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在北宋末年
繁体版

第120章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后面几日,虓士营成了高阳大营里的另类。

    其他各军、将、部、队,每日巳时正(9点)、酉时正(18点)各点卯一次,其余时间基本可以自由活动。

    只要不跑得太远,出大营也无事。

    唯独虓士营,严禁军士踏出大营一步,就连离开驻地,也得向上官打报告。

    其他各军兵士,每日无所事事,睡觉聊天相扑嬉闹,到靶场射两箭,已经算是勤快的。

    唯独虓士营,每日早训、晚训,下午文化课一样不落。

    虓士营成了高阳大营里的风景线。

    围观虓士营训练,成了其他各军兵士们一项娱乐活动。

    过了两日,左军选锋营、右军游骑军斥候营一部,也突然提高训练标准,严格规定作息时间,颇有向虓士营看齐之意。

    张俊、姚平仲来过虓士营一次,和赵莽在住帐里谈了一下午。

    回去后,也开始对各自部下加强管理。

    都统制种师道,对大营里的懒散气氛早已不满,请示童贯后,下令要求各军严加约束兵士。

    不少军将,在背后把虓士营骂作毒瘤,害得他们无法享受清闲。

    辛永宗统率的左军第三将,便是其中骂得最厉害的。

    背后骂归骂,他们却不敢当面表露出来。

    从虓士营驻地门前走过时,脚步都要放轻些。

    因为第三将的人,有不少亲眼见识到,赵莽把一个五十斤重的石锁,抡起来抛飞,落得很远。

    有人说五丈远,有人说十丈远,也有人说远不止十丈。

    第三将的人回去七嘴八舌一传,得出一个结论。

    虓士营的确是毒瘤,其部将赵莽,也的确不好惹。

    那厮虎背熊腰、气力惊人!

    武艺有多高不好说,打断人腿轻轻松松,找遍第三将,应该无人能敌。

    听说人家还是督帅爱将,在东京和督帅住在一座大宅子里。

    自那以后,第三将再没有任何过界行为,变成相安无事的好邻居。

    赵莽还有一点与众不同。

    其他将领,都对麾下宣称,辽国残败,辽军弱小。

    唯独赵莽反复对虓士营强调,辽国濒临衰亡,君臣军民却拧成一股绳,人心向齐,同仇敌忾!

    辽军兵少,却都是百战精兵,战力犹在,决不可小看!

    副都统制辛兴宗听闻后,气急败坏,跑来虓士营,当着无数人面,斥责赵莽一顿。

    赵莽面无表情地挨训,一言不发。

    然后该干嘛干嘛,照旧我行我素。

    童贯罚他三日不许到帅帐,赵莽干脆一连五日,连面都不露。

    反正童贯也没派人叫他,就装什么都不知道好了。

    四月三十,晌午刚过,赵莽集合全营,打算带军士们出大营,到附近野训。

    点卯时,王宣久久不到,赵莽沉着脸站在场中。

    张?跑去找了一圈,才把他叫回来。

    王宣走近两步,躬身抱拳,低着头惴惴不安。

    赵莽从他身上,闻到一股酒味。

    “去了何处?”赵莽冷冷问道。

    王宣忙回道:“禀赵部将,卑职、卑职在中军辎重营......”

    “喝酒了?”赵莽语气越发森冷。

    王宣脑袋越低,吭哧道:“喝、喝了一点,遇见准备将孙常士,盛情难却,就、就......”

    “我已下禁酒令,第一次犯,处臀杖十,李景良监刑,邓肃执刑!”

    赵莽挥挥手,示意他自己下去,准备领受刑罚。

    王宣脸色涨红,一咬牙抬起头道:“卑职不服!”

    赵莽回过头看着他,“有何不服?”

    王宣不顾邓肃、张?劝阻,当着全营军士面,大声道:

    “卑职也知强军必练的道理!

    可辽国投降在即,这仗根本不用打!

    说不定再过不久,我们就直接开赴燕京,又或是回转东京!

    赵部将早训晚训,日日操训,丝毫不给全营弟兄歇息机会。

    如此严苛,是否有必要?”

    全营九十六名军士鸦雀无声,瞪大眼看着二人。

    赵莽打量他,“怎么,这点训练,就让你受不了?你很累吗?”

    王宣咬牙道:“身体受累还在其次。

    只是,赵部将军令苛刻,全营精神时时紧绷,这才是疲累之处!”

    赵莽笑了笑,“你说辽国要投降?谁告诉你的?”

