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六十五章 探花宴

    杏园正是花开时节。园内,树树洁白,朵朵飘香。进士及第后,在此摆宴赏花,史称杏园“探花宴”。后来,及第进士的前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探花之称与探花宴有些联系。

    在杏园中摆宴,新科进士总要选出两位年纪较轻的俊秀者作为代表,让他俩骑马遍游曲江和长安各处的花园,采摘名花。这两个佼佼者中的幸运者被叫作两街探花者,或称作探花郎。为使探花郎采花方便,当日,长安城中的所有园林一齐开放,任由探花使者遍赏名园,随意采摘名花。

    采花回来,探花郎醉意浓浓,全身花香四溢,多年的寒窗之苦统统被甩至九霄云外。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的孟郊,时年已有四十六岁,仍作为年纪较轻的俊少者选为当年的探花郎。沉醉于深紫浓香的百花之中,孟郊以《登科后》为题,作诗一首。他吟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探花郎神动色飞的得意劲儿跃然纸上。

    极乐一时的探花宴结束,新科进士还要往曲江池畔的慈恩寺去题名留念。

    慈恩寺曾是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译经讲学的地方,高宗李治为保存玄奘带回来的大批佛经,命人在寺内建造了大雁塔。自中宗李显神龙年间开始,历届新科进士宴庆之后,都要聚集在大雁塔下题名,史称“雁塔题名”。为此,慈恩寺专建题名屋,保存历届进士的题名石碑。

    李白一行人随新科进士来到大雁塔下。新科进士们忙着题名,贺知章、苏晋、崔宗之也异常兴奋。他们是前科进士,大名早留在石碑之上,找到刻有自己名字的石碑,是人总有些飘飘然的。

    焦遂则是陡自生悲。他曾多次科举不中,决心不再走进考场,可面对石碑题名的荣耀,焦遂顿时也觉得,为人一世,名字上不得这石碑,乃是一种极大的耻辱。焦遂想,人生一世,官可以不做,名不可以不要。百年之后,官位于人毫无用处,而名却能让人永存于世间。为了这“雁塔题名”,焦遂重又鼓起了再试科举的念头。

    喝得烂醉如泥的张旭,顾不得什么“雁塔题名”,他只想伏在马鞍上昏睡。不过,张旭心里明白,一旦他远离人世,张旭之大名,必然与他狂草于世间的墨迹一起流芳百世。正如他刚才写下的那个巨大的“神”字一样,游客去了,船家仍任它高悬在游亭的柱子上,迎风招展。

    李白从来不屑于科举。看着这些考场“名将”一个劲儿围在石碑前兴奋,他心下不由得暗自发笑。回想第一次来长安时,若是见到这一幕,他兴许会羡慕不已。但此时此刻,他李白正走为官的上坡之路,新科进士在他之下,石碑上题过名的进士也大多在往坡下滑行,他李白又怎么会为这石碑题名所动?李白想,下一步要奏明圣上,请求授一实职官位,这样才好参与朝政,以展自己的政治宏图。

    由庆典活动返回之时,张旭已经大醉不醒。贺知章只好让下人先将张旭送回府上。他还要与李白他们一起再去左相府聚会,那里还有更好的宴席,在通宵达旦地等着他们。

    一行人骑着高头大马,从东市大街向皇城行进,边走边高声谈笑着,引来不少路人的目光。

    看着到了平康坊,李白拉住缰绳说:“各位,对不起,请先行一步。我去方便一下,随后赶上。”

    贺知章骑在马上,戏说道:“大兄弟是要轻装上阵,好去左相府大干一场吧?”

    说着,笑着,众人先往前去了。

    李白小解后,跳上马,刚刚转出平康坊,就看见迎面过来一乘私家的八抬大轿。轿子四周用黑布围紧,轿窗封着双层黑纱,由里朝外看,一清二楚,从外向里看,却是漆黑一片。轿子的前后左右,簇拥着十几个下人,个个都是打手模样。看得出来,轿主人既不是官家,也不是普通的商家,他的来头很不小。

    东市大街,正南正北,十分宽敞。车马南来北往,靠右行驶,两下互不相干,完全可以各行各的路。

    在这京城里,除去皇亲国戚和宰相大人,贺知章是一显赫人物。他骑马行于街头,无人胆敢挡道。前面,八抬大轿一行人与贺知章他们相错时,自然小心地向右靠行,尽可能地让宽道路。

    可是,当轿子与李白相错时,轿子侧面竟突然蹿出一条大汉。这汉子冲过来,不容分说,一把抓住李白的缰绳,大叫道:“老子总算抓到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