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会下围棋啊
繁体版

第八章 钱塘双子塔

    叶明闻声向窗外望去,发现一座大概30-40层高,在楼体上用巨型logo写着“钱塘围棋大厦“的大型建筑映入眼帘。

    嗯,看来之前的判断没错,这个“钱塘学院“果然不一般啊!

    哎等等,大师兄你刚才不是说“钱塘双子塔“吗?可这似乎只有一栋楼呀…

    面对叶明的疑惑,大师兄再度露出了捉弄成功的笑容:每个首次来“钱塘学院“的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不过等会你就懂了。

    随后车队路过大厦正门时并没有停,而是绕了一圈停在了后门。

    叶明下车后这才理解“钱塘双子塔“的含义,原来“钱塘围棋大厦“在背面与旁边的“水岸帝景“小区,通过空中平台呈H状连接。

    于是这个与“钱塘围棋大厦“高度差不多,并被“钱塘学院“用于学员宿舍的江景房“水岸帝景“,就被大伙戏称为“钱塘双子塔“了。

    随后大师兄带叶明先去看一眼宿舍,顺便放下行李。在路上大师兄一直在吐槽近期宿舍是越来越挤,希望叶明能够谅解一下。

    对此叶明心想大学宿舍一般都是4-6人间,大师兄说挤难道不是上床下桌,而是纯上下铺?

    然而等到了地方,叶明却发现这里是一人一个二十平米房间。

    当叶明一脸黑线地询问“这也算挤“时,大师兄理直气壮地表示:前几年都是一人一套两室一厅的好伐,现在跟那会比,那的确是很挤呀……

    待叶明安顿好后,大师兄又带叶明去参观了食堂、训练室等地方。并告诉叶明凭“学院身份卡“可以在附近的球场或商城免费玩一些项目,以后有机会,咱们一起打球!

    虽然距离“雏鹰战“的主线任务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但这种生存上的压力。使叶明不顾旅途劳顿,立马就来到了训练室,看看能不能取得一些突破。

    刚一踏入围棋训练室,叶明便收到了系统发放的分支任务:请宿主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围棋“死活题“与“计算力“之间的关系。

    当参悟出两条及以上有价值的棋理后,便可从“九品死活学徒“升级为八品天赋,并获得一个新的技能点(当前参悟进度0/2)

    望着系统给出的任务,叶明陷入了沉思之中。他这两天通过看视频恶补,大概知道围棋和正常上学一样,都是要做题的。

    只不过围棋中的题目,一般会被称为“死活题“,主要是用来提升“计算力“的。

    至于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做题,以及做题与计算力之间的关系,那叶明就不太清楚了。

    考虑到如果光查资料的话,那毕竟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叶明决定先观察一下周围谁在做题,然后去找对方聊聊有关做题的心得感想。

    于是当大师兄午睡完来到训练室时,发现叶明正游走于几位小姐姐之间,四处搭讪。

    大师兄见状不由得乐了,等叶明聊完朝他走来时,大师兄忍不住朝叶明一挑眉:行啊,没看出来你小子有点东西啊,刚来一个下午就打开局面了?

    叶明正色道:我这是向对方讨教做题心得,这是十分正常的学术探讨!

    然而大师兄却是一脸不信的神情:你那是去讨教问题吗?我都不好意思戳穿你。要不你说说刚才交流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呀?

    叶明捋了一下逻辑,然后回答道:我刚才先是观察了一阵,发现那些埋头做题的人,大多都是一些小姐姐。于是当时我就一拍大腿,感慨这个课题可真是选对了呀!

    呦,你这一激动咋还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你别打岔,随后我又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女棋手们大多是“力量型棋手“。而男棋手们的棋风,相对就百花齐放,什么样的都有。于是小姐姐们爱做题的原因,就这样被我找到了。

    哇哈哈哈,你一个职业棋手用百度去搜围棋问题?你先暂停一下,等完我笑完了再讲。

    接下来我就开始观察她们的做题方式,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做那些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做出来的“难题“。

    还有一小部分人,则是做一些几十秒到一两分钟的“简单题目“。

    那么通过与几位小姐姐的交谈,我发现“做难题“与“做简单题目“所取得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哦,此话怎讲?发现叶明真的是在讨论围棋做题心得,大师兄逐渐收起笑容,开始认真聆听。

    比如费劲的去啃难题,主要是为了增加“计算的深度“。而通过“题海战术“去刷简单的题目,则是在拓宽“计算的广度“。

    大师兄点点头,表示他对此也是深有同感。

    不过刚才这段话虽然得到了“大师兄の肯定“,但却没有感动系统,此时叶明的任务进度条依旧是0/2。于是叶明继续往下延申,聊起了刚才的那个人。

    那么除了这两类做题方式外,最后我还发现了一位有着与众不同“做题方式“的姐姐。

    只见她就像传说中的“量子波动速读“那样来回光速翻书,令人感觉“望之不似做题“。

    于是我就好奇地上前询问,这是什么原理呀?

    对方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看了我一眼,然后开始了讲解:这位同学,不知你有没有读过《体育心理学》?

    听到这个问题,我当时就愣住了,几秒后回答没读过。

    对方微微摇头,先是感慨知音难寻。随后继续解释道:从《体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磨练各种技术动作的过程,就跟大家学自行车一样。

    一开始大家需要去时刻注意手脚动作,于是这会的水平多半很菜。而当你真正学会了骑车后,就会进入“自动驾驶“的状态。那么凭借“肌肉记忆“,人们根本就不用特意去想“手脚应当如何操作“。

    于是按照这种思路,下棋应当主要凭借“第一感“去下。而思考只会影响我拔剑的速度!

    对于这位学姐的观点,我感觉蛮有意思的,那是不是可以将其称作“计算的直觉“?

    叶明刚说完“计算的直觉“,就听脑海中的系统“叮”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