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歌行:昭昭我心
繁体版

(37)

    “王娘子何必自谦呢?这天启城谁不知道,崔指挥在年前就已经被调入兵部任职了,听王娘子的父亲说,崔大人任兵部侍郎之后,圣上有意从皇城司中另择一位任指挥使一职,现在放眼整个皇城司,能说得上话的除了王娘子就是程副使。只是雪月城与程副使素来不太亲厚,有些事情我也只能来问王娘子了。”

    皇城司指挥使下,共设置两位副使。

    崔指挥在年前升迁进入兵部任兵部侍郎之后,这指挥使的位置便被空缺出来。

    皇城司现任的两位副使之中,程副使在皇城司任职多年,又是上将军程洛英的族亲,为人最是圆滑老道,又酷爱偷奸耍滑,而程洛英为人最是喜好功名,在任上将军一职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曾不止一次的流露出想要上书明德帝将他调出皇城司的想法,但他自己却并无攀附权贵之心,只想安稳度日,因而对程洛英的想法一直都是恍若未闻,明德帝将他行事并无差错,便也对程洛英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得过且过了。

    另一位副使便是王昭了。

    王昭出身名门,其父又是当朝宰相,连母亲曹夫人身上亦有官职,身为琅琊王氏的女儿,她在天启城的地位自是举足轻重。司空长风纵然远在雪月城,但依仗着城中收集情报的蛛网,他自认对天启城的局势还算清楚。王昭在皇城司为官已有四载,可无论是天启城的官员亦或是雪月城中的弟子也从未说过她的一句不是,不仅如此,就连明德帝待她也是极为看重,四年间,无论事情大小,他都会把这丫头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后来崔指挥被调离皇城司,明德帝更是会将所有的事情都会拿出来与她商议,大有栽培之意。

    也就这几个月她不在帝都,这才叫明德帝寻了旁人商议。

    “说来说去,三城主还不是因为我这皇城司的身份。”王昭知晓司空长风此举并无恶意,但她在皇城司待得久了,难免会有一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三城主似乎也忘了,皇城司自设立之初便是皇帝爪牙,而我,身为皇城司的副使,自然也只会听命于皇帝,今日三城主问的事情我纵然知晓,却也未必肯如实相告。”

    百晓堂、雪月城与皇城司这三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谍报网和势力。但是前两者要么纵然身在天启城,却只是挂着虚职,要么现在隐退已经隐退数年,早已不是朝堂中人,手中就算势力广泛,却也无法渗入朝堂,有的时候自然也无法彻底参与进皇家之事中。他们碍于身份,知道的事情毕竟有限,自然无法与皇城司这等眼线早已遍布各国朝堂与江湖的组织。

    “那萧瑟,你也不肯相助?”

    “刚才我也说了,皇城司毕竟是皇帝爪牙,只能听命于皇帝,我能不能帮他我自己说了不算。”

    这是皇城司的规矩。

    但凡是在皇城司任职的官员皆不可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更不可参与进皇子与朝臣之间的争斗,一旦被发现,涉事官员轻则停职查办,重则入狱拷问,到时候免职流放都算是轻得了,保不齐连命都会交代在里面,王昭可不会蠢到做出自断前程的事情。

    “不过——”话音将落,王昭抬眸,见对方在望着自己时神情严肃,便知他定是心生误解,于是话锋一转,笑道,“这有的时候嘛,公务自然是公务,情分自然也是情分,若是有朝一日萧楚河有难,我不会坐视不管,琅琊王氏,亦不会坐视不管。”

    “王娘子高义,在下佩服。”司空长风目光幽幽,在望着她时,眼底多了几分好奇,“不过话说回来,四年前的事情,王娘子的长兄也算是亲历者之一了,我很好奇,琅琊王案,王娘子是怎么看的?”

    “三城主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假话?”

    “哦?”司空长风挑眉,深觉此人有趣,“真话又如何?假话又如何?”

