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奥秘
繁体版

12分析天下大势

    清风倒好茶水,离去。

    “将军此次前来,恪心里以知。恪只不过山村野夫,恐不能相助将军。”诸葛恪神情自若,轻摇扇子。

    “先生大才,路人皆知,先生难道不想给天下百姓,有一个安身之地的家。”黄帝以天下百姓为局,解释此次到来的真实原因。

    诸葛恪看着黄帝,他自幼颠簸,一路上,看到多少面黄肌瘦的人,尸骨遍地,老人绝望而走,小孩子无力痛哭。

    有心出山,却迟迟遇不到明主。一身才能不能淋漓尽致的付出,空有一身抱负。

    “将军的仁义,恪深知。将军若想取得天下,如何待天下贫苦百姓?”天下百姓太苦了,启的惨无人道的做法,惹的天下百姓纷纷起义。对天下百姓的大理,他看不到群雄哪一个有心为天下百姓的。

    黄帝想起莫语当初的话,“先生,若我的天下,必定杀尽贪官污吏,老百姓人人有地,有饭吃,还百姓一个安慰的家。”对于贪官污吏,他心里清楚,每一个朝代,都是奸臣乱政,贪官污吏贪得无厌,欺上瞒下,花样百出的税收,层层的压价剥削,使得百姓一年到头都是苦不堪言的税收。

    起义军随处可见,谋士勇士、苦不堪言的百姓,是成功的关键,必须牢牢把握。

    诸葛恪的才能众所周知,黄帝若失去,恐怕后期的战争就会死伤无数,耗费时间更加的久,这不利于他,变数太多,只有早早夺得天下,才能一劳永逸。

    战场上,不是你赢就是我输,输赢的代价就是命,谁都不愿意输,输了,就是死亡。

    “我相信主公。”诸葛恪每日阅读群书,为了一展鸿图,苦苦在茅庐等待有德之人,率领天下起义军,推翻启的暴政,建立一个崭新的帝国。

    从现在群雄争霸的时期,诸葛恪最为欣赏黄帝,对士兵仁义,对贪官污吏杀无赦,其中有些人,他也清楚,还不是时候,稳定人心,才是关键。

    路人皆知,有几个人知道,他诸葛恪每日都是读书,研究战略,他的才能,只有好友清楚。

    “我得先生相助,天下必有一席之地。”听到诸葛恪的称呼,黄帝笑容灿烂,急忙递茶。

    “主公,不急不急,现在想必主公,一心想取灵州,苦于秦霜的威严,害怕一站失败,军心不稳,使一切功亏一篑。”诸葛恪镇定自若的道出黄帝内心的矛盾之处。

    “先生果然料事如神,灵州是关键处,若取得灵州,粮食问题迎刃而解,军队倍增,战事要地也有了。我苦于秦霜的军队,有识之士,皆知秦霜的威名,我军与秦霜厮杀,注定两败俱伤,便宜他人,也使灵州陷入更加的苦难。

    现在听先生之言,定有妙计,不知先生妙计如何?”听闻诸葛恪有办法取得灵州,黄帝内心对诸葛恪更加敬重,急忙递茶。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秦霜为人,恪略知一二。秦霜心系百姓,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国,不敢有背叛大夏之意。

    然而,秦霜为人刚正不阿,最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受难,大夏如今天怒人怨,启残害忠良,听信谗言,广收美女,大肆铺张,没钱,就添加各种赋税,让其生活奢华无比。

    这些天怒人怨的事,秦霜确切说一无所知。皆因,秦霜为人刚正不阿,启皇帝多次想罢免秦霜官职,奈何,秦霜四面玲珑,朝廷中,不少武将,多少受恩秦霜。

    秦霜有心为朝廷出力,却不受启皇帝信任。为此,启皇帝听信谗言,让秦霜带兵驻守边疆,这一去就是数十年,朝廷的事,身在边疆的秦霜,注定不为所知。”

    黄帝越听越心惊胆战,这诸葛恪未免太神乎其神了,他看出诸葛恪的年纪,不过二十有为,秦霜镇守边关,他才十几岁,把秦霜了解的这般透彻,这不是书上就有的。

    “现今,大夏岌岌可危,启皇帝若想启用秦霜,怕是有心无力了。”

    “这是为何?”黄帝想知道原因。

    “不为何,只因,这秦霜祖辈,就是老百姓出生,没有世袭存在,能达到这般高度,可想而知,秦霜那一辈付出了多少,才取得大夏历代皇帝信任。

    秦霜忠于朝廷,朝廷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负他,纵使他如何爱国,一身忠心不得认可,秦霜就算不说,他手下的士兵,就忍得下。

    还有,秦霜此次回京,看到启的惨无人道的事,他还有心为启皇帝卖命吗?”

