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繁体版

第一百九十章 早做安排

    对于三大营的编练、组建,这些事情朱允熥自然非常的关心保持京军的基本战斗力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甚至也可以说是让大明军事实力继续保持强盛的措施之一

    老朱对于这些事情自然不会反对,他对于卫所制非常的满意和骄傲,也不认为有需要有改动的必要

    可是这不代表着老朱就觉得卫所制是尽善尽美,他同样也知道卫所制的一些短板

    三大营只是对卫所制的一些补充而已,不是大刀阔斧的直接将卫所制给废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自然也就更加没有反对的必要了

    老朱明白这样的道理,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关于三大营的事情,也可以平稳有序的持续推进下去,这没有什么问题

    在文华殿里出现了一张生面孔,但是这也不算是完全的突兀

    成都右卫指挥同知陈瑄此前就奉旨回京,这位早年以善射著称的大将现在可能要另有他用

    朱允熥看着陈瑄,问道,“你可知道为什么要叫你回京?”

    陈瑄就非常本份的回答说道,“臣不知,臣也不敢妄自揣测”

    陈瑄刚刚步入而立之年,这位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悍将就算是脚受伤了也只是简单包扎然后继续厮杀,但是到了文华殿就显得无比小心翼翼

    他是从三品,也算得上是高官了可是在京城,他这样的官职根本不够看,更何况现在还是在皇宫里,面对的是天下第二尊贵的皇太孙呢

    朱允熥也不打哑谜,说道,“你此前随凉国公征讨南番、越巂,也是屡立战功了这是好事,朝中就需要你这般能文能武的大将”

    陈瑄虽然心里振奋,不过也不敢过多表露,“殿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朱允熥则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说道,“算不上谬赞,你有战功,这也是被人看在眼里你既然是一个有才之人,我自然也就要重用,免得明珠蒙尘”

    陈瑄心里还是有些激动、有些期待的,他虽然位居成都右卫指挥同知、是从三品的官但是他才三十啊,这是真正的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更何况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在军中实在也算不上什么

    虽说这些年也有一些卫所的增设或者裁撤,但是大明基本上是保持着三百二十左右的卫所

    五军都督府下辖十七个都指挥使司,那些暂且不说单说卫所当中,一个卫所除了有个正三品的指挥使,还有两个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四个正四品的指挥佥事

    所以这么一计算,单纯就是各地卫所的三品武将就超过三百二十个,这还不包括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官员

    想要进步实在是人之常情,陈瑄可不觉得自己的仕途就应该如此,他还是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朱允熥就颇为感慨的说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都说隋二世而亡,就是因那大运河只是我看来,这大运河还是利在千秋”

    陈瑄在这个时候也根本不敢回答,只是耐心的在等待着下文,想要知道皇太孙到底想要说些什么事情

    朱允熥则继续说道,“这大运河不可不重视,就是蒙元时也为了南北相连,也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使得漕运可以直接从北平至杭州,这是好事”

    后世的大运河雏形,实际上也是在元朝时出现,因为在此之前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朱允熥看着陈瑄,问道,“你可知道朝廷若是在北方用兵,所耗粮食有多少?”

    陈瑄立刻回答说道,“臣不知具体数目,只是臣久在军伍,也知道若是运送军粮,路途上损耗颇大”

    这是实话,因为运输军粮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肩挑马拉,陆路运输的数量实际上不算特别大再加上路途上运输粮食的役夫、军将也要吃喝,所以消耗自然也就大了

    朱允熥就说道,“确实是这个道理,路上所消耗的粮食实在太多,这不是个好法子,只是我们现在也没其他办法”

    运输的方式不同,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成本

    空运看似最快,但是贵啊铁路运输量大,但是不太便利公路运输的时效和便利都非常好,但是量小而海运量大,就是比较慢

    现在这个年代就更加不用说了,很多的东西根本就不用去想只是有些东西,可以考虑

    朱允熥就说出了自己的安排,“朝廷此前在辽东用兵,多是海运先恩国公张赫与舳舻侯朱寿允文允武,战功赫赫暂且不说,他们也往来海上二十年,督海运、漕运”

    陈瑄好像有些明白皇太孙的意思了,实际上也就是让他‘改行’

    张赫已经过世了,朱寿现在的年纪也不小了,这自然也就意味着现在需要考虑‘接班人’

    朱允熥继续说道,“你是军中将帅,知晓辎重调配你去通运河、筑城,辽东、北平等地的粮食就要靠江南漕运了”

    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对于陈瑄来说这也有些受宠若惊、战战兢兢

    看起来是被重用了,可是现在做的这些事情不是最擅长的,这可不是带兵打仗,这更像是文官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高级将领应该做的事情

    只是这么做也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朝廷此前督促漕运的就是勋贵,这类群体也知道怎么样去指挥大队的人马不管是军士,还是役夫,管理很多的人也是一门学问

    更何况这些将帅有一点好,知道辎重后勤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不只是会带兵冲杀就行了,也需要学会处理好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事情

    朱允熥继续安排说道,“你记得去寻舳舻侯,他督漕运二十余年,可以提点你不少事情”

    陈瑄立刻回答,“臣定当请教舳舻侯”

    “工部、户部也要去,这不能只是都督府的事情”朱允熥就继续说道,“你们先看着商议,拟出来了方案送到我这”

