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归汴
繁体版

第26章 与士兵闲谈

    第二天,众兵将上路。走在路上,李元钦找个机会,凑近赵伯辰。小声问道:“昨天听你的军中,甚是肃穆。你的声音奇大,连我的军营里也能听见。发生了什么事情?”

    赵伯辰淡淡地道:“没有什么大事。几个军官,未向我请示,就擅自命士兵开饭了。”

    李元钦一听,不由笑道:“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私自开饭,你私下里说一说几个军官就行了。”

    赵伯辰道:“或许每个人带兵不一样吧,我认为是大事。”

    李元钦连连摇头,觉得赵伯辰根本不可理喻。

    宋朝的军队行军的时候,一向吃两顿饭,晚饭吃得较早。吃过饭后,要收拾营地,做各种杂活。

    吃过了饭,亲兵打过了军官,赵伯辰逛了一遍军营。看看太阳已经就要落山,赵伯辰来到了第一队的驻地。

    看到赵伯辰过来,军官急忙叉手行礼:“第一队将虞候田承庆,见过都头。”

    以前,土兵五百人的首领称为都头,是以沿称。将虞候则管二十五人,是土兵里将官的名头。

    赵伯辰点点头,问道:“怎么样,打得痛不痛?对走路有没有影响?”

    赵伯辰的声音平淡,好像是拉家常一样,让田承庆受宠若惊。急忙摆手说道:“不碍事的,不碍事的。”

    赵伯辰道:“不碍事就好。你们哪,作为军官,对部下该严厉的时候要严厉,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吗。不要在该严厉的时候放松,该放松的时候又严厉起来。让亲兵打你们,我也于心不忍。”

    田承庆连忙道:“不敢。是属下做错了,才挨打的。”

    赵伯辰道:“把人招呼一下,我们开一个会。”

    田承庆急忙把人招呼过来,一个部下去借帐篷,也被叫了回来。

    人全部到齐,赵伯辰道:“今晚天气炎热,我们就在这棵大柳下坐着,闲拉拉家常吧。”

    说完,坐了下来。见周围的人都站着,赵伯辰道:“都坐下,都坐下吧。没有交杌的,搬块石头来吗。”

    士兵都是左右看看,笑着摇头。有大胆地道:“提举坐在这里,哪有我们坐的地方!”

    赵伯辰道:“我让你们做,你们就坐好了。你们站着,是逼着要我也站起来?”

    听到这句话,众人才坐了下来。不过姿势标准,很是严整。

    赵伯辰道:“今夜我们聊些闲话,你们不要拘束,要放松一些。”

    说完,赵伯辰道:“应该先请你们的将虞候,讲一讲自己。算是个自我介绍,大家熟悉一些。”

    田承庆一听,站起直来。刚要讲话,赵伯辰摆手道:“坐下讲。今夜我们聊闲话,把军里的规矩扔到一边。”

    看见赵伯辰说,田承庆又坐了下来。道:“我叫田承庆,在静戎寨有些闲田。除了自家种之外,还有十家庄户,与我一起耕种。因自家殷实,以前就当过土兵。这次又被招了来,做个将虞候。”

    赵伯辰笑道:“原来是个地主,家里算是个有钱的了。有钱才能买得起马匹,才能习武。”

    田承庆不好意地摸摸头:“我的马一直在家里养着,我当个宝贝疙瘩,不准别人骑。练武的人,会把自己的马匹和武器当作宝贝,不准随便什么都碰。”

    赵伯辰笑道:“原来还是个武痴来。这样吧,大家各自介绍一下,好好认识一番。”

    说完,指着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少年道:“你坐得离我最近,就从你开始吧。”

    少年立刻站起来,道:“我叫作孙三郎,在静戎寨有一百亩田地——是我家在静戎寨有一百亩田地,一直以种田为生。今年,知州官人要招土兵,我恰好十七岁,便就来了。”

    孙三郎不好意思地看看赵伯辰,道:“我讲完了。”

    赵伯辰道:“坐。讲完了,就尽管坐下。以后轮着自我介绍,讲完就自觉地坐下,不用告诉我嘛。”

    一个一个轮下去,一直到最后一个讲完才结束。

    赵伯辰看着自己本子上记的,道:“你们这一个队,基本是静戎寨、冶坊堡一带的人,大多是种田的。这一次的土兵,农村种田的当兵,城市里的人则为民夫,给你们运粮的。”

    众土兵一起笑了起来。

    确实这样。凡是招的土兵,都是在乡村有地,而且大多是自耕农,很少有佃农。最少这一队里,全部都在乡村有田,自己种地吃。而城市的居民,则被招为民夫,为土兵运粮。

    这是因为官员的传统官念,认为城市居民浮华,不适合当兵。而农村种田的人,能吃得了,才能打仗。李复是个老牌官僚,这种观念更深。

    赵伯辰道:“而家里有田,又能够雇佃户种田的,就只有都虞候一家了。果然,家里有闲田,才能当将官叫。”

    孙三郎道:“家里面没有闲田,连养马都不容易。而没有马,怎么能当将军?”

    赵伯辰点了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土兵的马匹兵器都需要自备,可比不了禁军啊。”

    众土兵听了,一起点头。道:“我们土兵不容易,哪里像禁兵一样,什么都是朝廷发的呢。”

    赵伯辰道:“秦州僻处陇右,自古以来,就要招募土兵。不过,以前土兵的马匹武器虽要自备,朝廷也发给土地耕种。这几年土兵制度不备,很多事情就都荒废了。知州匆匆忙忙招募土兵,地的事只能暂时先不给了。如果到甘谷城能够把夏国兵打败,则就一切好说了。”

    孙三郎道:“若是能发地,感情可好。我们家里的地,感觉有些不够种了。”

    赵伯辰道:“地不够种,怎么不去找工做呢?家里面种着地,你做工又赚着钱,两全其美。”

    孙三郎笑道:“给人做工,一天才能赚几个钱?只有没有办法的人,才去做工赚钱呢!”

    赵伯辰道:“如果做工的工钱,比农民种地还多呢?”

    孙三郎听了连连摇头:“哪里有这种事情?又不是出去挖金了。”

    赵伯辰道:“会有的。最少在我那里,只做工的人。就比种地赚钱多了。”

    孙三郎笑道:“像是提举这种官人,秦州城里有几个?我们做工,要被人笑死的。”

    赵伯辰把孙三郎的话记下,以后用得着。

    在这些人心里,有技术给人做工的人是不算的,他们只说没有技术给人做工的人。这样的人,工钱不高,社会地位当然也就不高。自己的工厂里,用的都是有技术的。

    虽然自己不看在眼里,但在百姓里,那些技术可不得了,是吃饭的饭碗。

    今天晚上到这里与士兵坐谈,只是粗略了解一下自己的士兵,增进一下关系。等到了解的多了,再分析他们的阶级关系,分析社会矛盾,一步一步来。

    掌管土兵是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了解土兵,进而利用土兵。秦州蕃族众多,土地众多,土兵也就大部分是自耕农。真正城市里做工的人也不多,大多数是小孩子,等到大了则有土地耕种。所以城市里做工的大人,多被视为游手好闲之徒,被人鄙视。

    了解地方,进而了解人民,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