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八十七章 投石问路

    送走贺知章,李白又接二连三地送朋友离京。

    一个月内,他作《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又作《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朋友们先后出京,大多进山修道,李白由衷地羡慕他们“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的自然田园生活。他反复对朋友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示他迟早也会走这条路。

    玄宗好像真的忘记了李白,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宫里不再召他。张垍见到李白,总是一副冷冷的面孔,得意之态隐于其中。李白听说,皇上不宣他,主要是因为太真妃子不喜欢他的诗作了。

    人们大多势利,皇上和太真妃冷淡了李白,喜欢他的诗歌的人也跟着越来越少了。尽管李白的诗歌还是作得那么好,京城里的“李白热”却旋风一阵,很快地刮了过去。李白的歌词,在歌妓们手中的曲牌上,由头牌曲降到一般牌曲的位置。

    热点人物转移了,曾是热点中心的李白感到了明显的失落。

    李白觉得,受宠于君王之时,自己是“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然而,“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有朝中小人的恶语中伤,即使自己的“美色”未褪,也逃脱不了遭受皇上冷遇的命运。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李白感叹道:“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种在权贵门前的桃李,备受世人宠爱,他们争相攀采,闹得满园春风。可是,“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曾经热闹非凡的桃李花园,由于霜降,落得声名狼藉,粉艳的花瓣被胡乱地踩入泥浆之中,其惨状令人不忍目睹。你可知道长在南山上的桂花树?从来没有人去刻意地装点它,它却总是花香怡人,绿叶垂阴。“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受冷落的李白傲气仍存心中,他傲视同朝小人,藐视凡夫俗子,他不以世人的眼光、小人的标准,看待和衡量自己,甚至皇上的态度也左右不了他。他依旧我行我素。可是,另一方面,强烈的孤独感又时不时地侵扰着李白,尤其在夜晚,当他独自一人坐在小院月下独酌的时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无人说话,他有许多的愁闷,无人为他解答,独在月下,他只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崔宗之来看李白。他发现,贺知章走了才一个多月的时间,李白突然老了一圈,他头发留得老长,披在肩上,几乎全白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随口吟诗一首,又说道,“唉,你说得对,你说得对,我还是回去的好。这些日子,我想了很久,似这个样子留在朝中,不如一走了之。这个翰林学士院,我再也不想待下去了。”

    “身在朝中,最忌意气用事。”崔宗之劝他说,“李兄不要着急,就是要走,也得将皇上那边的虚实探清楚,弄明白究竟是有小人从中作梗,还是皇上真的对你有了看法。”

    “困于这小小的院落之中,皇上不召见我,朝中又没有坦心相助的朋友,你叫我怎么去探明皇上的虚实?”李白心情烦躁,说话口气很冲。

    崔宗之不往心里去。他很想帮李白,可他在朝中只是个中下级官吏,帮不上什么大忙。想了想,崔宗之说:“我倒有一个办法。不过,这是孤注一掷,走出去,再想收回来就很难了。”

    “你说,管他难与不难,顶多是去朝还乡,我早有此想法,还怕什么!”

    “李兄有这个准备就好。”崔宗之说,“我想,李兄不妨草书一奏本,呈交皇上,就说你久居朝中无事,欲去朝还乡,特请命于陛下。书此奏本,并非真意要去,而是投石问路,探探皇上的意愿。”

    崔宗之的这个办法,是为官者的老套路。自己干得不顺,或急于升迁时,为官者常常会突然向上头提请辞职。干得顺的人行此举,有充分的把握。他知道,这一行少不了他,少了他,地球转不动,他以此为价码,胁迫上头应承他的要求。干得不顺的人也行此举,其目的不外乎是拉开架势,向上头表明态度:你若继续用我,必须修正态度,为我创造好的环境;否则,咱们桥归桥、路归路。

    李白按照崔宗之的主意,把他留朝去朝的犹疑呈交给皇上判断。皇上要用他,肯定会出面挽留,并做出新的安排。皇上不想用他,他也正好拂袖而去。这么做,符合李白的个性,他很容易接受。当然,奏本呈上去后,李白心中还存有一线希望,他总想着皇上开明,不会轻易放弃他这样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