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天下:华夏快进两千年
繁体版

第27章 国士无双

    乌桓整肃心情,对吕不韦说:

    “桓以为,吕公不必过于为朝政担忧。”

    “哦?此话怎说?”

    “桓窃以为,朝臣中并非无忠臣也。”

    “只是忠臣也需明哲保身,眼下秦王弱而太后强,众臣不敢急于表态,也是人之常情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此时急于示忠者,愚忠也。愚忠者,也不是可依靠仰仗之辈啊!”

    “愿闻其详!”

    “华阳太后,有长辈之尊,有拥立之大义,有爪牙利且众。此时秦王与太后争斗,如螳臂当车、羊博虎狼也。”

    “此非秦王之福、非秦国之福、非朝臣所愿见也。故吾王应示之以弱,求稳维和,再缓缓以计取之。”

    “计将安出?”

    “吾计有三。一曰求学,二曰求功,三曰求证。”

    “求学怎讲?”

    “今大秦日益强盛,然中原有才之士对秦国仍然毁大于誉。何也?”

    一直旁听的嬴政突然插嘴:“这个我懂!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秦国历来重军功,朝中并未严格划分文武职,纯粹治学之士在秦国发展困难。”

    “其二,秦国历来地处西北边陲,与戎夷杂居,民风蛮悍。中原各国历来视秦为蛮夷。此观念由来已久,文人对秦固鄙夷之也。”

    乌桓点头说道:

    “公子言中要害也,中原文人对秦成见已久矣。”

    “直到十五年前,荀子应秦昭王礼聘,西游入秦,才给了秦国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荀子学究天人,立于儒而不困于儒,他继承儒也批判儒,而且海纳百川,吸收了道、墨、法、阴阳等各家思想,为战国各家公认之集大成学者也。

    荀子对大秦的评价,在秦国已经编进了蒙学,嬴政熟练地背诵起荀子的原话: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官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格,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惆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吕不韦连连点头:

    “是啊,荀夫子评价不可谓不高!当时秦昭王求贤若渴,但终究留不住荀子,荀子最终去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桓儿,这你又怎么看?”

    乌桓屡屡有惊人之言,吕不韦自己也没有察觉中,已经渐渐地把他当做可以商讨之人。

    乌桓继续着他的策论:

    “只因秦有求贤之心,却无求贤之策也。”

    “昔日魏文侯筑西河学宫,乃有子夏至。李悝、吴起及商鞅均出自西河学派。”

    “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始得荀子为祭酒。稷下兴,而齐国治也。”

    “筑巢方可引凤,岂有本末倒置,引凤以筑巢乎?”

    “昭王固然求贤心切,可惜略显功利。大秦治国乃实用主义也,功利之心切。此亦学士不喜大秦之因也。”

    “实用主义?唔、确有几分道理。”吕不韦若有所思。

    乌桓将自己想了很久的想法说了出来:

    “我孤身一人,所栖仅需方寸之地。”

    “我想将封地中南山,献与国用,以建中南学宫。”

    “吕公恩义之名,各国皆知,今日吕公已经是秦国上卿,可广开门府,招揽门客,对外宣称重金求贤,招募天下各家有才之士编撰《吕氏春秋》。”

    “建学宫,撰《春秋》,以全秦国文学鼎盛之名,何愁天下学子不趋之若鹜?!”

    吕不韦久久品味,眉头渐渐舒展:

    “妙!大妙!此举跳出困局,另辟雅径。转移朝中争斗焦点,似枯泉生津、败木回春,胜过苦撑而熬斗也。”

    乌桓再推一把:

    “然也。此举无关朝争,故大臣必释然而附议,又有雅名,可助吕公声望更高。”

    “兼具国利,大秦欲兼天下而治之,没有天下学士歌功颂德可不行!”

    “以学宫、撰典之名筑巢引凤,若有可用之才就推荐入仕。假以时日,则秦王之势胜而太后之势衰,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桓儿真无双国士也!天幸大秦,赠秦麒麟子矣~!”

    吕不韦起身对乌桓深深一鞠躬:

    “老夫枉读经书,今日受教,请受老夫一拜!”

    乌桓不敢当,急忙伸手去扶。

    却不料一旁嬴政也立席拜道:“请桓哥哥助我振兴大秦!”

    乌桓一个人可扶不起两个人,只好退后一步,也深深对二人鞠躬行礼。

    一番致礼之后,三人俱感愉悦。

    礼这东西,有时候效果跟酒也差不多。

    嬴政坐定后笑道:“哈哈,桓哥哥,你受了我的礼,以后就是我的国士了!快说第二计吧!”

    乌桓行个礼,继续说:

    “计二,曰求功。我等们三人都需要立功!”

    “朝中大臣与我们不熟,我得封君,熊萩已有异议。若吕公封相、小政封太子,难保没人出来非难。”

    “大秦重功勋,我们急需立功以服众,越快越好!”

    嬴政为难地说:“仓促之间,何处立功?你我年幼,又不能上阵杀敌。要不,我们去捕盗?”

    吕不韦拍了下桌面,:“老夫可将家产尽捐于国!”

    乌桓听了,吓了一跳,赶紧制止吕不韦:

    “吕公,不可!此乃竭泽而渔也。”

    “况且,纵然吕公家财万贯,以一己之力欲富万乘之秦国,断无可能!”

    吕不韦动情地说:“我既已择子楚而从之,纵然废尽家产,亦义无反顾也!”

    乌桓看到嬴政的脸上也为之动容,不管吕不韦的初心是什么,这些年,他确实为赢异做的太多了,自己应该帮吕不韦想个更好的办法。

    “吕公在邯郸就不断资助秦王,更费巨资给阳泉君、华阳后送礼,吕公为大秦费资何止千万!我有一计,对秦国、对吕公皆是大利!”

    吕不韦整了整衣着,肃然起身拱手:“请中南君赐教!”

    “吕公不必尽捐家产。吕公可将吕氏商社捐于秦王,所得尽归秦王少府。”

    乌桓又转头对着嬴政说:

    “然后,秦王赞吕公忠义,可许以三成收益归吕府。如此,吕公就是大秦国商!”

    “前期投入都由吕公支出,但吕公可得一国之助力,戮战商场将无往而不利!”

    “而秦王不费一资,坐享七成。吕公乃商业大才,可知其中奥妙……?”

    吕不韦目瞪口呆,良久之后才回过神来:

    “中南君,此非人力,神鬼之笔也!”

    “吕某纵横商场多年,从未服过谁。但是今日这商策,我是闻所未闻啊~!”

    “于国、于商、于民,都是大益!竟无一方受损!”

    “人都说无商不奸,商人获利,就必有人受损。中南君之商道,必将使天下人对商贾改观啊!”

    乌桓微微一笑,这只是后世最普通的合资股份制公司而已。

    他转头对嬴政说道:“小政,眼前就有军功等着我们去取。”

    嬴政已经被乌桓连连妙招所折服,对乌桓信心十足:“桓哥哥说有,就一定有!只管教我怎么做就行!”

    “孝文王出殡在即,各国使者团将陆续抵达咸阳,其中难免有魍魉鬼魅,行些刺探、联合之事。”

    “我们回去后求秦王允我俩领些人马协助宿卫加强咸阳警戒,必有军功可立!”

    一番商议,三人心头清明,对于时势也不再茫然了,正想好好喝几杯解解乏。

    突然,外传来嘈杂声,有人要冲开庄中护卫的阻拦闯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