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白南奔

    李白回到梁苑,接了宗氏夫人。本想再到兖州接平阳和伯禽,但是道路为叛军所阻隔,他们只好向南方逃难。李白在南奔的途中又作了《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二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三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四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五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这五首诗,记载和描述了李白南奔逃难的过程和思想活动。第一首诗以汉代的苏武被拘于北海和田横围居海岛的典故,比喻自己被安史叛军的层层关卡阻断了逃亡之路,以指自己在战乱中寸步难行。第二首诗又以汉代的崔骃弃职逃亡和李陵投降匈奴,来比喻在安史叛军打来时,众多文武官员弃职逃走或向敌人投降,而人民却陷入愁眉苦脸、改穿胡衣的悲惨境地。此诗是对那些无耻投降官员的讽刺和愤恨。第三首说,自己有“谈笑三军却”的本领,但恨无人能识。不过诗人却非常自信,自己有平叛灭敌的本事,只是时机未到而已。第四首说,现在函谷关变成玉门关,洛川也成了易水,嵩山变成了燕山,到处听到的都是羌胡之语,见到的也多是从边疆来的胡人,中原已经完全被胡人占领了。我若是楚国的申包胥,能感动秦国救楚的话,一定要痛哭七日,感动苍天,以救大唐。第五首,是诗人已经到了江东,他站在丹阳湖岸边向西北遥望洛阳和长安,只能见到日落江西的情景,他驻马道边,再想南去,却不知路在何处。迷茫间却听到了子规声声,鸣声凄切:“行不得也哥哥!”这一组诗记载了李白携宗氏南奔,一直来到了溧阳县(今溧阳市)的过程。在溧阳,他遇到了当时为溧阳主簿的扶风豪士窦滔,字嘉宾。在他的招待下,李白夫妇暂时住了下来。因此李白为他写了一首《扶风豪士歌》相赠:

    洛阳三月飞胡沙,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

    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

    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

    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

    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

    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

    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

    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

    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

    桥边黄石知我心。

    此诗是写安史之乱后,东京洛阳被叛军占领,到处是叛军杀人的情景,连天津桥下的流水都被血染红了。老百姓的尸骨狼藉四散,城中一片哀哭怨苦之声。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只好随着南奔的人群,千里迢迢投奔到东吴溧阳的扶风豪士家,此时正是落花满地、杨柳垂碧的暮春时节。而扶风豪士是一位意气如山的人,其为人不依仗权势,不畏权贵。他大宴宾客,广交豪杰,就如同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一样的慷慨好客,他们各有门客三千,也不知道将来哪个门客会知恩图报。李白此时酣饮甚欢,拔剑起舞,一表心迹。他脱帽致礼,把酒高吟。诗末“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二句,是李白自比张良,意谓张良之所以此时不从赤松子学道而去,是因为圯桥的黄石公知道他有一颗报国之心。从这二句诗来看,李白并非徒然逃往吴地避难,而是怀有报国之志的。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在此诗的注释中曰:“二句以张良自喻,言己未逐赤松以去者,因报国之心尚未遂也。”道出其中真谛。

    李白的老友张旭听说李白到了溧阳,便在溧阳酒楼为他接风。席上,李白给他们讲了当年他深入幽州虎穴探听安禄山反叛之事,并感慨唐玄宗不听他们的谏言,终致养虎成患,弄得国家落到如此地步。

    窦滔问李白下一步要到哪里去,李白说他先将家安顿在庐山,然后再去游说江东诸侯,起兵勤王。窦滔说:“好,我也要散尽家财,联络三吴英豪,前往郭子仪军中,投军抗敌。我们殊途同归,共诛胡虏!”张旭非常支持窦滔的爱国行为,说:“我要不是老了,就一定与你们一起投军抗敌,收复中原!”

    临别时,李白写了一首《猛虎行》,赠给了窦滔和张旭: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

    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

    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

    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

    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

    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

    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

    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

    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

    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

    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

    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

    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

    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

    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

    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

    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

    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

    得鱼笑寄情相亲。

    诗中叙述了安史之乱后北方被叛军占领,到处被乱兵蹂躏,一片悲惨景象。而像张良、韩信这样有本事的人,却未被起用,我虽有献策报国之心,也不为皇上信用,只好逃到南国了。我在这里豪掷快赌,也只是发泄一下心中的抱怨和愤恨之情而已。楚人都说张旭[1]心怀风云,心有大志而世人莫知。三吴的英杰和四海的雄侠,都想追随他做一番大事。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我也从此而去,东钓大海,若能钓得大鱼,一定会来宴请大家的。这首诗的东海钓鱼,是个暗喻,就是去劝说诸侯出兵勤王。

    李白告别溧阳扶风豪士窦滔后,又南下杭州,拜访了嗣徐王李延年及其从弟李延陵,有《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相赠。诗中对徐王李延年在诸王中的功业、道德、地位及其才能大力称颂了一番,这只是干谒诗的应酬之语,但有些诗句耐人寻味。如“羞言梁苑地,烜赫耀旌旗。兄弟八九人,吴秦各分离。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及“愿言保明德,王室伫清夷”等句。按照安旗先生的说法:“数句辞意闪烁,似涉时政,须加探求。”\ufffc就是说,李白可能是劝徐王李延年出兵勤王,而李延年已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唐玄宗在南逃成都途中的普安郡,与宰相房琯等人下令分制,除了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此时玄宗还不知太子已经自行即位),还命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李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李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除了永王李璘出任赴镇,盛王李琦、丰王李珙均不出阁。提前登基的肃宗怕永王李璘争权,曾命他回到太上皇那里去,而永王李璘不听。此命令属绝密,因此嗣徐王李延年虽然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但因不能泄于外人,只能按兵不出以自保一身,故李白也只能知其一二。李白只能猜想,可能李延年是怕汉初的梁孝王因抗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而引起皇上的猜忌自警,不敢在无肃宗之命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自取灾祸。所谓“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者,即此之意也。李白见游说嗣徐王无果,只能向嗣徐王李延年说“愿言保明德,王室伫清夷”,即愿君保重,但望唐王室平安无事。李白劝说李延年出兵勤王的事,即是《扶风豪士歌》中的“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一心报国的愿望。在《猛虎行》中,李白也表达了“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的游说诸王出兵勤王的愿望。虽然这一报国愿望未能实现,总算是李白已经尽心了。

    游说诸王起兵失败,对李白的报国之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于是他决心栖隐庐山的五老峰,以观时局,以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