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章 佛道双修

    李白回到江夏后,暂住在江夏的弥陀寺。寺庙的住持晏上人本是蜀人,对李白十分器重。李白因接连受到打击,思想得不到解脱,故对佛教变得信仰颇深。道家说,人活着时就可白日升仙,是现世报;而佛家说,死后才得报应,是来世报。现世报看得见,来世报看不见,故佛家的来世报对人迷惑更深。李白年轻时接触过佛教,还经常与僧人交往,但大都是泛泛之交,对佛理所知不深。到了晚年,却对佛教大感兴趣。如他给当涂化城寺写过《化城寺大钟铭》,为湖州刺史夫人写过《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为扶风窦滔写过《地藏菩萨赞》等,其佛学造诣非一般人可比。故晏上人把他当作上宾,每有佛理辩论,还向李白讨教一二,二人相处甚欢。

    一日,晏上人受邀到长安讲学,故向李白和众僧告别,李白相送江滨,并给他写了一首诗,以表相与之情: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

    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

    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

    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师子乘高座,

    白玉塵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滞吴越,

    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

    归来还弄峨眉月。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此诗以“月印千江”为主旨,以峨眉山月为贯穿全诗的主线,颇具佛家的意理,可见李白对佛教理论的修养深厚。峨眉山月,既是晏上人家乡的象征,也是佛理的象征。这是李白以佛理入诗,而又无宗教说理的感觉,手法高明,效果亲切鲜明,也是李白晚年学佛的感悟。

    又如李白在庐山隐居时,还经常去东林寺参加寺中僧侣所举行的佛事活动。东林寺本是东晋时慧远和尚所建的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当年陶渊明和谢灵运都与慧远共结白莲社,经常在东林寺探求佛理,赋诗作文。一日,陶渊明与慧远等相谈甚晚,慧远送陶渊明过了虎溪,听到虎吼三声便止步回寺。对于这座名寺,李白是仰慕已久。他曾写了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诗,表达他听讲佛理和打坐时的感受: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这是一首深含佛教义理的诗。诗中说,他不愿进城去看热闹,而愿到东林寺去听法师讲经。他对当年慧远与陶渊明交往的故事很感兴趣。东林寺环境幽静,佛教香火的味道和做法事时的音乐令他感到舒服。在李白学着僧人晏坐不动时,他感到仿佛整个世界都可以纳入一个毛孔之中。只有冥冥中的一颗佛心,禅定之后,旷远的时间也仿佛停止不动了。李白的这个修炼真是达到了佛家相当深厚的水平。他晚年对佛教的修炼和他对道教的修炼一样深,可以说是佛道双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