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繁体版

第333章 亚圣孟子

    儒家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年,最终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无不感慨万千,尤其是历代的儒家学子。

    不管历朝历代的古人如何心情复杂,苏晨没有耽误大家的时间,继续接下来的直播。

    “作为中国古代十圣之首的孔夫子,主播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还没等苏晨继续,不少人注意到一个问题。

    王阳明:主播,十圣是什么,有老夫吗?

    “十圣是指十位杰出的圣人,这十人在历史上某一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被我们后人尊称为圣人。”

    十圣是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后世将这些人物尊称为圣人是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

    他们在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贡献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

    “在孟子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荣的一段时期。”

    “那个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层出不穷,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

    “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那里出生的。”

    “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

    “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個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人。”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好在有一个言传身教的母亲。”

    “孟母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看出,孟母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当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在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

    “孟母一边织布,一边询问学习情况。”

    “孟子敷衍的回答令孟母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被吓到了,连忙询问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斥责孟子荒废学业,如同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怠慢学习。”

    “在母亲的影响下,孟子果然学有所成。”

    “接着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而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算起来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的治国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

    “和孔子一样,孟子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都是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我的一生都以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为己任,终于是做到了,没有让儒学在我手上没落。

    孔孟,他能与孔子并列,此生无憾了。

    他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对孔子的崇拜是无以复加的。

    自有百姓以来,未有盛于孔子的,从有人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子这样的圣人。

    他平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

    在他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孔门弟子也没有活着的人了。

    他为没有能成为孔子的门徒而遗憾,他只是私下得益于孔子的传人而已。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虽然不是孔子亲收的弟子,但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了。

    儒家发展到他的时代,已经有些没落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是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学派。

    世道衰微,邪说横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杨朱主张个人第一,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这是目无君上。

    墨子主张兼爱,天下同仁,不分亲疏,这是目无父母。

    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无父无君,和禽兽没什么两样。

    杨墨之道一日不灭,孔子之道就不能兴盛。

    他作为继承孔子思想的门徒,责无旁贷的要出来捍卫圣人之道。

    反对杨墨,驳斥谬论,端正人心,继承孔子的事业。

    在他看来,只要能以言论反对杨墨的,就是孔子的门徒。

    他不仅毕生都以孔子为人生榜样,就连生活经历与孔子也非常相似。

    比如他们两人都长期开门授徒,宣扬儒家学说。

    君子有三乐,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种教育人才的快乐,就是拿天子之位都不换。

    在从政方面,他也和孔子一样。

    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施行仁政,恢复王道。

    因此,从四十岁起,他也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路。

    “孟子赶上了好时代,当时诸子百家争鸣。”

    “儒、墨、道、名、法、农等各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

    “他们往来于各诸侯国间,名气大、待遇高。”

    “还常常受到国君的接见,有的还能得个高官做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子开始了他的政治理想推销之路。”

    “他去过齐国、魏国、宋国等很多国家,历时二十多年,见过很多国君。”

    “孟子晚年时来到魏国,向魏惠王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魏惠王年轻的时候,干得还不错。”

    “魏国在魏惠王的领导下,曾经打败过韩、赵、宋三国,迫使三国来朝拜。”

    “魏惠王还是各路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率领诸侯朝见过周天子。”

    “不过,到了晚年,魏惠王就每况愈下了。”

    “魏国东败于齐国,太子都牺牲了。”

    “西边又割让给了秦国七百里土地,为了避风头,不得不把都城迁到了离秦国远一些的大梁。”

    “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

    “所以,孟子来魏国时,魏惠王询问孟子有没有什么富国强兵的好办法。”

    “孟子很不高兴,直言不讳的指责魏惠王何必说利呢?”

