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风景
繁体版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一个合订本,故事也放生在同一时期。

    葛朗台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虚构文学中著名的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另外三个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以及果戈里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这部小说早年读,觉得是讽刺富人吝啬,拆散女儿婚姻的悲剧,现在看,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葛朗台早年是普通的箍桶匠,可以说是从最底层奋斗起来的,也由此他更能体会底层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他吝啬的部分缘由。从另一个侧面看,他的财富得来不易,自然就越珍惜。

    反观我们现在流行的超前消费理念,有些人如果有一些葛朗台式的节俭习惯,可能会生活得更体面和从容。

    葛朗台除了吝啬之外,有经商头脑,敛财能力非凡是他另外的显著标签。

    刚刚结婚的时候他只有4.8万法郎的财产,去世时,却留下1700万法郎的财产。在42年间,财富增长了350多倍,即便是在当今金融极度发达的时期,这样的投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也显然,仅靠节俭到吝啬程度是不可能企及的。

    葛朗台的吝啬不仅仅针对妻子女儿以及佣人,对自己一样节俭,如文中描写,吃过饭的桌子上的面包渣他也会小心抿起来放到嘴中,从这一点看,他并不显得更令人憎恶。

    当然,如果他能够对妻子女儿和佣人更大方一点,一家人会幸福很多。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时期,资产阶级的兴起,法国人的财富以及经营观念日趋成熟,葛朗台的敛财能力超出常人,得益于他超常的投资智慧和对商机的极度敏感,他看得到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比一般人更能抓住机会。

    欧也妮是葛朗台唯一的继承人,葛朗台对她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失败的是,他只一味的积累财富,甚至想方设法夺得妻子和女儿对个人私房钱的支配权,目的就是为了让钱生更多的钱。却没有适当的时候教会欧也妮如何经商和投资,虽然最后为了财产保值不得不手把手教欧也妮如何管理家庭支出。

    更重要的是,他对周围人和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围绕着他和他家庭周围的人都是对他的巨大财富有觊觎之心的利益小人,但却没有教会欧也妮如何鉴别人性。以至于,当夏尔,葛朗台的侄子,一位来自巴黎的时髦英俊的年轻人来到欧也妮的身边,欧也妮瞬间沦陷。

    欧也妮的母亲纯真善良,她的全部脾性和认知几乎全部来自她的母亲,因而她也善良单纯,以至于简单到认为她与夏尔的感情会经得住时间和距离的考验,能够天长地久。

    事实是,夏尔只是个被巴黎的奢华风气熏染和父母娇惯坏了的孩子,当他面对家庭的败落,他攫取财富的手段一点不比他的伯父葛朗台弱,毫无底线甚至血腥,比如贩卖黑奴。

    所以,夏尔一旦回归巴黎,立刻选择抛弃在外省痴痴等待他的堂姐,而选择能给他带来更高名誉和更多财富的贵族。

    当欧也妮得知夏尔即将结婚的消息时,依然毫不犹豫的帮他解决掉三百万的债务。当夏尔得知欧也妮的举动时,有些后悔,不是后悔背叛欧也妮的深情,而是后悔没有正确估计欧也妮的财富规模。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也妮最后嫁给了公证人,公证人对葛朗台的财富早就垂涎三尺,本以为借助婚姻可以拥有葛朗台家的巨额财富,最后却早早去世,反而把自己家里的全部财产留给了欧也妮。

    父母亲去世后的欧也妮保持着简朴的生活,经历过感情的失败和形同虚设的婚姻,以及长期的幽居独处和冥思默想,欧也妮变得非常敏锐,什么都看得清。她一心只向往天堂,于是在名义上的丈夫去世后,她把自己奉献给了慈善事业。

    巴尔扎克对欧也妮的品格之高贵不吝赞美之词:

    “她虔诚,善良,充满圣洁的思想。”

    “她面容白皙,恬静,安详,声音柔和而含蓄,作风淳朴,因痛苦而益显高贵,与浊世接触能出污泥而不染,愈显其圣洁。”

    而最后的定论却令人不胜唏嘘:

    “她天生是一个贤妻良母,却既无丈夫,又无子女,也没有家庭。”

    更残酷的是,当她寡居后,一些贪婪的企图通过婚姻谋取财富的无耻之徒又开始包围欧也妮。

    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的世界,并不美好,现今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