    “难道不会?”在黄帝眼中,秦霜忠于朝廷,忠于启皇帝,不可能不做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主公,若是启皇帝还有一丝皇帝之命,秦霜必定抛头颅洒热血,为大夏流尽最后的血液。现在的启皇帝,没有人性存在,有的恐怕是比兽性还要恐怕的野性,这样的帝皇,秦霜哪怕选择愚忠,他身边的能臣武将,也不会答应的。毕竟谁无亲人血脉,为大夏出生入死,换来的却是流离失所的家,这样的君王,秦霜愿意愚忠,他的手下也必要他反启。”

    秦霜确实没有反朝廷之心,奈何启皇帝昏庸无道,残害忠良,他手下的士兵,有多少不是底层出身的,如果不是没有饭吃,怎肯参军。那是随时命丧黄泉的路,有多少人愿意走这一条路,都是被逼无奈的。

    秦霜的军队日夜赶往灵州,为了取得灵州,众谋士没有休息,只要灵州得到,那他们就是从龙功臣,那是光宗耀祖的事,现在吃的苦,不算什么。

    “先生,难道你与秦霜是好友,为何如此了解秦霜此人。”黄帝听闻诸葛恪的一席话,对诸葛恪有些怀疑。

    “主公,非也非也,我与秦霜素未谋面,谈何为好友。秦霜为大夏大元帅,恪不过略读一些私书,加以推断,料想秦霜的为人处世罢了,略知一二而已。”诸葛恪微笑,手中的扇子,加快了一下摇动的速度。

    黄帝没有看出诸葛恪的扇子的动作,心悦诚服的听明白了。

    此时,诸葛恪的后背,有一丝汗湿。秋风袭满屋,诸葛恪喝了一口茶水,平复内心。

    “先生,未见其人,却之其人之心,果然是大才之人,在下万分钦佩。”黄帝起身,再次一拜诸葛恪,内心真真正正的认可诸葛恪的才能。

    诸葛恪此次没有阻止,他欣然接受这一拜。受此一拜,诸葛恪心知,道路没有回头了。

    “难得主公厚爱,恪助主公得取灵州,不费一兵一卒,灵州就是主公的囊中之物。”诸葛恪看了一眼自家茅屋,喝了最后一口自家门前的水。道出黄帝日夜梦求的灵州,不要一兵一卒的豪言壮语。

    “若先生能取得灵州,先生就是我的军师,除我之外,先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师了。”黄帝许出最贵的承诺。

    在眼里,诸葛恪真的取得灵州,那他的大业就近在咫尺了,封个军师无所谓,要的就是这样的谋士,为他夺天下。

    “主公,这万万不可啊!”诸葛恪未出茅庐,先定一册,就封军师,若被黄帝身边谋士听闻,日后不可避免麻烦连连。

    “先生若取得灵州,我身边能臣武将必不会多说先生,仅有自愧不如,先生不必推迟,灵州一得,先生就是军师了。”对于能人,黄帝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会如此放权。

    未见诸葛恪时,他就四处了解诸葛恪的为人处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山村村夫,每日阅读群书,弹琴雅趣,有心出山,奈何明主难寻。

    诸葛恪坐落茅屋,对天下逐鹿的群雄,略知一二,他一直等的人,就是黄帝,其他诸雄,有野心,没有本性,有本性,没有胸怀。

    “恪,多谢主公厚爱,必为主公某得灵州。”诸葛恪自信一摇扇子。

    “灵州一得,接下来,主公就要面对四位大敌。

    一是:启皇帝最后的挣扎,以举国之力,夺回灵州,主公将四面受敌。

    其二:藩王诛,此人心计颇为了得,手下大将也拥有数十位,将来必定是主公的大敌。

    其三:义军为主的赵秀,此人打鱼为生,是最先的起义者,他身边有一名谋士,此人司马师,司马师的才能胜过恪。赵秀刚愎自用,为人自负,若无司马师鼎力相助,他早已被大夏军队瓦解。赵秀拜司马师为亚父,几乎军中大事,司马师全权负责。赵秀不足为据,司马师才是主公日后的大敌。

    最后一位:主公多次面对,他就是侯钦,此人为大夏的大将军,拥兵数十万,先天优势,才能一般,驻地为北方,地利为主,南方各路人马,不急着攻打北方,所以主公若日后一统南方,侯钦必是最后的阻力。”

    黄帝仔细聆听,他不及诸葛恪才能,现在南方起义军都有七八个,在他眼里,很难分析出,哪几个能留下最后。听闻诸葛恪一番分析,他内心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