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繁体版

第338章 史圣司马迁

    随着苏晨公布一位位圣人,各朝各代的老百姓无不钦佩万分。

    孟子、杜甫、苏轼、关羽、王羲之,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之为圣人并不为过。

    此时此刻,来自不同时代的一些人瞬间期待起来。

    他们自然也希望榜上有名,成为那名垂千古的圣贤。

    他们也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所处的领域,是有机会成圣流芳百世的。

    “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司马迁降生在陕西省韩城县。”

    “韩城县北边不远的地方有个龙门山,俗话中鲤鱼跳龙门中的龙门就指这个地方。”

    “司马迁从小喜欢龙门山,因此常自称是龙门人。”

    “那时,后世人们眼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后来,他在位五十多年,司马迁一辈子,就活在他的时代。”

    “说起来,这个时代非比寻常。”

    “一是富庶,官府仓库里的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而米也因为吃不完,而在仓库里发了霉。”

    “二是强盛,经历了与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大汉已成为世界上头等强盛的国家。”

    “三是文明,朝廷鼓励人们蔵书读书,一时学者频出,文化鼎盛。”

    “那是個大时代,造就了大国臣民的宽阔胸怀和远大眼光。”

    “司马迁生逢其时,正适合立一番丰功伟业。”

    “十岁以前,司马迁生活在家乡。”

    “他割过草,放过牛,种过田,在山上和小伙伴疯跑过,也在村头听过农民的故事。”

    “如果非要说和一般乡下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接受了家传的基础教育。”

    “最显著的成果,便是他十岁就可以诵读古文。”

    “十岁后,司马迁去了京城。”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当时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官。”

    “耳濡目染,司马迁很早就喜欢历史,也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史官。”

    “为此,他十年寒窗,刻苦读书,拼命充实自己。”

    “随着知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司马迁开始不满足于呆在京城了。”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的父亲给了他一辆马车,让他去各处走走,四处游历一番。”

    “从长安出来,司马迁先向东来到江淮一带。”

    “在这里,他倾听了陈胜吴广、项羽等人的起义故事,为他们的英雄气魄所感动。”

    “继续向南,他一路采访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倾听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抗争。”

    “接着北上齐鲁,凭吊孔子的遗迹,看孔子的后人仍然遵照他设定的礼的方式生活。”

    “漫长的旅程,艰难的行走,忍饥挨饿。”

    “很多时候,陪伴司马迁的只有一匹瘦马,一车竹简,山间的清风,天上的星辰。”

    “司马迁坦然接受了,甚至有些兴致勃勃。”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去游山玩水。”

    “而是借游历完成对历史的探索,为即将开始的伟大事业做准备。”

    “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他增长了见识,储备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史记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过程中的高尚情操。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梳理了从轩辕黄帝到西汉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巧妙地穿插了众多的人物传记、国家的兴衰历程和历史事件。

    司马迁精心设计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篇章结构,构建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致的历史体系。

    这样的布局,使后人既能把握历史的整体架构,又能深入到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去体会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样的追求,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与历史关系的哲学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

    以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视野,将中国古代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不仅有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更有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

    不仅有朝代更替的宏大叙事,更有文化思想的细腻描绘。

    史记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世人读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世代的经验与教训。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司马迁对上古几千年人类发展史的梳理。

    在史记里面,他看到了尧舜禹的禅让之德,看到了夏桀商纣的暴虐之行,看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之乱,也看到了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

    从远古时代的部落纷争到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汉的统一大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面貌。

    “司马迁游历归来就做了官,很快做到了郎中。”

    “郎中差不多相当于皇帝的侍从,因为近身伺候皇帝,非常有机会升迁。”

    “年轻的司马迁人生有了太多可能,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司马迁显然未忘初心。”

    “那时,汉武帝希望当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经常到各处去祭神。”

    “作为郎中,司马迁也要跟着到处去,这倒是正合了司马迁的意。”

    “因为他可以借此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当地流传的名人事迹。”

    “比如,他就曾经在随汉武帝到西北时,顺带采访了轩辕皇帝的事迹。”

    “这样简单而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司马迁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他的父亲司马谈病倒了。”

    “要说司马季谈之所以病倒,是因为汉武帝要到泰山封禅,却没带上他。”

    “在司马谈心中,封禅是历史性的重大仪式。”

    “自己作为太史令,有记录的职责。”

    “汉武帝不带自己,不仅使自己无法尽职责,人格也受到了侮辱。”

    “急怒之下,一病不起。”

    “匆匆赶到自己病榻前的司马迁,看到垂危的父亲泪流满面。”

    “父亲颤抖着拉住司马迁的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叮嘱他一定要继续他未完的写史计划。”