    陈瑄自然不敢有什么意见,让他去督漕运、让他去疏浚运河,这都是皇太孙对他的安排哪怕陈瑄自认为自己更擅长打仗,可是做好了这些事情也是大功

    就说舳舻侯吧,这可不是开国就封的侯爵,那时候也只是卫指挥使、都督佥事,就是因为督漕运有大功,所以在洪武二十年封侯

    张赫也是一样,他早年就随老朱渡江,鄱阳湖大战、讨伐张士诚等等都参与其中,还有剿杀倭寇等等军功但是这些也不足以让他封侯,而是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押运海运达十次,他此前被封为航海侯、追封恩国公,就是因为开辟海运航道、督漕运有功

    所以对于陈瑄来说,现在让他去做的事情,也是有机会在仕途更进一步

    封候拜将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是做好了一些事情,机会也就到了

    安排好这些事情,朱允熥也算是心里的一颗大石头落地有些事情是迟早要办的,现在就开始做好一些事情,这绝对不会是什么坏事

    “兴修水利,这是要长期坚持!”在陈瑄离开后,朱允熥揉着太阳穴发愁,“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不少,还都是大工程”

    这绝非夸张,疏浚大运河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除此之外就必须要考虑夺淮入海的事情了,淮河水患对大运河也是一种隐患再多想一点,那就是黄河改道带来的连锁反应

    所以疏浚大运河还不够,要治标治本,要不然很多的事情就很难做到最大功效

    搞定了这些事情的朱允熥还没有来得及松口气,张福生匆匆过来

    “殿下,凤阳急报”张福生一口气说道,“信国公前夜病重,府中都在备着了”

    汤和中风三四年了,对于他现在大限将至,很多人实际上也都是有着一些心理准备可是想想他和老朱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情自然也就非同寻常了

    朱允熥就开口说道,“让汤昱回去侍奉,令太医过去,让我小姑父代皇家过去探视”

    汤和的孙子汤昱可是被朱允熥带在身边,虽然没有特别安排、照顾,可是只要是名义上太孙府的人,那么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不管是让太医过去诊治,或者是外戚过去探视,这也都是有必要的事情不管是因为汤和和老朱的关系,还是说汤和过往的功绩,对于这样的勋贵就不能太马虎

    汤和自然也是赶紧去安排好这些事情,说到底就是汤和的这些事情都必须要做好,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可不能误了君臣相得的大事

    别的人可以不提,单纯就老朱和汤和来说,那就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如果汤和熬不过去了,后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好准备

    遣使吊祭是应该的,追封为王也没什么问题,到时候还需要赐葬、塑像祀于功臣庙,配享于太庙等等,这都是应该的

    “汤和肯定是葬在老家了,就不陪葬孝陵”朱允熥忽然脑洞大开,“元青花,好像碑文是方孝孺写的所以被凿了因为各种原因被盗、被破坏,但是还出土了一个元青花”

    算了,朱允熥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去想这些事情,不过该准备的肯定是需要提前开始准备,汤和怕是真的很难熬下去了

    只是想想老朱,朱允熥也忍不住有些担心虽然汤和中风之后老朱就非常的担心,寻常也很难见到只是汤和只要还活着,老朱就还算是有一个朋友在世

    汤和这要是走了,老朱内心认可的同辈人那就是真的没有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生老病死的事情显然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哪怕贵为皇帝、国公,在这些事情上也是真的无能为力

    想想汤和现在也七十了,这也算是寿终正寝,这也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不过该劝的时候还是要劝,该安慰的时候肯定还是需要去安慰

    朱允熥抬脚走人,到了武英殿就说道,“祖父,老家那边来信了,信国公怕是时日无多了”

    老朱手里的毛笔都落了下来,难掩伤感的老朱叹气说道,“咱也想到了,他此前就病的厉害也好,现在儿孙也在跟前,也享了几年福,不遭罪”

    朱允熥就开口说道,“我让人先过去探望一二,真要是有什么事情,也不至于忙乱”

    老朱说道,“你看着办吧,咱心里头有些难受他这几年病的厉害不能和咱说话,只是咱到底还有个说话的兄弟他这要是走了,咱说话的人都没了”

    老兄弟是老兄弟,和老兄弟可以聊的一些内容,显然是没办法和孙子聊

    父母、兄弟姊妹都没了,妻子和大儿子、嫡长孙也没了,现在连最后一个可以说话的发小也要没了,老朱觉得自己现在是真的孤寡起来了,只剩下一个孙子了

    朱允熥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老朱,不过想想看好像也没有太多可说的汤和的情况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以前只是不愿意多提起、不愿意想,实际上心里早就有了一些答案了,早就有了一些心理准备

    老朱是真的有些伤感,说到底哪怕就是铁石心肠,那也是有着内心的一些柔软

    朱允熥开口说道,“真要是到了那一步,追封为王,就在老家修墓吧,他估计也不想来钟山”

    功臣陪葬孝陵,尤其是汤和这样级别的更应该如此但是也有特例,比如说沐英、李文忠,都没有陪葬孝陵不过他们的身份也特殊,汤和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国公不陪葬孝陵的

    老朱就点头说道,“他肯定是不愿来,就让他在老家咱这兄弟,也就只能如此了”

    这些事情朱允熥也需要早去安排,仔细想想看的话,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也确实不会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