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仙渡
繁体版

第三十五回:挑拨离间加贿赂

    在昆乾火烧函嘉关的同时,已成为摄政王身边王府参军的韫颉,带着厚礼,微服来到卫国国都,秘密拜会了丞相干辛。

    此前,作为霍国上大夫的韫颉,与干辛曾有过几面之交。

    韫颉对摄政王分析说,干辛是一个十足的势利小人,见利而忘义,惯于见风使舵,曲意逢迎,深得管侯的宠信。

    韫颉自告奋勇赶赴卫国,买通干辛,游说他离间管侯和武庚。

    韫颉是以霍国上大夫的身份,去见干辛的。

    干辛不知道,韫颉此时已是摄政王身边的谋臣。

    礼单递进去:三尺高的珊瑚树、龙眼大小的夜明珠……拿出其中任何一个,都价值连城。

    干辛一见到礼单,顿时心花怒放,对待韫颉是降阶相迎。

    两人客套一番之后,韫颉直奔主题。

    韫颉对干辛说,当初管侯、蔡侯、霍侯等商议,要“反周公、清君侧”,霍侯是非常拥护的,愿意与管侯一致行动。可是,后来管侯竟同武庚联合在一起,霍侯认为是不应该的。因此,没有参与他们围困洛邑的行动。

    丞相请想,我们都是大周的臣子,反周公,不是反朝廷,而是为朝廷的安危着想。

    可是,武庚他们是什么人?是殷商的废太子和遗老遗少们,他们是要推翻大周,光复殷商的。我们岂能做这样的逆子贰臣。

    我们得到消息,函嘉关的粮仓已经被东征军烧了。

    武庚肯定要退守朝歌,管侯可要抓住这个机会,与武庚做切割。

    管侯、周公、蔡侯,包括我们的霍侯,毕竟都是文王的儿子,同胞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此次霍侯差我前来见丞相,是希望丞相能规劝管侯,不要再与武庚纠缠在一起。

    霍侯这也是一腔热血为管侯着想啊。

    一席话说得干辛频频点头:“多谢霍侯的一片苦心。请韫大夫放心,我现在就写信,言明其中利害曲直。劝说管侯明辨是非,不要再与武庚联合。”

    “时间紧迫,书信要八百里加急飞报管侯。”韫颉说道。

    “当然,当然,韫大夫提醒的是。”干辛向韫颉拱手道。

    在洛邑城外的管侯,很快便接到了干辛那封促使他决定退守卫国的书信。

    撤围洛邑时,管侯请武庚先行,称自己率部断后,掩护撤退。

    一夜醒来,洛邑城的守军发现,城外的大营变得寂静无声,叛军好像已连夜撤围。

    得到消息的曹侯,率领众将登上城头远望,城外果然一片死气沉沉。

    两个多月来,叛军天天不是攻城,就是作妖,搞得大家吃不香睡不好。

    这一消停,众人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

    钟龙奉命带领三千兵马,出城查看。昔日军旗招展的叛军大营里,连一个士兵的影子也见不到了。

    曹侯判断,定是东征军取得了重大胜利,逼迫叛军不得不回防。

    “开仓放粮,杀牛宰羊,犒劳全城军民。”曹侯下令。

    姬处正在侯府大宴文武的时候,摄政王的手谕送到。

    手谕中说,叛军的粮仓已被烧毁,命令他率三万军队留守洛邑,其余兵马速速补充进东征军。

    “叛军撤围,洛邑已无大碍。”曹侯对钟龙、宫寅和丘捷说,“你们三人身怀绝技,奉师命下山,为国效力。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就带队归入东征军,在武吉元帅帐前听用,继续建功立业去吧。”

    三人拜别曹侯,高高兴兴地率领军队离开洛邑。

    到了东征军大营,三人拜见了元帅武吉。

    武吉看到又多了三员大将,十分高兴。问起三人的师承,才知是玄元真人、混元子、金光道人三位师叔的弟子,更加亲近几分。

    三人口称“师兄”,再次给武吉行礼。

    东征军大营喜事盈门,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回到朝歌的武庚,左等管侯不来,右等不见他的踪影。

    正疑惑之时,军兵来报:管侯中途改道,奔卫国而去了,给太子留有一封书信。

    看完管侯这封“热情洋溢,声称要在卫国与其遥相呼应”的信,明白被戏耍了的武庚,简直是怒火万丈。

    “啪”的一声,他将信拍在桌案上,气急败坏地大呼:“小儿姬鲜,鼠目寸光,欺我太甚。”

    恼怒归恼怒,武庚明白,现在还不能与姬鲜撕破脸面,不得不“打掉牙齿往肚里咽”,给姬鲜回了一封“殷卫两国,唇齿相依”的信。

    粮仓被烧,姬鲜分兵,东征军锋芒直逼朝歌……诸事不顺的武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他索性披衣起来,命侍者点起灯火,观看案头上的奏章报表。

    正看间,蜡火猛然忽明忽暗,摇曳不定,灯花“毕毕剥剥”作响。

    侍者连忙上前剪灯花,而剪去的灯花却在剪子尖上燃烧着,跳来跳去。

    侍者举着让武庚看:“殿下你瞧,好奇怪呀。”

    而那灯花刹那间化作个小人儿模样,一下子蹦到几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