    “真话,自然是王昭的肺腑之言;至于这假话嘛——那就是王昭拿来敷衍三城主你的客套话了。”王昭道,“三城主也知道,我自入皇城司之后便一直秉承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原则,到三城主这里自然也不例外。”

    就怕隔墙有耳,祸从口出。届时王昭的话一旦传入皇帝耳朵里,只怕王相也要跟着受牵连,被明德帝所猜忌。

    “王娘子倒是难得坦诚,就凭这点,萧瑟便没有看错你。”司空长风笑道,“这里是雪月城,也没有外人,王娘子不妨与在下说说心里话。”

    毕竟四年前的事情,确实是牵涉太广,不光是琅琊王丢了性命,就连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以及清河崔氏都牵涉其中。御史台审讯的七御史大多都是出自名门望族,但是却偏偏死了王氏、崔氏以及谢氏这三家的子弟,要说他们心中并无不满,这换做是谁都不会相信。

    “三城主确定要听?毕竟有些话从我口中说出来,可不好听啊。”

    “王娘子但讲无妨。”

    “三城主倒是个好脾气的,那我便直言不讳了,若是说了什么话令三城主觉得刺耳,三城主可不要介怀才是。”说罢,她不再理会那眼前之人,笑着抬眸,沉默的望着空中繁星点点,半晌之后方才说道,“不过是帝王心术罢了。”

    “哦?何以见得?”

    “三城主不妨想想,撇开琅琊王自己是个皇族宗亲,就拿我王氏和崔氏、谢氏这三家来说,我们这三个家族哪一个不是位高权重、立族已有几百年的清贵世家?不照样还是会因为权势太盛的缘故受到帝王猜忌。只是有琅琊王这么一个手握重兵,风头几乎盖过皇帝的王爷来说,我们这几个家族纵然权势太盛也已经不值一提了。”王昭缓缓道,“历来帝王最忌讳的无非就是功高盖主四个字,我虽佩服琅琊王的义举,可若换做是我在那个位置上,我也会做出与陛下一样的选择。只不过,我不会用这样拙劣的方式。”

    “为什么?”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是皇帝;我不会用这样的方式逼迫琅琊王就范,是因为我还顾忌我们的手足亲情。我年幼时曾在宫中生活,八王之乱的事情我也时常听人提及,你们只看到天家的风光和陛下的无情,却永远都看不到权衡利弊之下的考量。”

    王昭明白皇家有着许多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可是很多人却以为她是女子,对这些事情仍旧不懂。

    王昭的目光从远处收回,转头望向身后那欲言又止的人,“我知道三城主想说琅琊王无辜,其实在这件案子之中,无辜身亡的人有很多,不光是他,我大哥、心月姑姑、崔家兄长和谢家兄长,他们都很无辜,可最后都受到这件案子的牵连,命陨家中。你们只看到琅琊王慷慨赴死的义举,却忽视了这件案子本身的意义和无辜身亡的人们。琅琊王,一个曾经被先帝亲自在龙封卷轴上写下名字的继承人,在新帝继位之后成为一个如同战神一般的存在,受万民敬仰,风头几乎盖过皇帝,这样的人,无论是谁坐上那个位置都会心存忌惮。我恨陛下对我大哥之死恍若未闻,可要我说,他不过是做了一件,每一个身为帝王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当年,我阿爹在封侯拜相之后忽然将兵权上交,也是怕自己重蹈琅琊王的覆辙,怕自己功高震主,招致皇帝忌惮,更怕王氏一族近千年的经营毁于一旦。琅琊王氏上下还有几百条人命,他必须顾及到。”

    更何况最是无情帝王家,王相也不是琅琊王,做不到如他一般,因为太过在意自己与明德帝之间的情意,而间接导致自己家破人亡。

    听完这些,原本抱着一腔怨愤的司空长风却沉默了。

    他原本以为,王昭会看在萧瑟的情面上或许会请琅琊王氏出手相助,只要王相出面,为琅琊王翻案或许会事半功倍,但是却没想到,王昭竟然会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这件事。

    王昭确实没说错,他跟随琅琊王日久,一心只想着为他翻案,却忽视了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帝王心术比他们这些江湖儿女之间的情意要深不可测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