    “如果司马迁能完成他的期望,并扬名于后世。”

    “从个人角度,算是对自己尽了孝。”

    “而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则是继孔子之后,延续了历史文化。”

    “父亲的临终遗言,在司马迁心中埋下了一颗坚实的种子,那就是一定要写出一部延续经学的史书。”

    “这颗种子成为他日后遭遇一生中最大的灾难时,还能苟活于世的唯一力量。”

    “此后,悲痛万分的司马迁擦干眼泪,风尘仆仆地奔向泰山,去追赶祭天的大队人马。”

    “为父守孝三年期满后,司马迁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

    “对此,司马迁是欣喜的。”

    “因为这意味着国家藏书馆对他开放了,他查阅资料更加方便。”

    “于是,他除了必要的工作,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一心扑在搜集整理资料上。”

    “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简册,他一面从浩如烟海的旧资料里不停筛选,一面整理自己从各地搜集来的新资料。”

    “他不停地翻阅,不停地书写,夜以继日,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整整四年,司马迁将浩繁的历史资料理出了头绪,他选择在第五年正式动手编写史书。”

    “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对此,他带着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汉武帝还是像以前一样敬鬼神,还是经常巡礼名山圣地。”

    “司马迁也一直随行,但这并不影响司马迁写作。”

    “相反,因为接近各种历史遗迹,可以探访地方遗老,他的写作更加充实活泼。”

    苏轼:如果不是刚巧在那一年进入郎中令,司马迁的一生也许会完全不同。

    纵观司马迁的一生,有两个人对司马迁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人,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刚巧在这一年担任郎中令。

    其实就在一年前,郎中令还是李广。

    但这位命运多舛的老将,因为不愿意面对狱吏而自杀。

    李敢才接替了父亲的职务,但只做了一年郎中令。

    李敢因为父亲之死而怨恨大将军卫青,所以击伤了卫青。

    卫青不想把事情闹大,隐瞒了这件事。

    但卫青的外甥,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反应激烈得多。

    一次甘泉宫打猎时,一箭把李敢射死。

    霍去病此时是汉武帝面前最大的红人,这件事当然只好不了了之。

    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以想象,这件事在郎中令整个部门里,引起怎样的议论。

    正是由于李敢的死,司马迁才顺利接替郎中令的职位。

    第两个人,自然就是汉武帝了。

    汉武帝生了一场很重的病,使用了各种疗法和巫术,都没有效果。

    最后,只好乞灵于神君。

    神君是一个长陵女子,难产而死,后来就成了神。

    因为响应民间祈求极其灵验,所以影响越来越大。

    汉武帝派人向神君询问自己的病因,神君答复天子不用担心自己的病情,等病稍微好一点,可以相会于甘泉宫。

    关于这个神君,他从一部出自汉代方士之手的史料中有所了解。

    霍去病年轻的时候就崇拜神君,于是有一天神君主动来找霍去病。

    洁身自好的霍去病拒绝了,后来霍去病病危,汉武帝亲自去找神君求情。

    神君则答复霍将军先天不足,之前之所以找他,是想为他补补身体,当时他既然拒绝了,现在就无可奈何了。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真的,但至少说明,方士乐于把神君描述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所以神君要和汉武帝相会于甘泉宫,似乎也就有了一些暧昧的意思。

    汉武帝与神君相会,也是极其秘密的事,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

    但是司马迁在史书里,却对汉武帝如何在甘泉宫里召唤神君,神君出现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详细的描写。

    汉武帝在身体状况极其不佳,举行最隐秘的巫术仪式的时候,把司马迁带在身边。

    可见司马迁一进郎中令,就很得汉武帝赏识,成了皇帝最信任的郎官。

    “如果一直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司马迁会有一个安静而不寂寞的中年。”

    “可是,意外随时会出现。”

    “一件原本和他毫无关系的事件,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几乎断送了他生命。”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派李广利为将军,李陵负责后勤。”

    “李广利是个草包,智勇双全的李陵不甘心当他的副手。”

    “于是,自请带5000步兵攻击匈奴单于,分散匈奴的兵力,以配合李广利的主力军,达到牵制匈奴的目的。”

    “结果,由于汉武帝派给李陵的副手,上奏书引起了汉武帝误会。”

    “汉武帝意气用事,撤销了所有的后援部署,李陵成了孤军深入。”

    “李陵带领5000步兵遭遇了匈奴单于3万骑兵,转战千里,拼死作战,斩敌数千人。”

    “战到最后,箭全部用完,仍然等不来一兵一卒的救援,李陵无奈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都城,汉武帝怒气冲天。”

    “朝中大臣也是一片指责之声,骂李陵丢了大汉民族的气节。”

