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九十八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宝五载(746年)的春天,李白与东鲁诸友告别,准备南下吴越。临别时分,李白赠给他们一首诗,名叫《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为告别东鲁诸友的诗篇,诗题下注曰:一作“别东鲁诸公”。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怀着许身报国的理想走进长安,起初还得到了唐明皇的一时宠遇,但很快就遭受到朝中权贵的谗言和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三年就主动要求辞京还山,回到了东鲁。天宝四载(745年),他与杜甫在兖州分别,杜甫后来去了长安,而此时他却要到吴越去漫游了。

    这是一首借梦游以抒怀的诗。诗人以梦游的形式,来表达他所追求的自由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冲突,以及他对权贵集团的藐视和与之决裂的决心。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明代朱谏说:“按此诗初叙天姥之胜概(计八句),次言梦中游历之事,及既觉之情(计二十句),又次言古今凡事皆如梦也,以总结上意(计二句),末言归山留别以著作诗之由(计五句),此天姥次序略节之大要也。”笔者基本上同意他的分析,但也略有不同。

    此诗的首八句,是听了越人对剡中地区美丽风光的描述,心中起了游历剡中的念头。越人就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诗中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传说天姥山是道教中的第十洞天,其实只是越中一座高不及千米的普通山峰,可在李白的眼中,却成了“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大山。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起以下二十六句,是李白写梦游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其实可一分为二,从开头到“丘峦崩摧”的十八句,是李白梦游天姥山的部分。他先是见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奇景,可是在此段的后半部分,所见到的却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险恶情景。这段前面的景物描写,所隐喻的是李白在天宝初期入长安时,受到皇帝的宠遇、权贵们的吹捧的时运,而后面的惊险情景,所隐喻的是他失宠后在长安的险恶遭遇。接着,“洞天石扉”下面的八句,是李白梦游洞天仙境的情景。这一部分描写的是“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神仙世界,其中的各路仙人乘风驾鸾到此神仙洞府聚会,好不热闹。这是隐喻李白所向往、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段写梦醒而悟,原来是好梦一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间好如一梦,梦醒原是一场空而已。虽然李白此悟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见解并不高明,却也反映出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第四段写李白决心远游,不再与统治者合作,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安能”两句石破天惊,说出了诗人的心声。篇终显其志,可谓是振聋发聩之言。梦中神游,山川飞度,探幽览胜,险象环生,诗境愈想愈奇。或说诗人是借梦境以托言:“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沆《诗比兴笺》卷三)其说虽有些牵强,但诗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句,确实表达了太白对朝中权贵和奸佞的藐视和厌恶,不啻是与统治者决裂的宣言书,表现出诗人追求独立的自由个性和不向权贵低头的伟岸人格。

    这首诗显然是李白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思想斗争,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的一个总结。长安宫廷生活是不值得留恋的,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日子是不能忍受的,自然山水和人间普通的自由生活才是他的归宿之处,才是他真正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