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不老
繁体版

老陈不老(四十四)

    四十四

    搞了一摞接收证,老陈的心安静下来。李校长露出开心的笑容。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老陈和李校长商量转出去的学生数。但教师有意见,认为那样操作有弊端,学校必须一碗水端平。反复权衡,最后还是按照百分比计算转出人数最公平。

    老陈还是不放心,如果一开学,教师就对那些假转学的学生放任自流就糟了。如果那样,就会出现恶性循环,还会重蹈李校长曾经的错误。老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校长,李校长忧虑起来。他们仔细斟酌,决定向其他学校学习,下午放学增加一节课。别的学校是整体补课,胜利小学是只补习成绩后十名的学生。只要辅差工作做好了,实绩就会上去。但补习,如果不给适当的补助,教师不愿意。平时收学费,勉强保办公用费。补课费从何而来呢?老陈和李校长沉默了。

    天无绝人之路。转机来了。学校掀起了勤工俭学的热潮,每个学校必须上报项目,完成任务。勤工俭学的收入归学校支配。

    老陈和李校长又琢磨起来。

    学校买小鸡小鸭小鹅让学生领回家养,卖了再上缴收入。如果养死了,家长出钱买苗,直到长大。这点对山村小学来说不难,谁家没有养家禽呢?就是中间死了,学校要的时候,随便捉一只就能交任务。捉一只放自家的家禽里养,不需要特别饲养,家长乐意。

    利用学校内的菜园种植蘑菇。这里不少家长种植蘑菇,教师可以跟家长学。有教师懂得养菇技术,就好办。蘑菇成熟期,教师轮流挑到街上卖,一年下来,收入不菲。教师还可以分一些钱补贴家用。

    收废品。这是最简单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上缴多少元的废品。废纸、废铁、废铜等由学校制定比市场低得多的价格,学校就是赚中间的差价。学生把家里的旧书本和破铜烂铁等带到学校,过称按价收购。这也是最不受欢迎的方式。一个学期还能对付,第二学期谁家还有那么多废品呢?

    老陈认为第一步收废品,第二步买鸡鸭鹅苗发放学生,第三步种植蘑菇。走一步是一步。

    每个学生20斤废品任务,班主任一宣传,学生积极性很高,第二天就大包小包地拎着废品到学校。学校从附近一个家长借了一杆秤,一人过称,一人记账。旧书本、旧年画、旧日历、旧菜刀、旧钉耙、旧锄头、旧锹、旧犁耳、旧耙齿、旧水桶粪桶箍、旧马灯、旧电线,还有废报纸、费书本、废铜烂铁。有的孩子带来废磨球,这个东西一个就几公斤。有的超额完成任务,受到学校的表扬。教师分拣后,再卖给收破烂的运走。

    李校长喜笑颜开,几天时间就收入二千多。老陈和李校长商量着补课费,把学校中等收入的教师工资除以30节课,计算出每节多少钱,补课费就是多少。有了补课费,教师热情高涨。每个班就补习十来个差生,工作量不是很大。有些差生其实智力还行,因为低年级放野马,贪玩,耽误了学习。补缺补差,成绩就上去了。就是特别差的学生,也有长足的进步,原来考十几分,一学期下来,考个五六十分还是不成问题的。

    到了学期结尾核数了,老陈把材料送到教育小组去。办公室主任翻了翻材料,一脸为难地对老陈说:

    “不好意思,这些材料不能办。”

    “不能办?为啥?这些都是正规手续的,你看对方学校的鲜红公章呀!”老陈急了。

    “但陈主任,你仔细看,对方的学校离我们几十公里,几十学生都转到那,谁相信呀?”

    “这个……有材料就行,你计较那些干啥?别的学校都是真实的材料吗?”老陈有些生气,提高了嗓门。

    “陈主任,你别跟我较劲。别的学校是有不真实材料,但人家材料搞得好,你看不出什么破绽。你看看中心学校的材料,都是转到邻近学校;你再看看,这些病历都是县医院盖章的,你呢,村医疗室的章,教育小组的通知你没看吗?起码要乡镇医院的病历才有效。”

    “你较真干啥,你按照材料办就是,出了问题,我们学校负责。”老陈拍着胸脯。

    “不是较真,你的材料太假,就是我办理了,芮干事也不批准的。你说得轻巧,你和芮干事去说呀?”

    老陈看办公室主任一毛不拔,转身拿着材料去找芮干事。芮干事听了老陈的汇报,把材料往桌子上一扔:“谁叫你造假呀?你知道考试纪律吗?拿回去,否则通报批评!”

    老陈实在没有办法,骑着自行车垂头丧气往学校赶。唉,这算什么回事呀?唉,也难怪不给办理,小学生转到几十公里外的乡小学上学,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自己当时怎么就没想到那些呢?唉,糊涂啊,糊涂!

    进了学校大门,看到走廊上有两个警察在和李校长说话。老陈迎上去,警察一说,老陈的腿肚子都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