    “当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对这件事的看法时,作为一个正直的史官,司马迁忍不住替李陵说了几句话。”

    “其实,司马迁和李陵私下并没什么交往。”

    “他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李陵辩护,完全是为李陵鸣不平。”

    “司马迁认为李陵常年驻守边关和匈奴作战,箭法无双,骁勇善战。”

    “平时爱护士兵,打仗时奋不顾身,古来名将也不过如此了。”

    “再说,李陵投降完全是无可奈何。”

    “未必真想投降,一定是想等机会将功补过。”

    “话说回来,就算投降了,以区区五千兵力斩敌近万人。”

    “战果足以表彰于天下,决不至于丢了大汉的颜面。”

    “本来,司马迁这番话,只不过是想把真相分析出来。”

    “一面算是替李陵辩解,一面也是尽量排解汉武帝心中的郁结。”

    “可是,正应了那句话,立场不同看法不同。”

    “司马迁的耿耿忠心在汉武帝看来,却是在替降将罪人游说。”

    “盛怒之下,没等司马迁把话说完,就把他扔给了狱官审理。”

    “司马迁没想到,他这一去,就在监狱里呆了近三年。”

    “期间,他饱受酷吏的摧残,每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最后被定为欺君之罪。”

    “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花钱买命,二是接受死刑,三是受宫刑免死。”

    “司马迁一生清廉,家中没有攒下买命的钱。”

    “向亲朋求援,却没有一个人敢为因触怒皇帝的罪犯伸出援助之手。”

    “于是,最后司马迁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死,要么接受宫刑。”

    “司马迁素来以慷慨之士自居,视宫刑为奇耻大辱。”

    “依他这样的个性,原本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从容赴死。”

    “可是,他还是犹豫了。”

    “死能保住他的尊严,可是,他长久以来抱持的理想不能终结。”

    “他曾在父亲的病榻前流泪发誓要完成史书的书写,他曾在无数个白天黑夜翻阅历史资料。”

    “最终,为了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自己的使命,他选择了忍辱苟活。”

    “他以一颗历尽劫难却仍然不屈的心,一笔一划地描摹着历史。”

    “最终,将一部史书写成了传世经典。”

    “司马迁以远大的理想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以其坚忍的人格面对人生的苦难。”

    “即使在最绝望的境遇里,也没放弃过自己的使命。”

    “最终铸造了他辉煌的一生,孕育了史记的不朽。”

    “纵观历史,梦想的实现,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几乎都为梦想花费了巨大心思,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尤为重要。”

    “因为有目标,遇到再多磨难,再多委屈,再多困境。”

    “都能百折不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创造出永恒的价值。”

    朱棣:司马迁确实称得上一代人杰,身心蒙受了那么大的屈辱,居然能潜心著书写出千古之绝唱的史记。

    司马迁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变故,就是无妄之灾带来的宫刑。

    李广之孙李陵带兵出击匈奴,兵尽粮绝之下无奈下马投降。

    本来兵败就让汉武帝极为震怒,尤其得知李陵投降之后,更是大发雷霆。

    汉武帝正在气头之上,发现司马迁一言不发,于是询问对李陵投降的看法。

    耿直的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虽说有理有据,但是却把痛斥李陵的文臣武将得罪了个遍。

    汉武帝听后暂时按捺住了愤怒,派将领带兵深入匈奴,想办法营救李陵。

    大将领兵在塞外兜兜转转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李陵,抓到了几个俘虏,得知李陵正在帮匈奴训练部队。

    将领回朝将此事报告给汉武帝后,汉武帝的愤怒终于爆发了。

    不顾李陵爷爷李广为汉室立下的累累战功,下令诛杀李陵全家。

    同时在朝堂之上为李陵开脱的司马迁也被认定欺君之罪,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当时汉朝对于死刑有两个抵消政策,一是可以缴纳罚金,二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家中无法缴纳巨额的罚金来抵消死刑。

    司马迁本想慷慨赴死,但想到了父亲的遗志还未完成,还想到了孙膑和韩信。

    这些名士都是在遭受了巨大的危难与屈辱后,完成了人生蜕变。

    司马迁依然决定接受了宫刑,他要用自己这残破的身躯,去完成父亲毕生未完成的理想。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并没有按律被贬为庶人,甚至还升官了。

    行刑之后,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调升中书令,同时继续兼任太史令。

    其实汉武帝虽然暴戾,但并不愚蠢,冷静下来后也认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木已成舟,李陵一家都被屠戮殆尽。

    也许是惜才,也行是内心对司马迁的一丝愧疚。

    于是为了弥补,反而对司马迁进行了升迁。

    很难说司马迁是因祸得福,但在中书令的位置上,确实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著书,这才有了后来的千古绝唱史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