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六章 阿倍仲麻吕的船翻了

    天宝十三载(754年)秋,李白离开宣城到了扬州,在扬州大明寺住下。寺中主持告诉他,大明寺原来的主持鉴真和尚已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十一月十五日,随日本的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登上日本使船,经过四十天的海上颠簸,成功地到达日本奈良,从此开始了他在日本的传经和中日文化的交流生涯。而同时东渡的还有晁衡(日名阿倍仲麻吕),当时同发四船,晁衡与藤原清河同坐一条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晁衡之船据说遇难。晁衡,也作朝衡,据日本学者考证晁衡的事迹,日人长勋《阿倍仲麻吕及其时代》、杉直次郎《安南与朝衡》等文可知,晁衡于日本灵龟二年(716年)选为遣唐学生,时年十九,开元五年(717年)随遣唐使五百十七人,乘船四艘来到中国,此为日本遣唐使之第九次赴大唐。晁衡入京师,学于太学,与公卿贵游子弟比席受业。后留中国考上进士,先后授官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仪王友。天宝十二载任秘书监,兼卫尉卿。是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副大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等复抵长安,玄宗召见晁衡、藤原清河,礼遇甚优。晁衡请同返日本,玄宗因命为使。时晁衡年五十六,自长安南过扬州,十月十五日访名僧鉴真于延光寺,邀同东渡。四船同发苏州,晁衡与大使藤原同一船,十二月六日至琉球,遇风与他舟相失。漂至安南欢州沿岸,遇盗,同舟死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辗转归长安,时为天宝十四载(755年)六月。此后经安史之乱,晁衡亦从玄宗肃宗避难。至上元中,受任为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大历初罢归长安,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三。李白在长安时即与晁衡相识。天宝十二载(753年)晁衡与长安相知告别回国,时有王维、赵骅、储光羲均作有诗相送。天宝十三载(754年)李白到扬州时,初闻晁衡已死于海上,十分伤心,故作《哭晁卿衡》诗以吊之: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诗特意点明“日本晁卿”,以指明晁衡是日本友人。卿是对晁衡的尊称,他本来是从日本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的,而且他学得相当好,后来不但担任秘书监,即管理国家图书要籍的长官这样的文化要职,而且还会写一手像模像样的汉诗。如《衔命还国作》:“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ufffc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李白这首绝句,前二句写其船东归日本。“蓬壶”本指海上仙山,此指日本。第三句“明月”二字,是指海中出产的大珠,曰明月珠,此喻指晁衡如明月之珠,“沉碧海”,指其沉入碧海,不幸溺海而亡。末句是化用了一个典故,苍梧是指东海中一仙山。王琦说:“《水经注》: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州。《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此句是以白云愁色笼罩大海,来抒发李白对传闻晁衡溺死于海的悲痛心情。日人近藤元粹说:“是闻安倍仲麻吕覆没讹传时之诗也,而诗词绝调,惨然之情,溢于楮表。”(《李太白诗醇》卷五)至于晁衡与藤原清河回到长安,是天宝十四载(755年)以后的事,李白在遥远的江东,可能还不知道他们还能活着回长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