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琼花楼寻段七娘不遇

    李白把这广陵城的疫情都平复了,但是他自己却病了,还病得不轻,都卧床不起了。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医生能治别人的病,却治不了自己的病。

    人一生病,就容易胡思乱想,这病有多严重、什么时候能好、会不会死?然后就会想念亲人、朋友……

    李白碍于身份,不能直接提及父母,而是将对于父母亲人的思念,用“故乡”来作表达——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他也很想念的老师赵蕤,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躺在床上的李白,把自己的近况,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都吟语了出来。虽然似梦似语,但在一旁的丹砂,还是字字清晰的记了下来——

    吴会一浮云,

    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

    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

    衰疾乃绵剧。

    古琴藏虚匣,

    长剑挂空壁。

    楚冠怀锺仪,

    越吟比庄舄。

    国门遥天外,

    乡路远山隔。

    朝忆相如台,

    夜梦子云宅。

    旅情初结缉,

    秋气方寂历。

    风入松下清,

    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

    幽梦谁与适。

    寄书西飞鸿,

    赠尔慰离析。

    这便是《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

    带病情好转,可以下床自由活动了,李白便来到了琼花楼,这是广陵最繁华的场所,跟金陵的孙楚楼一样。

    离开金陵的那日早晨,丹砂领着李白,去了一趟孙楚楼,然而段七娘却走了,丹砂只打听到,她往东边而去,具体去了什么地方不得而知。这广陵刚好在金陵的东边,琼花楼就是广陵的孙楚楼,搞不好段七娘来到了这里。

    李白这番寻段七娘,不为别的,只因为段七娘是一位“故人”——自这一场大病以来,李白格外的思念故人,出蜀以来,送别的人很多,却一个没有再见的,就连先他几日到广陵的孟浩然,也是杳无踪迹。段七娘以奏唱歌舞为生,孟浩然若有诗作消遣,都有可能来琼花楼,即便碰不上他们,也能打听到一些消息。

    李白寻一雅间坐下,吩咐丹砂去请一班乐师、鼓手、歌姬来,来了琼花楼,当然要诗、要歌、要酒,说不定还能从这些同行口中,打听到段七娘的下落。

    这群乐工歌手,没听说什么段七娘,倒是坊间流传的一个“制衣娘子”,与段七娘颇多相似之处。

    说是一个祖上内迁至洛阳落户的鲜卑女子,长得好看,十一岁被荐入宫,能歌善舞,尤其是边境之地的什么《幽州歌》、《燕歌行》、《凉州词》等,更为擅长。

    没多久,皇帝召集宫女,为边疆的战士制作棉衣,这鲜卑女子在夹衬中随手写寄相思之词,得着那件棉衣的戍卒,偶然发现夹衬的东西,继而最终皇帝都知道了这件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把这鲜卑女子嫁给了那个戍卒。

    没多久,戍卒战死,此女流落妓家,人称“制衣娘子”。开元中,制衣娘子心有所属,却一再为属意之人所误,于是他离开了金陵,自东门而出,所过之地,随遇而安,从年前秋日以来,淮南道的楚、滁、蕲、安各州,逐渐流传起一种号称“授衣调”的乐曲,多杂糅边塞风调,听来或寂寥、或悠远、或壮丽,耳不暇接。

    传言此女年约二十六七,带着一个年长的鼓手,行走于各州郡最繁华的酒楼歌馆之间,各酒楼歌馆都盼着她来,要钱给钱,不要也给,礼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