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别冲动
繁体版

第十六章心脏不好就别混朝堂

    安抚完赵显华,却发现依旧没人吭声,朱由检没辙,只能亲自点名:“这朝堂之上,陡然少了这么多人,不知施阁老你们昨日可有拟定人选?”

    一下子“开除”这么多人,总得找人顶上。

    他昨日已经下定决心,打算好好治理这个国家,顺便保住自己的小命,可治理一个国家,总不能所有事都自己亲力亲为吧。

    他还有很多事要忙,比如推行养猪手册......

    以往,空出一个实权位置,廷推的奏疏一个时辰内,必然送到皇帝手中,担心时间过长,皇帝会有其他人选。

    可这次,十多个三品以上实缺,三品以下更是几十个,一天过去了,居然一本廷推奏疏都没递上来。

    是实缺太多,挑花眼了,还是说不用花钱买官,大家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

    “启禀陛下,廷推之事,昨日老臣有问过,阉党一事各部或有牵连。臣等商议过后,打算等事情尘埃落定,再举行廷推。”施凤来回道。

    很多人屁股上都不干净,万一递上去的官员名单,陛下那边还没披红,南三所这边却跑来拿人,大家岂不都尴尬?

    “既如此,如今阉党一事已了结,廷推何时有结果?”

    “陛下这边可有补充?”施凤来想要看看皇帝的意思。

    这届皇帝不讲武德,做事之前,还是问清楚的好。

    “朕没什么可补充的,就一条,廷推官员的自省(请罪)奏疏,必须一同送上。”

    廷推选官,就是各部提名,然后内阁组织各部主官,对这些提名者投票,分出个一二三名,让皇帝勾选。

    皇帝若是好说话,一般会尊重内阁的意见,勾选得票最高的。

    但朱由检显然不这么想,他想先看看对方的认罪态度是否诚恳。

    部分官员听闻,露出一脸恍然的表情:就知道陛下很讲规矩,比如说.....不翻旧账。

    “陛下,臣有疑问!”终于,有不怕死的清流言官,出班奏对:“敢问陛下,既然过往罪责一概不究,为何还要臣等上疏自省,臣等自认罚银,确也担心史笔如刀。陛下何不效仿孟德焚信,以全臣等体面。”

    意思很简单,大家认罚,但不想认罪留下把柄,免得在史书上留下污名。

    这是一个巨坑,一旦皇帝同意,今后他们就会说:皇帝为了捞银子,故意陷害忠臣,以至于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这个时代,掌握话语权的,可不是皇帝,而是文人。

    亡国那是昏君的锅,天下大治那是文人的功劳。

    亡国的时候,陛下在宠幸妃子,以至于宦官专权,外戚涉政,武将谋逆。

    天下大治的时候,那是文人努力教化万民的结果。

    反正亡国之时,文人们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

    武将士卒死再多都是应该的,弄不好还得背负畏敌如虎的罪名,普通百姓死再多,轻飘飘一句“民不聊生”就此揭过。

    唯有文人与众不同,但凡死一个,那都是有名有姓,有各种生平,搞不好临死前,还能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因此,自省奏疏这种可能背负千古骂名东西,哪怕脖子上架着钢刀,也有不怕死的清流文人出来反驳。

    就在朱由检准备反击之时,堂下众多“木桩”之中,终于有一根动了。

    房状麗出班站立,大声说道:“但凡持正守节,为官清廉之人,何惧史笔如刀?他曹孟德何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贼也!岂敢让陛下效仿?依老臣之见,陛下道应该收回既往不咎之令,派人彻查到底,坐实罪责通传天下,以正朝纲!”

    老头子发怒了,皇帝还有点顾虑影响,只敢割韭菜,老头子却是想要掀桌子,刨韭菜根。

    都察院大佬开口要追查到底,那是真会往死里整的。这下,满堂的木头桩子,全都骚动起来,突然,更大的骚动传来:“赵侍郎,赵侍郎你醒醒。”

    “大家别围着了!来人,扶赵侍郎去殿外透透气!再去请御医,快点!”对于急救,朱由检懂的也就这么多。

    这叫什么事儿,心脏不好,你丫当什么官,上什么朝,真要一命呜呼了,还怎么缴罚款?

    待大汉将军将赵显华抬出去后,朱由检一脸幽怨的对房状麗说道:“房爱卿,朕金口玉言,这事儿已经定下,是不可能改了。要怪,就怪魏忠贤,为了擅权,他给皇考,皇兄施展迷魂药,乃至朕,都差点被其控制。”

    “朝中百官,上行下效,贪腐成风,亦有皇权旁落,神器蒙尘之嫌,故而,朕才决定给他们一次机会,以求改过自新,助朕匡扶社稷。”

    “自省奏疏,并非为了让诸位遗臭万年,而是让诸位,认清过往所犯之错,以免重蹈覆辙!”

    “若连这认错的勇气都没有,如何让朕对此既往不咎?”

    “今日,朕再次重声,自省奏疏需详实,尤其是重罪,切不可隐瞒。凡有隐瞒重罪者,日后查出,皆依《大明律》以正典型。”

    朱由检这算是给所有朝臣吃了颗定心丸。

    之前有人担心认罪遗臭万年,现在好了,皇帝御赐背锅侠——魏忠贤。

    之前有人担心留下把柄,日后反攻倒算,现在好了,如果不留把柄,查到之后同样清算,要不要留,全凭自觉。如果自信能瞒住皇帝——手下那些神秘的探子。

    “陛下,何为重罪?若时间太长,有人记忆模糊又该如何?”房状麗主动给朱由检填补漏洞,只有将所有能钻的空子堵死,他们都察院才能下重手整肃朝纲。

    “自己对照《大明律》,但凡杀头之罪,皆为重罪!些许无关紧要的小罪,因时间太长而忘记,朕既往不咎,但若连杀头重罪都能无视,那朕只能说咎由自取。”

    “如今朝中百官皆自省罚银,那其余各地是否照此例?涉及品序几何?”

    “各地官员,自接到政令十日内,但有品序之官员,除贪墨纹银千两以下,且身无重罪者外,其余皆需上书自省。”

    从九品以上,贪污受贿不够一千两,而且还不能背负重罪,这才不用上自省奏疏。

    这其中还埋了一颗雷,各地藩王宗亲,那可都算有品序的官员,但藩王们特权太多了,只要不造反,《大明律》就管不到他们。

    杀头大罪是没有,但贪污受贿这事儿.....定性起来就很广泛,没有一个藩王能逃掉。

    现在朱由检羽翼不够丰满,暂且不动,等以后缺钱了,正好借此收割。

    房状麗不知是没注意,还是打着同样的算盘,直接越过藩王宗亲这一敏感话题,继续道:“罚银五成,是只罚金银,还是全部家财?”

    “只罚金银。”朱由检想了想道:“在朕看来,罚银并非目的,目的是为了让文武百官引以为戒。朕知道有人会借此讨巧,十日之内,只要不违反《大明律》朕不会追究。”

    追缴罚款这种事,本就属于有枣没枣先打一杆,朱由检一开始,甚至只想在京城内割一波韭菜,毕竟远了也管不到。

    没成想,房状麗居然主动站出来,将这个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加以完善,使其有机会扩展至全国范围。

    这韭菜割得实在太狠了,搞不好会崩盘。

    打算重新做个好皇帝的朱由检,只能故意开个口子,打一巴掌,自然得给颗甜枣。

    至于这甜枣有没有毒,那就看之后怎么出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