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九章 人才

    在解决了文官集团带来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之后,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都觉得最近这段时间处置政事的效率高了不少

    偶尔也有文武官员提出一些反对的意见,不过那更多的还是出于公心,不是对皇权的试探和限制,更不是因公废私

    这自然是极好的事情,办事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不说,最重要的还是少了很多的内耗,哪怕也会有些政见不合等等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保持着一个一定的向心力

    力往一处使,自然也就会提升些办事效率了

    朱允熥心情不错,叫来了郭镇,“姑父,我这里有个苦差事,得你去做”

    郭镇如今才二十三,五年前迎娶皇十二女永嘉公主朱善清为妻

    郭镇立刻说道,“殿下吩咐就是,臣定尽力”

    朱允熥就客气说道,“自家人也不客套,我姐弟能有今日,也多亏宁妃娘娘多番照料”

    郭镇知道皇太孙说的有些夸张,但是也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运气好

    他的父亲就是皇帝的‘郭四’,是早年皇帝的侍卫,现在也任着守皇城的重任而他的姑母前两年和皇太孙结下善缘,颇受皇太孙的礼敬

    这份情谊自然也让郭镇受益匪浅,以至于纨绔的开国公常升见了郭镇都是以兄弟身份论交对一众勋贵看不上眼的凉国公蓝玉,对郭英、郭镇父子也是非常的尊重

    “我的意思是姑父领人去沿海转一转”朱允熥开口,说道,“现如今朝廷有海禁,只是尚且还有百姓私下出海,姑父得去查一查”

    海禁,这自然是老朱的政策可是官面的商贸和朝贡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规模,而一些沿海的百姓也知道海贸的风险和利益,也不缺少一些胆大的走私

    郭镇就立刻领命说道,“臣遵令”

    朱允熥继续说道,“抓着了人别急着杀,查清楚那些人到底是哪些氏族,查清楚那些人出海之后去了何处何时有风能出海,何时顺风能回大明,都问清楚了”

    郭镇仔细想了想之后才说道,“殿下,臣听闻福广之地多有百姓私自出海”

    福广之地确实有下南洋的一些习惯,几百年后也不缺少一些敢想敢拼的人,只要妈祖没有反对,他们能到任何一个国家

    现在其实也是一样,比如说以后可能会在东南亚一带令无数小国不敢招惹的大海盗陈祖义,他就是全家从广东逃到南洋

    比如说南洋三佛齐华侨施进卿祖籍广东,历史上的他被朱棣封为旧港宣慰使,只可惜大家都没有重视这个跳板,被大明遥控不到五十年就丢了

    朱允熥仔细想想,问道,“勋贵里头,通晓水战的有哪些?”

    郭镇立刻回答说道,“水军右卫指挥使张荣将门虎子,其父先恩国公张赫,追杀倭寇至琉球、开辟辽东海运”

    张赫,也就是航海侯、追封恩国公,可惜四年前病逝了

    郭镇继续说道,“舳舻侯朱寿,与先恩国公一同监督漕运,应该通晓水战”

    郭镇看了看朱允熥,小心说道,“先靖海侯曾总领江阴四卫水军,出海追捕倭寇,他往来海上,倭寇不敢近”

    靖海侯吴祯,这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不过在他病逝后,老朱将他追定位胡惟庸逆党,自然也就意味着爵位被废

    朱允熥想了想,问道,“靖海侯可还有子嗣?”

    郭镇回答说道,“其子吴忠嗣爵,废爵后迁广西平蛮”

    朱允熥微微点头,理论上来说被废黜了爵位,肯定也要被诛杀只不过对于那些被追定为胡惟庸党羽的,老朱也有极个别手下留情的,只是废黜爵位

    郭镇继续说道,“靖海侯当时为总兵官,副总兵官於显”

    於显,这也就是被追封为英山侯,不是世袭罔替

    朱允熥点了点头,忽然问道,“其女是不是我八婶?”

