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
繁体版

第四十八篇 肾茶 | 长蕊弯翘如猫须,千年前已作茶饮

    2019年5月上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时,见到肾茶这种植物。都是在绿化带中见到的。

    中国也是肾茶的原产地之一。据《中国植物志》介绍,肾茶产于海南、广西、云南、台湾及福建。自印度、缅甸、泰国,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可我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见到过。

    可台湾出版的《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却说台湾的肾茶是从国外引种的:“1937年奥田氏由爪哇引入台湾;1938年佐佐木氏由南洋引入;1959年杨永裕氏由日本引入。”所以肾茶是否为台湾原产,尚待进一步考证。

    中国的肾茶,古已有之,但未见于中草药古籍,而仅见于傣医药典。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文扬等人在《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期发表的《猫须草的观赏药用价值及盆栽技术》一文介绍:“猫须草又名‘肾茶’,产于云南XSBN热带雨林中的空旷草地及林缘。据‘贝叶经’版傣医药典《档哈雅》记载,傣家人饮用肾茶已有上千年历史,被历代医家和宫廷尊为‘圣茶’。”

    贝叶经就是唐僧取经取回的那种将字刻写在贝叶棕上的经书,傣族也用这种方法刻写自己的文字,传承至今。但本人只找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版的《档哈雅》,书中没有相关记载。因未能找到“贝叶经”版《档哈雅》,不知其是如何记载肾茶的。如罗文扬等人考证准确,那中国对肾茶的利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

    中医对肾茶的利用可能始于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在《印尼治结石有效草药猫须草》一文中提到(见2000年出版的《岳美中医学文集》),他在1962年因公旅居印度尼西亚时,曾借机访求民间草药,搜集到了猫须草治疗尿路结石、胆结石验方,并通过大使馆觅得猫须草多斤,以备试用研究。文章最后提到了此植物疗效,应是他试用研究的结果。以岳老之学识渊博,尚不知肾茶之功用,可见肾茶当时还没有被中医界所认识。肾茶后来作为中药广泛使用,应当是岳老试用研究之后的事了。

    1969年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收载肾茶,拉丁学名为Orthosiphonaristatus(Bl.)Miq.(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的异名),中文名称为猫须草,括号肾茶。说它“见于广东,多为栽培”,“主治用法:(1)急慢性肾炎,膀胱炎;(2)尿路结石;(3)风湿性关节炎”。

    1977年9月出版的《海南植物志》第四卷收载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comb.nov.,中文正名为肾茶,别名为猫须草。

    1977年11月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六十六卷收载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中文名称表述为:“肾茶猫须草(台湾、广东、云南),猫须公(广东),牙努秒(云南XSBN傣语)”。

    关于上述名称的由来,我的看法是:因其对肾脏病有良效,且被作为茶饮,故名“肾茶”。因其长蕊弯翘如猫的胡须,故名“猫须草”、“猫须公”。“牙努秒”应是是肾茶傣语名称的音译。2005出版的《中华本草·傣药卷》在“肾茶”条目下,首先列出了它的傣文名称(无法打字,略),之后是汉语名称“芽糯妙”(《XSBN傣药志》),异名“牙努秒”(《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至于肾茶傣语名称的由来,还有待考证。猜测“芽糯妙”、“牙努秒”,应与“贝叶经”版傣医药典《档哈雅》中记载的肾茶为一物。

    肾茶在XSBN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辰山植物园有栽培。辰山植物园的肾茶于2010年由XSBN引种而来。华南植物园、辰山植物园网站发的文章提到,肾茶还有“化石草”、“腰只草”的别名,猜测这两个名字与肾茶具有洗肾排石的功能相关。XSBN热带植物园网站发的文章提到,傣族相信常饮肾茶可永葆青春,美其名曰“不老茶”。

    肾茶的拉丁学名为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是唇形科肾茶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