    “并且明确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争着要牟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牟利确实是一些祸乱的开始,孟子给出的药方只有仁义罢了。”

    “当然,孟子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对一开始就谈利益。”

    “魏惠王听了孟子所说的,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很讲仁义了。”

    “比如,河内遭了饥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了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饥荒的时候,也是按同样的法子办的。”

    “其他的国君,可都没有像他这么为老百姓着想的。”

    “但是,他们的百姓并没有减少,他魏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加,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孟子比喻道,两军对垒,战鼓刚敲响,双方刚交战,一方就弃甲而逃。”

    “有个士兵跑了一百步才停下,另一个跑了五十步才停下。”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都是在逃跑,都是一路货色。”

    “所以天下乌鸦一般黑,你魏惠王只是没有别的诸侯那么黑而已。”

    “魏惠王死后,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孟子对这位新君印象非常不好,言明看起来就不像是一个国君的样子。”

    庄子:孟子空谈仁政治国,缺乏实际操作性,不受各诸侯王待见也是情理之中。

    魏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重要一站,这个曾经在战国中前期属于强国,可惜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对于孟子的到来,魏国国君魏惠王对此相当欢迎,希望孟子能帮助他实现国家复兴,并积极征求他的建议。

    对此孟子的对策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

    并称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并进一步规劝魏惠王仁者无敌。

    这套理论听起来相当高明,没有任何毛病。

    然而,其既没有分析出魏国为什么会从强权转向没落,更没有提出什么重振国威的实际建议。

    也许对于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还算能锦上添花,但对于正处于危机中的魏国,可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仅仅只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无敌于天下。

    至于土地百里称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更强的大国所吞并。

    这和商鞅见秦孝公提出的富国强兵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何况,魏国之前霸权时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实干家。

    所以对孟子的治国主张,魏惠王由期望转向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国魏国不能用其理论,孟子又尝试着周游到小国宋国去施展抱负。

    孟子的大弟子就对此询问宋这样的小国,面临齐楚这样的大国夹击该如何自保。

    对此孟子则认为要效仿商汤行仁政,并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则天下无敌,齐楚虽然强大也不用惧怕。

    这话回答的确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苏秦、张仪那套纵横之术更有效果。

    朝秦暮楚的操作虽然卑微,但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却是真正生存之道。

    孟子大概忘记了,宋国在春秋时期曾有个国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称仁义,连打仗都要讲仁义,最后战败身亡。

    当时春秋的宋国国力还算尚可,尚且最后惨败告终。

    而战国时期已经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宋国要这么蛮干,恐怕只会死的更快。

    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鄙视实用主义,推行理想主义,妄图用仁政去治理国家,而不讲究实际的对策。

    这种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自然会被各诸侯国国君束之高阁了。

    “孟子后来又去了齐国,当时是齐宣王在位。”

    “齐宣王对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兴趣,于是推脱寡人有疾。”

    “此外,齐宣王告诉孟子不喜欢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乐,就喜欢听世俗的靡靡之音。”

    “总之,他觉得孟子说的那一套都挺好。”

    “但是他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

    “对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君,孟子也有一套说辞。”

    “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可以举起三千斤重,但是举不起一根羽毛。”

    “我可以看到秋天鸟的细毛,但是看不到一车柴火,大王肯定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举。”

    “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看。”

    “不实行仁政也是一样,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

    “各路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讲求实际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罚、薄税赋,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仁政。”

    “对于国君普遍关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极为反感。”

    “孟子曾说善于打仗的人,要给予最重的刑罚。”

    “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要给予次一等的刑罚。”

    “强令百姓垦荒种地的,要给予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主张学习尧舜禹那一套,在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行不通。”

    “虽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气却越来越大。”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

    “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

    “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也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称。”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致于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孟子对国君普遍缺乏应有的礼数,和国君对其的尊敬礼待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体而言,各国国君对于孟子都是相当尊敬优待,即使他们对孟子的主张思想不予采纳。

    比如齐宣王,拜孟子为客卿,出门时安排随从数百人,待遇是没得说了。

    然而,一次齐宣王派人请孟子次日上朝议政。

    孟子推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结果第二天却跑去别人家里吊丧。

    世人认为孟子不应该如此对待齐宣王,但孟子却压根不以为然,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尊敬齐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于小节。

