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六十七章 翰林得诏

    李龟年和一个太监先回兴庆宫,到离沉香亭不远处,他下马,便打发同行的太监牵了他的马,回头再去接李白他们。这会儿,两个太监已经牵着驮有李白的大马来到了亭前。高力士见了,忙命人在与沉香亭相连的长廊下铺了一块草席,将李白扶睡在上面。

    “陛下,李白应召前来,”高力士过来禀奏,“现醉卧于长廊之下。”

    从刺眼的阳光里进到长廊荫处,李白睡在凉凉的草席之上,酒意一下醒了不少。他半睁着迷糊的双眼,朝不远处的沉香亭望去。

    亭子里有许多富丽华贵之人。

    眼睛再睁大一点,李白吓出了一身冷汗。刚才李龟年的话,重在他耳边响起:“皇上宣召你,他和娘娘正等在沉香亭呢。”李白有些清醒了,他知道,皇上和太真妃正在那边的亭子里游玩,他们宣他来作诗助兴。

    李白觉得头涨疼得厉害,全身酥软无力,肚子里翻江倒海,有许多东西想往外吐。他的官服前襟已经很不干净,上面有道道酒痕和斑斑点点的油腥、菜渍。

    这个模样挣扎着站在皇上面前,皇上岂有不怪罪之理?李白想。可人已经被拖来皇上面前,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将错就错,装作一直酒醉未醒。喝酒是皇上特许的,喝醉了不省人事,总不能扣上非礼之罪的帽子吧。于是,李白重又合闭双眼,躺在草席子上呼呼大睡。

    玄宗与杨玉环玩得高兴,没对酒醉不醒的李白发脾气,他问高力士:“有何办法能让李白早些醒酒?”

    “回陛下,”高力士说,“奴才已派人去割‘醉醒草’了。这种草,喝醉的人,只要闻上一闻,很快便可醒酒。”

    龙池边有一块茂盛的草坪,草坪的一角长着“醉醒草”。这是一种紫颜色的草,草心呈殷红色,长在一片绿草之中,很是特别。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地往家走,他抄近道,从长着这种草的草丛间穿行,闻到草丛中散发出的特殊的气味,顿觉头脑清爽,精神焕发,所有的醉意顷刻间荡然无存。从此,这种草就有了“醉醒草”的名字。这名字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醉醒草”也就成了专门的醒酒草。

    宫人割来五大筐“醉醒草”,抛撒在李白的身上和脸上。

    李白差点被埋进了草堆。

    睡梦中,李白觉得,一片片清凉的雪花扑面而来,奇怪的是,这雪花为何如此清新凉爽,没有一点寒意?

    李白将这清新之气深深地吸进去,又长长地吐出集结在胸间的酒气。几次深呼吸过后,李白醒了。

    高力士知道李白已经醒酒,他立在亭阶之上,大声地传呼道:“陛下宣召——翰林学士——李——白——”

    李白从草堆里爬出来,双手扫了扫官服,整了整官帽,朝沉香亭走去。他脑子已经清醒,只是脚下还有轻飘飘的感觉。

    跪拜于亭阶之下,李白道:“臣李白不知陛下宣召,酒喝得多了,醉意初醒,万望陛下宽恕。”

    “李爱卿平身,酒醉之事不必挂在心上,”天子不与小人一般计较,玄宗大度地说,“朕今日与太真妃子出游龙池,有意请爱卿为朕写诗助兴。立时即要,李爱卿能否为之?”

    “李白有幸从命。”

    从地上站起来,李白走到已为他准备好的案台前,提笔即书,瞬间完成。高力士呈于玄宗面前。玄宗阅览,诗题为《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诗曰: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看过,玄宗夸赞道:“李爱卿未随朕一同游龙池,却将朕在御舫中所见情景写得如此传神,诗句又清圆流丽,才气过人,才气过人。”

    杨玉环也看了,说:“诗是作得好,只是与清平调不合,三郎旧曲仍不可得新词啊。”

    “噢,嗬嗬嗬嗬,你看,你看朕这记性,”玄宗轻拍了拍自己的头颅,乐哈哈道,“不是娘子提醒,朕一时高兴,将正事也忘了。”

    说着,玄宗又转向仍坐在亭阶下案台旁的李白,道:“朕对妃子,赏名花,有名曲无新词,李爱卿为朕填来,让李龟年歌之。”

    “臣下这就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