封堵他们胡乱伸手的借口。

    嫌钱少,工资你自己定。而且跟工匠一样,拿九品工资,这总不能说皇帝不把你们当人了吧!

    “奴婢,谢陛下圣恩!”戴淳这是真心感谢。

    对宦官而言,钱是小事,只要愿意,随便伸伸手,就能弄到大把银子。可这样贪来的银子,不敢堂堂正正拿出来花,还得替人办事,受人威胁,再多的钱攥在手里,又有什么意义?

    不贪,穷鬼一个,没人拿你当人看。

    贪了,那就是贪得无厌,同样没人拿你当人看。

    久而久之,畸形扭曲的心理由此滋生。

    如今,朱由检给了他们一个“平等”做人的机会,以后可以光明正大拿着银子,对别人说:这是咱的俸禄。

    ......

    会见完今日所有“预约”的朝臣,朱由检开始处理奏疏。

    其中一大半,都是自省认罪奏疏,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朝臣罪名一大堆,承认贪墨的银钱,也大多上万,可家中剩余金银,折算下来,大多都只剩一两千左右。

    按照罚银一半的原则,只要贪墨金额超过一千两,哪怕你家现银只剩一两,也得罚五钱交给皇帝。

    好在这些人还很怕死,毕竟贪得确实有点多,倘若花得一分不剩,那是不给皇帝面子,于是大家默契的留了一千多两银子,还都有零有整,就等着罚款。

    随意看过几本奏疏,朱由检便不再理会,叫来小黄门给司礼监递话,今后自省罚银奏疏,直接由司礼监处理,奏疏归纳存档,以便今后随时查阅。

    现在暂时放过,以后若是查出新的罪行,再按照奏疏中所列贪腐金额,直接抄家,都不需要朱由检,再亲自询问对方有多少钱了。

    得知官员们,果然将银子全部用来购买土地,朱由检也终于准备出手了。

    一道酝酿已久的旨意下达:清查全国田亩。

    除新开垦三年以内荒地外,全国所有田亩必须重新丈量,并登记造册,限时一年。

    一年之后,全国巡查,但凡没有完成登记之田亩,一律收归朝廷,并依《大明律》彻查瞒报,漏报之官员。

    朱由检的第一招,就是先查土地,确定全国有多少耕地。

    但凡朝廷清查土地,必然与征税有关,因此地方肯定多有隐瞒,甚至有些懒散的官员,直接拿以前的土地黄册,稍微修改几个数据,直接交差。

    而朱由检的第二招,全国巡查,便是明确告诉你,你可以隐瞒,也可以怠政,但只要被查出来,不仅收走隐瞒的土地,还会追究到底,严查相关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