    郭镇小心点头,因为这个潭王妃在洪武二十三年与朱梓自焚于家中,就是因为潭王妃兄弟於琥牵涉胡惟庸案被诛,结果二十二岁的潭王惊惧万分,竟携王妃一同自焚而死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先召张荣、朱寿”

    看着郭镇,朱允熥说道,“你去浙江一带,查探出海走私、张士诚余党,若有倭寇立斩不赦”

    倭寇,实际上在元末就已经开始扰边现在到了大明,那些倭寇很多活跃在辽东、浙江沿海

    外在原因是现在的日本海禁,但是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赚钱走私再加上现在的日本实际上也是分裂的状态,有着南北朝之分,有着两个天皇所以一些战败的领主、浪人等,也有不少成为了倭寇

    再加上张士诚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倭寇的隐患不算小

    福广那边,自然是需要安排另外的人去查看一番

    朱允熥对于开海的事情一直都有期待,他也知道在任何年代,想要出海都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事情

    可是承担风险,和拿人命去赌,那是两码事,还是需要做些技术积累才好

    看到郭镇要走,朱允熥说道,“去了浙江,记得去趟武林王那里朝觐是一回事,回来祭拜也少不了他啊,怕是在外头游山玩水玩昏了头”

    郭镇面色古怪的领命,那个一度被认为无比接近皇太孙宝座的武林王,现在也是朝堂文武勋贵的一个‘禁忌’,根本不敢提

    其实朱允炆在就藩后回来过,不过也就是朝觐之后就是祭拜太子朱标,然后就马不停蹄的赶回杭州皇帝基本不接近他,吕氏在深宫也不好见他

    主要也是这位武林王很特殊,就藩之前的‘贤明’自降供用可是给宗室狠狠的上了一课就算是再杭州就藩,去年还曾经传出挥霍无度,以至于需要皇太孙筹集金银去救助

    这样的一个结果,自然是皇帝非常愤怒,下旨呵斥不说,还在考虑给宗室供用不能一次给清,考虑不能在宗室藩王就封地直接拿走米粮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那位武林王是被太孙拿捏住了,成为了皇太孙刷名声、立威望的工具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表面上是兄友弟恭,堪称天下楷模

    这一次武林王要是回京了,不知道又要被怎么折腾

    尤其是现在皇帝、太孙对于朝堂的掌控进一步的增强,这位武林王回京了,肯定是有大事

    看到郭镇离开,朱允熥笑着说道,“过两天让姑姑们、姑父们入宫,就说我这个侄儿开个家宴还在京里的叔叔们,也一并过来,就在东宫好了”

    张福生小声提醒说道,“殿下,这些事该告知陛下”

    朱允熥白了一眼张福生,“用得着你说?”

    张福生立刻跪下,一副惶恐的样子,“奴婢知罪!”

    “起来吧”朱允熥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你也在我跟前两年了,我是什么性子你也知道你都如此,算了”

    玩笑不能开,除了朱允熥的身份之外,同样是因为他的一些做事风格、他的性格,让很多人感觉到‘伴君如伴虎’

    朱允熥没有立刻急着去找老朱,而是拿起奏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他还是有些进步的,老朱给的批复奏章的权限也在增大,一些政事实际上现在都是朱允熥直接处理,这已经不只是普通的观政

    甚至朱允熥的‘观政’都算是糊涂账,他不用每天都去上朝,可是几乎每天都要坐衙,要在文华殿处理很多的事情

    别人是有名无实,朱允熥恰恰相反是有实无名,缺了一个皇帝亲自下旨的‘观政’,也没有皇帝亲自下旨的‘理政’

    大家也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在这个时候去和皇帝、太孙计较这些事情,是自找麻烦

    春耕秋收,这些事情非常重要,可是朱允熥担心的是春夏的时候会出现天灾人祸

    朱允熥拿起毛笔,提笔写道,“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资而时有旱涝,不可不备朕每令有司修治水利,而有司不以时奉行,致令民受其患”

    没有错别字,朱允熥就是写的‘朕’,虽然老朱很多时候写圣旨也是‘我’、‘吾’等,不过用‘朕’也不会错

    “遣国子监生及人材分赴天下郡县督吏民修治水利,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储蓄以备干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势修治勿妄兴工役掊克吾民”

    朱允熥写好这些,交给张福生,“送去给我大姑父,令国子监照办”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可是也不算是绝对

    老朱此前就规定了,大明朝的读书人要练习射术虽然现在的大部分士子还不算是具备君子六艺,可是也不全都是只会之乎者也

    国子监的这些学子们除了读书,也是半只脚迈入官场,朝堂上也有不少官员是直接从国子监挑选

    让大明最高学府的学子们去做些实事、了解民生等,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免得有些人只会夸夸其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施政理念要将理论结合实际,这才是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要做出一些实事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