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雀影
繁体版

第二章 想疯了

    乡野里的风,春寒料峭之余带着初萌的生机,拂动着河岸边的垂柳。远处传来浣纱女的歌声,“我来三月暮,杨柳绕水堤。日暮捣衣处,月下浣纱时......”树下的河埠石上,妇人们三五成群,捣衣洗衣,或互相之间说些家常野趣、邻里八卦。

    “你们看那边,是姜家大姑娘吧”,吴嫂朝河岸上东南面努努嘴,手里的活不停着,嘴里的话也没停。“要我说,也真是个可怜人了。原先多羡慕他们姜家呀。都说姜老头眼睛毒,挑了个乘龙快婿,这姜大姑娘以后说不得也是个诰命太太的天大造化......”

    “阿姐,这等好事若现在给你家,你还要不要了”河埠石另一边,张嫂转过身来,冷哼了下,“姜老头眼睛就是太毒了,也不想想这么大尊佛,他姜家庙里乘不乘得下。这下子,害得他家元娘被悔婚弃婚,哪个姑娘能吃得住这么一遭。”边上的妇人们齐齐叹气,许是想到了女子于婚事上总是诸多不易,许是想到了自己或同龄或已出嫁的女儿,河埠石上一时安静无话,只有捣衣的声音,一声声敲在人心上,钝钝的,沉沉的。

    姜元娘坐在石块上,听刚才还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的河埠石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又见河埠石上的妇人们时不时抬头看向自己这里的方向,就知道她们又在同情自己。同情这个“想疯了”的姜家大姑娘。

    要说自己的遭遇,在这个时空的人看来,估计迟早都是要“想不开的”。

    姜元娘,大名也就是这个。家中四个姊妹,她排行老大,就拟了这个。姜家在河晏村家境尚可,父亲种地之余偶尔跑跑货,家里姐妹从小没饿过,虽不是日日绫罗绸缎,但一年到头也能去城里下个馆子吃上回海参鲍鱼奢侈一把。姜老头给姐妹四人请了同村的陈秀才做启蒙师傅。四姐妹中,元娘最爱诗书,手不释卷,通身书香世家小姐的气质;二娘最爱种地种果实,养鱼养鸡养鸭一把好手;三娘最擅桑蝉养殖和纺织,织出的湖丝缎流光溢彩;四娘最擅算数,噼里啪啦一顿算盘下来,扣扣子儿都能算清楚。

    姜家的姑娘们不愁嫁,河晏村周围也多的是好儿郎们来娶。陈秀才夫人待元娘打心眼里喜欢,从小也是当半个女儿养。陈家阿郎也是和姜元娘青梅竹马的情谊。且陈家郎12岁就中秀才,16岁中举人,可谓是少年天才,前途无量。念及此,姜老头将元娘许给了陈思霖。又过了一年,陈秀才一场风寒没了命,秀才夫人也是郁郁寡欢,为着给冲喜,也为着让陈思霖放心赶考后顾无忧,提前让陈思霖娶了姜元娘,结完婚再上京。偏偏造化最弄人。结婚当天,正拜堂时,秀才夫人就病逝了。红灯笼刚挂了一天就撤了下来做了白灯笼。

    最弄人的造化还在后面。料理完丧事,陈思霖就上京赶考,一去浮沉3年无消息。好不容易等有消息了,竟然是让姜元娘等来了一纸休书。众人这才知道陈思霖考中了进士,还任了京官。姜老头气得血直往上冲,恨不能把陈思霖揪到面前来问问,怎么一高中了就抛弃原配发妻了?!姜元娘也只是哭,除了哭还是哭。她结了婚,嫁了人,替丈夫守了三年孝,结果就换了这么个下场。姜夫人也只是搂着女儿哭,心肝肉地喊疼。

    到了第二天,人仰马翻的姜家门稍稍安定了下。姜老头欲准备上京问个清楚。昨天送信的人来了,县令也来了,还带了个中年男子上门。对方上来就自报家门,“老奴的老伴是我们太尉府嫡小姐奶母子,出发前姑爷交代了,三年前姜陈两家联姻,这六礼中只过了三礼,虽在府衙递了庚帖,注了户,有了名册,但未敲下婚书,于律不算原配,只能算妾。我们小姐大度,说若是不愿退婚,可以纳姜小姐入府。若是姜家执意闹大事,哼......”县令赶紧在一边和稀泥,“您老别气,小可在府内备了薄酒,还请太爷稍稍歇息解解乏。”“东京太尉府,那是什么人家,那是皇帝跟前的重臣,碾平姜家就跟碾土粒一样。”

    姜家彻底没了指望,这婚事,完了。姜元娘,也彻底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