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二章 匡山读书

    赵蕤,祖上是文翁的嫡传弟子。他本人并不以诗词歌赋闻名,而是一位纵横家。正如他自己在其《长短经》中所言,“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而他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大一统时代,所以当益州长史苏颋向朝廷推荐他的时候,他拒绝了。原因无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耳。

    他拒绝的,还有李白。

    李客与赵蕤,素有交情,当年赵蕤搬来这大匡山中隐居,就是李客帮忙安排的,日常的吃穿用度,李客亦多有帮村。

    既然是个隐士,自然不便收徒,“若是今日收了李白,明日还有李黑、他日还有李太黑、李太白,那我这大匡山,岂不真成了结客少年场了!”

    李客倒是不急,“赵先生不必急着答复我,说不定你会改变主意的。”

    这日清晨,赵蕤正品茗,忽闻林中响动,似有人来,正迟疑间,李白从林中闪出,穿着一件不太合适的僧袍,腰里还佩着宝剑,“你是这大匡山中的神仙?”

    赵蕤看着他的宝剑和僧袍,知眼前这少年,便是李客的儿子李白了,“你仗剑伤人吃了官司,如今在大明寺暂避?”

    “我与小伙伴吴指南,仗剑行侠,曾手刃数人”,李白自豪地说道,“这回这泼皮,我只是踹了他两脚,却让我吃了官司,差点还要坐牢。”

    李白想起昨日父亲从赵蕤这里离开以后,到同在大匡山中的大明寺,告诉李白,赵蕤不愿收他做徒弟。于是接着说道:“我父亲跟先生相识,我也十分仰慕先生,想跟您学习纵横之术。”

    “你尚年少,文章已有一定造诣,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如今来我处,想与我学这纵横之术,又是为何?”

    “我曾许拏云志,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答道,“然我家商人身份,无科举的资格,纵有好文章,却无用武之地。

    赵蕤想到自己,空有纵横之术,“如今这大一统时代,纵横之术亦无用武之地。”

    “学一艺,成一业,取一官,谋一国,乃至平天下,皆可!”

    赵蕤听罢,心里道,这学生,我收了。

    李白见赵蕤这般神色,心里明白了,“我这就回大明寺收拾一下行装。”

    赵蕤高兴的笑了。

    第二天,李白来了,带着他的行李。大明寺的两个和尚赶着牛车也来了,带着李客送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赵老师不以诗词歌赋闻名,不代表他诗词歌赋不行,李白跟着赵蕤,学的东西可多了,纵横之术、诗词歌赋、宗教哲学、医术、仙道之术……

    师徒两人在匡读书,亦师亦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渐渐名声日隆。

    时任益州长史的苏颋,向朝廷推荐这对师徒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然而这对师徒,如今都是隐士,你一推荐,我就出山,那不是太没面子了,说得好听一点,这叫不忘初心,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待价而沽。

    苏颋原是和宋璟搭档,在朝廷担任宰相的,后宋璟被罢相,苏颋也跟着出任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这次推荐虽未成形,但成功的使李白在唐玄宗那里混了个脸熟,严格来说,是名熟,这才有了之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