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搞事业,你竟然想跟我结婚
繁体版

第16章 电影开拍

    电影要讲的故事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

    抗战时期,汪伪政权的一名高官被暗杀,鬼子要彻底搜查抗日地下组织,从此就引发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风声》改编自作家麦加的同名作品,有原著在,故事的设定,以及人物设定,主要矛盾情节,基本上都已经完整了。

    再改编成剧本,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复杂。

    不过拍电影和写小说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小说里的故事,肯定是按照时间线来发展,可能有顺序着写的,可能有倒叙,甚至可能还有插叙。

    但是不管怎么个叙述法,都有一个不变的逻辑链条在,那就是时间排序。

    而拍电影的成本,明显要高过写作,所以按照写作的方法来搞,成本肯定就飞了,而且效率也提升不起来。

    剧组开支,比较大的成本,就是布景。

    所谓布景一词,最早来自于戏剧,讲究的就是个舞台装饰。

    表演需要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样貌,用来衬托主要角色和内容。

    当然,这是戏剧舞台剧的要求标准。

    放到电影里,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就电影《风声》而言,场景并没有特别复杂,也没有特别多。

    但是每个场景的布置,也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比如,需要在大连这边拍摄的外景,在电影里出现,可能也不过就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还有可能更短。

    即便如此,该有的硬件设施,也一点都不能马虎。

    电影里的裘庄,在小说里的设定,是一座位于西子湖畔的豪宅,宅子的原主人裘老爷富甲一方,直到被日伪机构占据时,裘庄仍然保留着富丽堂皇的原貌。

    就光这个设定,就挺难搞。

    而且电影也只是根据原著,选取其中一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影视化再创作,也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原著来拍。

    实际上,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在原著上,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

    按照余华老师的说法,只有笨蛋才会忠于原著。

    如果电影完全忠于原著的话,那导演岂不就是“摆设”,一个导演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又何谈创作。

    就这样,裘庄就从西湖边上,搬到了山顶。

    而且还在隔着悬崖的两个山顶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中间只有一座石桥连接。

    一开始的时候,高群叔也不是没想过,能不能找到这么个地方,直接实景拍摄就好了。

    可是堪景导演跑了国内小半个山头,根本就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没办法,干脆就找个悬崖,自己搭一个好了。

    不过高群叔没有“吟诗小达人”的魄力,拍个电影,就得建座城池,只能搭出一个大概的模型。

    用完之后,可能就要拆掉。

    所以拍电影这事儿,基本不可能完全按照时间线来拍,得就着场景,尽量把在一个场景内需要拍摄的部分,集中起来,一次性全都拍了,然后再换下一个场景。

    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成本。

    大连这边,基本上都是室外戏,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一开始,五个人被押解进裘庄的时候,需要拍出全景的镜头,以及穿过悬崖之间桥梁的镜头。

    另一部分就是电影发展到了中期,白小年已经死了,在室外海边的露台上,举办宴会的一个场景。

    加起来剧组也没有多少镜头要拍,而蒋博更是只有一两句台词,就是介绍一下发生地的信息。

    不过就这,对于蒋博而言,基本上没啥难度。

    搞摄影出身,蒋博天生对镜头很敏感,不过敏感不是镜头感,而是对于在镜头里,看到的画面比较敏感。

    要是把人眼看到的景色视为全景的话,那么通过镜头裁切记录之后,展现在屏幕上的内容,可以视为取景框从全景画面中,裁切出来的部分。

    对于一般人而言,即便是举着相机,举着摄像机,都很难把握画幅,但蒋博有这方面的天分,根本不需要借助机器,就已经可以在脑子里,预览拍摄之后的画面。

    属于人机合一了。

    拍完一条之后,导演看回放,演员都带着妆,下场休息准备。

    蒋博穿的是一套西装。

    作为司令的侍从官,其实也就是小秘,白小年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就跟靠脸吃饭的人一样,得保养好自己的脸蛋,不能轻易贬值了。

    有一说一,西装革履,以及制服什么的,确实是加分项。

    休息的时候,周讯笑着把胳膊搭在蒋博的肩膀上,颇有调戏的意味。

    “小帅哥,没想到你穿上这套西装,还真有点民国风流才子的味道。”

    “讯姐说笑了,要是说帅的话,还得是小明哥的那身军装,那是真帅。”

    在男女关系里,男性并不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也有被占便宜的可能。

    目前蒋博就处于这种状态。

    也说不上占不占便宜,主要得看是谁干的这事儿。

    要是周讯这样的美女,那可以说是调戏,但要是某些坦克富婆,那就还是算了。

    又不是什么要命的事儿,为了点钱,蒋博还不至于。

    至于钢丝球什么的,更是从来都没想过。

    黄小明还没上场,就在旁边看着,并没有因为今天晚上没有戏,就待在酒店休息。

    《风声》是华宜的大制作,即便是一个小配角,都请了一些腕儿来客串,作为男主角,黄小明自然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

    以前排戏和拍戏的时候,只要是剧组的主要演员,在没有杀青离开之前,基本上都能做到就在现场,即便没有自己的戏份,也还是坚持在现场。

    一直跟着有利于了解剧情的拍摄,以及增强表演上的代入感。

    跟在众人身后往休息区走,还没到,就听到周讯在调戏蒋博,也顺口调侃了一句。

    “可千万别这么说,你没来的话,我还能算是咱们剧组第一帅,但是现在你来了,你才是咱们剧组的门面。”

    江湖上一直都在盛传,小明哥是靠着刷脸,才刷进了96班,为了摆脱这个名头,小明哥可没少努力。

    只是越努力才会觉得越心酸,不努力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努力了那么多年,小明哥根本没有摆脱偶像脸的传言,反而越来越坐实了传言,在偶像霸总的道路上,开始越走越远了。

    证明了那么多年,仿佛只证明了,这些年的谣言,确实是有道理的。

    就跟“吟诗小达人”一样,《霸王别姬》之后,也没少拍电影,但是总结起来,就是在不断证明着,当年的那部《霸王别姬》,仿佛就不是自己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