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埃
繁体版

第五章 “博导”

    马海生在北海科技公司的职场上夹着尾巴做人。

    尽管他刻意低调,但是他的层次和含金量在那儿摆着,他总是隐隐约约地觉得周围一双双看他的眸子里含意复杂,有的眸子如深潭,他看不透里面的深浅;有的眸子里含有淡淡的醋意,还有的眸子里含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冷漠……

    这种味道他悟不出也道不明,就像夏天的天气比较闷,他真心诚意地与别人交往,别人对他若即若离,仿佛他是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另类。

    他在心里问自己,是自己表现不佳,或者对别人不够友好,还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种单方面的自责带有一种强迫症,凡事不管怨不怨自己,都将镜子朝向自己,或许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或许这是他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的条件反射。

    小时候爷爷用国学经典里做人做事的精髓教导他:“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些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深深融入他的血脉,烙进他的精神深处,外化为他的言行。

    内心的坚守与周围反馈的落差,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内心,让他的内心产生一阵阵痉挛:难道自己错了吗,难道自己是另类?

    他扪心自问,又觉问心无愧。

    他回去与爷爷交流。

    爷爷说:“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马海生:“我没有与谁争!”

    爷爷:“你无形中成为别人的竞争对手,因为你起点高,挡了某些人的路!”

    马海生:“我愿意帮助别人!”

    爷爷:“孩子,无字书要常读,你在补课!”

    马海生:“补什么课?”

    爷爷笑着说:“傻孩子,你生性纯良,好人一生平安。”

    马海生沉默了,他在心里头默念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名言警句,其蕴含的哲理力量滋养着他的心理。

    电光一闪,那些眸子又像电棒一样击打着他一向坚守和践行的这些格言。

    他的心里涌起一波又一波怀疑的波浪与暗流,如海潮一样拍打着心海的堤岸,“哗哗哗”,犹如他看到过的渤海里的波浪铺天盖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一样,激起了一阵阵炫眼的浪花,撞到礁石和堤岸上散金碎玉一般。

    他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风摇曳着那片竹林,翠竹婆娑着倩影,盎然的更是那份发自骨子里的傲人秉性与质洁,它的正直、秉直、不屈不挠、坚强,给了马海生强烈的暗示力量,让他的文人风骨更加坚定了!

    说到看海,那是马海生还在天津滨海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他约上同学在暑假里看渤海,坐了地铁,再拼上一辆私家车奔到渤海的堤岸。

    朝阳染红了海,海风劲吹,在都市里感觉不到冷,此刻却在海风的肆虐下让人打起寒颤。

    海风里夹杂着海水的咸腥味儿,向他的鼻黏膜袭来,他觉得浑身都弥漫着鱼腥味儿,如入鱼市。

    在海风的鼓噪下略浑的海浪相互拥抱着,一层跟着一层,一浪接着一浪,状如老家的“红薯垄”,从无穷的天际涌过来,恶狠狠地向岸边冲来,撞在岩石上摔成了无数雪亮的雪莲花。

    然而海浪并没有放弃,聚集着更多的能量,团结成更大的浪涛,向海边的岩石再次发起了冲锋,一次、两次、三次……没完没了,展现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豪情与坚韧!

    海鸟在海面上盘旋,时而钻入了云雾,成为几个点儿,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时而变幻队形贴着水面掠飞,与海对话,与船儿呢喃。

    它们是海上的精灵,海因为有了它们而有了灵动的色彩,它们因为有了海的舞台而展翅高翔,放飞生命。

    海天一色,朝阳撒金。

    海面上泊着一些船,在海浪中随波逐流,但是它们毫不畏惧风浪的“淫威”,依然高昂着船头,直视风险与挑战。

    “海生,看这海浪多执着,看这船多坚强!”同学感慨地说。

    “是啊!让人感佩啊!”马海生应和。

    “永不言弃!”

    ”人若如此,何难不克!”

    马海生每每想到大海展现的那种执着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也给他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面对职场中潜在水下非主流说不上台面的圈子文化,他不愿意触及,也不想去融入哪一个圈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着高学历有着专业素养有着独立人格精神的高级知识分子。

    北海科技公司与新中国同龄,祖孙几代在里面工作的不乏少数。

    而因为姻亲、同学、老乡、同年入职、血缘等“粘合剂”形成的看不到、摸不着的纽带串联着、牵系着,形成了一个个或明或暗的与主流背道而驰的圈圈,就像声波一样一圈圈地互相地套合,这种纽带砌成的围城将人们分割成各种各样的条块,在这个围城内的人相互帮助;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可能会被孤立。

    无意中得罪一个人,就可能无形中得罪几个人。把多人得罪了,而自己却浑然未觉。

    这种群体性的排斥力量,是非常地顽固与强大,强大到让他这个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也不得不低下他曾经自信的头颅,这就是随遇而安!

    这种圈子与北海科技公司所倡导的“包融和合”的主流企业文化理念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也在事实上销蚀着企业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但是明规则不得不受暗规则的影响与掣肘。

    马海生和大个刘儿——刘长生是师徒,这对师徒是技术研发部经理徐先贤亲自配对的,技艺薪火相传,以老带新,这是北海科技公司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快速孵化高层次人才的“倍增器”,也是其优良传统。

    技艺传承的途径既有大学、技校等知识殿堂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老祖宗千百年流传的师徒相授的薪火相传。

    老一辈科技人通过师徒帮带把积累一辈子的技术绝活儿向年青人传授,有利于技艺传承,更有利于北海科技公司的“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梯队建设。

    当时在徐先贤的主持下,在部门全体人员的见证下马海生与刘长生签订了师徒帮带协议,协议规定了师傅刘长生的责任,也规定了徒弟马海生的义务。

    刘长生,五十五岁,一米八二的个头,壮实的身材,国字脸、宽额头、一双大眼,眉如蘸墨的笔头,肉墩墩的鼻子、圆下巴,皮肤黝黑,走起路来脚轻步稳,一看就是一个皮实的人。

    他是一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牌技校生,靠着自己天资聪颖与踏实肯干成长为北海科技公司的技术骨干,也可以说是技术带头人。

    北海科技公司选他来带这名博士研究生,也从侧面佐证了单位对于他实力的认可,更显示了北海科技公司对马海生这名博士生的高度重视。

    “博导!”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