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天子
繁体版

第十章 祖宗礼法不可变

    深夜寂静,而首辅杨廷和府邸中灯火通明,人员来来往往从小门处进入。

    此时一众官员齐聚在议事堂内,首辅杨廷和高坐于上方,礼部尚书毛澄,御史郑本公,礼部侍郎汪俊等人分坐于下方。

    而在众人中有一人更加醒目,正是白天在朝堂上听完朱厚熜下的几道旨意高呼“皇帝圣明,乃是一代千古名君”的户部尚书杨潭,而这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其厉害之处,要是让朱厚熜看到估计会让人直接拖出去砍死。

    “没想到杨大人也来了,本官还以为大人因为白天圣上几番仁政会不来呢?”礼部尚书毛澄开口说到。

    “圣上虽然初登大宝,却已经展现出仁君风范,但是毕竟还是年幼,还需要在吾等群臣教育之下才可成长,此事本官怎么能不参与?”杨潭看了眼毛澄淡淡的说道。

    “好了,都在同一条船上的,何必起内斗。现在最为关键的是新帝少年有成,聪慧过人,观其今日之手段,恐怕不会随我们之前的愿望了,甚至我们手中的权力可能会遭到削弱。”杨廷和淡淡的看了下面众人开口说到。

    底下几位大臣听完后也是静静的在思考,毕竟都不是普通人,今天皇帝所做的一切已经初显其政治能力,这对他们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就意味着皇权强而他们文臣手中的权力就会弱,甚至可能回到洪武太祖时期,那个时候天下一切无不俯仰于太祖之下。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礼部尚书毛澄开口问到。

    “现如今是要破掉圣上的威严,而我们着手之处就在于让圣上尊孝宗为“皇考”,这样从大礼上使圣上的威权逐渐的散失掉,而朝政不得不仰仗我们。”

    “那万一陛下不同意呢?”户部尚书杨潭说到。

    “不同意?那本首辅只能罢官回乡,颐养天年了。到时候朝中诸事就得仰仗诸位了。”

    “首辅大人为官清正,历经三朝,乃是朝中不可缺少之人,怎可能轻易辞去。到时候吾等必定联合朝中诸位群臣上书劝谏。”

    “这招妙呀!到时候如果圣上执意妄为,那我们就一起罢官辞职。”

    “正是,说到底,一个少年天子,天下大事还不是得靠我们,既然这样,那我们赶紧去联系其余众人。”

    底下几人一听眼睛顿时放出光芒,随后纷纷再次告辞离去。

    而杨廷和则是端着茶慢慢的品着,嘴角露出一丝丝微笑望着众人离去。

    翌日清晨,朱厚熜与太后张氏高坐于乾清宫内,朱厚熜坐在龙椅上,而太后张氏则坐在后方被一排珠帘遮挡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万福金安。”

    当杨廷和率领文武大臣们上朝看到皇太后也亲临朝会时候心中不觉得一紧,但是此时也由不得他多想,在一旁的礼官示意下带领群臣行礼。

    “众位爱卿平身,今日朕与太后一起亲临也是为了大行皇帝相应事情告知群臣,告知天下百姓。来人,宣诏书。”

    朱厚熜一点机会都不给杨廷和直接让黄锦持圣旨宣读。

    “大行皇帝尊谥诏告天下诏曰:自古人君功德施于当时咸有显号隆名以祔于庙飨传诸万世我朝,列圣相承率由兹典有不可易者恭惟,皇兄大行皇帝以英武之资刚健之德嗣登宝祚十有七年于兹矣任贤图政节财阜民克诘戎兵屡平僣乱渊虑弗遑于寝食,皇威昭布于迩遐真有安不忘危持盈保成之志用是宇内咸乂边陲宴然治理之兴方有望于今日夫何不幸,龙驭上宾天下臣民攀号莫逮顾予凉薄肇缵鸿基允惟付托之艰方深在疚之恸追慕遗烈率遵旧章谨命在廷文武群臣参稽礼文议荐谥号博采众论协于至公乃于今年五月初八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奉册宝恭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招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鸣呼盛德法乎乾刚实揄扬之莫罄徽称荐夫殷礼尚昭显于无穷布告万方咸宜知悉”

    “新帝诏告天下诏曰:尊孝宗先帝为“皇考”,慈寿皇太后张氏为圣母昭圣皇太后;尊先兴献帝为“皇考”,先兴王后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即日起昭告天下侍奉两位圣母太后于东西两宫,钦此。”

    黄锦话音刚落,底下一众文武大臣顿时议论纷纷,杨廷和等人更是大惊失色,自己这方还没有出手呢?结果却被小皇帝先出手了,不行,决不能答应,要反对。

    说着杨廷和位于另一方向的礼部尚书毛澄使了使眼色,示意该是他上场的时候了。

    毛澄一看,只能强撑着头皮随后出列跪在地上大声呼喊道:“臣反对,这不符合祖宗礼法,自我大明建国以来从未有过,在历朝历代更未有过。请陛下撤回旨意,只尊孝宗帝位皇考,尊皇太后为圣母,至于陛下兴献一脉完全可以等陛下诞生皇子过继到,让其为陛下继续侍奉延续兴献王一脉。”

    “臣等附议,请陛下收回圣旨,只尊孝宗帝位皇考,尊皇太后为圣母,维护我大明祖宗礼法。”

    杨廷和等人见毛澄说完后带着自己这方面的人齐刷刷的跪下喊到,而其余文武大臣们互相看了看,有几位大臣也随即站了出来跟随着跪在中间,其余人则是站着看戏,因为他们知道交锋开始了。

    “这件事是由本宫与皇帝一起商定的,本宫也十分同意,众卿不必再多妄议。”太后张氏一看杨廷和等人果然如皇帝昨晚说的一样开始步步紧逼,心中对于朱厚照的死有了更大的猜疑。

    “陛下,在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就有其先例。陛下既然继承大统,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孝宗帝为皇考,兴献王可以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应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这样才能符合祖宗礼法。”礼部尚书毛澄援以典籍一副为了大明江山的口吻大声说到。

    “对呀!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跪在其身后的大臣也一一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