    此外,孟子有时面见齐宣王一言不发掉头就走,还说自己是在磨磨齐宣王的性子。

    儒生认为这是孟子不畏君权、极具风骨的表现,但其实不然。

    自古以来中华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孔子本人也很重视礼。

    且不说是国君,哪怕是一个对你优待尊重的普通人,也应该以礼还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出名士派头,给国君们难堪。

    这也是遇上了齐宣王这样宽宏大量的国君,还有尊重士人的战国时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会给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

    但在礼数方面,孟子还不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

    总是孟子的这番操作,也难怪国君们都是对其敬而远之了。

    孟子除了对国君缺乏礼数,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也让人无法认同。

    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正逢燕国内乱,再加上两国有世仇。

    因此齐国就想出兵讨伐燕国,为此齐国大夫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见。

    一开始,孟子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但后来,孟子却又表示自己的表态属于闲聊性质,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鄙夷的表示齐国和燕国是一丘之貉,辩解自己不可能劝说一个和燕国一样不仁义的国家去攻打燕国。

    孟子的话不仅前后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齐国享受优待还鄙夷齐国的行为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因此自然引起了齐国上下的不满。

    正因为孟子存在种种的大小问题,以致于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战国乱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论完全是空中楼阁,不能帮助各诸侯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正所谓空谈误国,无论是家事国事,都只有从现实出发,认认真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孟子一生虽然并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书却被封为儒家经典,关键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第一个思想主张,仁者无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实就是人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反之,如果不顾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点。”

    “一是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二是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是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用推恩办法来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做便能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五是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的暴君污吏进行严厉的谴责,力图实现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

    “虽然孟子的仁政理念并没有得到实施,但是并非纯属理论。”

    “如果要是从经济政策着手,对农业社会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养生送死无憾。”

    “然后加以适当的教育,提升社会秩序的水平,国家自然会步入正轨。”

    “但可惜在战争年代,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实施。”

    “第一个思想主张,性善论。”

    “在孟子的伦理哲学中,性善论是他的一个标签,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

    “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第一个思想主张,因材施教。”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孟子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众多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当得意门生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

    “所以,易子而教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王阳明:孟子一生并非功成名就,能够被称为亚圣,最应该感谢的是唐朝儒家大师韩愈。

    孟子被称为亚圣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儒家学说是一座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孔子就是那个为儒家学说打好地基的人。

    而孟子则是把这个高楼大厦建立起来的人,像孟子以后的儒家大师是把这座高楼大厦进行内部装修的人。

    在荀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西汉的董仲舒,唐朝的韩愈,北宋的朱熹。

    不过是把这座高楼大厦的内部装饰,进行了一些翻新和改造而已。

    孟子能成为儒家的亚圣,其实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

    因为孟子怀有继承孔子学说的梦想,怀有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的梦想。

    一生也在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生也在开馆办学,传播儒家学说。

    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灭,梦想难以实现,没有人在乎他。

    即使有一些国家,像魏国、齐国的国君,一度很重视他。

    但从来也没有人愿意,接受并实施他的仁政主张。

    也就是说,孟子的生前是特别失败的,特别凄凉的。

    孟子能最终成为亚圣,首先要大力感谢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韩愈很推崇孟子,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把孟子列为孔子的继承人,说孟子是在先秦儒家中唯一有资格继承儒家道统的人。

    自此以后,孟子的地位开始上升。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宋朝的理学的兴起。

    作为对理学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孟子逐步走向前台。

    作为孟子忠实信徒的王安石,更是利用自己变法的权力,把孟子一书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朝人虽然野蛮,但对汉族的儒家文化也是很推崇的。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之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之所以被选中做了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唯一继承人,主要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第一,孟子的成才之路和孔子相似。

    孔子热爱学习,后来办学,再到后来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建设一个以仁爱为本的大同世界。

    孟子也是如此,学成之后,带领大批弟子游说诸侯,希望能在孔子的仁爱学说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用仁政治理国家,一个王道理想的世界。

    第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并把孔子的伦理思想,发展成为政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第三,孟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这个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

    第四,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道德原则。

    比如仁、义、礼、智,比如培养浩然之气等。

    第五,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

    这是孟子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十分大胆提出的以民为本的主张。

    如何对待民众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兴衰有莫大的影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