    王宣忿忿道:“准备将孙常士也在中军帐下效力,帅帐议事当晚发生的事情,他全都告诉卑职。

    官家对督帅早有叮嘱,此次伐辽,当以招抚为主!

    我大军陈兵高阳关已有半月,辽国不可能毫无所觉!

    如此长时间不见动静,一定是在准备向大宋投降称臣!”

    赵莽哑然失笑,刚要说什么,大营北面,一队骑军奔驰而来,扬起一阵尘土。

    领头之人赫然是赵鹤寿!

    他马鞍两侧,各挂一颗人头。

    人头应该是前两日被砍下的,断颈处血液凝固,经脉血肉明显萎缩,人脸呈现灰白色,皮面略显浮肿。

    不少兵士站在路边指指点点,都在猜测,这是哪来的人头。

    赵莽和邓肃四人走到营地边,向骑军奔来的方向望去。

    赵鹤寿见到赵莽,勒马停下,脸色无比难看:

    “太师派往燕京的两名使臣,张宝、赵忠,被天锡帝砍了脑袋。

    雄州传报,天锡帝下旨,斥责大宋背弃百年盟好,表态将与大宋死战到底!

    辽军厉兵秣马,随时有可能跨过白沟河,主动进攻我军!”

    赵莽脸色平静,对此结局早有意料。

    邓肃、张?、李景良有些惊讶,却也不怎么意外,只是望向赵莽的目光里,崇敬之色愈浓。

    在赵莽的反复洗脑下,他们早已坚信,辽国会死战到底,这一仗不好打!

    王宣睁大眼,死死盯住赵鹤寿马鞍旁挂着的人头,脸色由红转青又转白。

    赵鹤寿压低声道:“我得赶快去禀报太师。

    你准备一下,待会就要入帐议事。”

    “赵大哥辛苦!”赵莽抱拳,目送他率领骑军赶往帅帐。

    赵莽回身,笑眯眯地看着王宣:“这就是你说的,辽国必降?”

    王宣哑口无言,咬牙抱拳单膝跪下:“卑职知错!任凭责罚!”

    赵莽淡淡道:“触犯禁酒令,顶撞上官,两罪并罚,我打你二十臀杖,可服?”

    王宣低头大声道:“卑职心服口服!”

    赵莽又道:“大战在即,这二十仗暂且记下,日后再罚。

    现在,你四人各带本队军士,进行今日常训!”

    王宣如蒙大赦,声音难掩激动:“卑职多谢赵部将开恩!”

    四人齐齐领命而去。

    周围其他各军兵士,一脸茫然无措。

    说好的辽国投降?和平开进燕京城呢?

    等了几日,等来的却是大宋使臣的脑袋?

    一时间,高阳大营炸开锅!

    突如其来的战争紧迫感,像一堵无形巨墙,压在大营上空,让毫无战争心理准备的大宋兵士们惊慌失措。

    ~~~

    中军帅帐,依旧济济一堂。

    气氛却与几日前截然不同。

    大帐正中,两名兵士捧着木盘,张宝、赵忠两颗人头摆在上边。

    童贯拧紧眉头,狭长眼怒火滔天,忍不住厉斥:

    “好个耶律淳!竟然如此不识抬举!”

    督帅起了调门,帐中立时响起一片怒骂声。

    辛兴宗拍打椅子负手:“耶律淳狂妄!他不愿投降也就罢了,为何要杀我军使臣?”

    “欺人太甚!”辛永宗紧接着补充一句。

    雄州知州和诜,拿着绢帕不停擦脑门汗水。

    起初,也是他力推派遣使臣招抚天锡帝。

    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两颗人头。

    种师道苦叹摇头,如此看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赵莽低垂眼皮,仍旧站在巨幅行军地图旁边,忠实履行一名亲帐兵职责。

    听到辛永宗如泼妇骂街,赵莽心里嗤笑,对这厮愈发鄙夷。

    宋军毁约在先,十五万大军摆在两国边境,到底是谁先欺负谁?

    毁约开战也就罢了,关键你得做好战争准备!

    毁了约,又怕打仗,寄希望人家主动投降,你大宋君臣怕不是活在梦里!

    童贯挥挥手,兵士端着人头退下。

    “诸位。”

    童贯环视众将,“天锡帝斩杀宋使表明决心,已和我朝撕破脸,两国战事再起,已经无可避免!”

    辛兴宗大声道:“我大宋已经仁至义尽,天锡帝不识好歹,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辛永宗立马附和:“打破燕京!生擒耶律淳!”

    这两句口号,颇为鼓动人心。

    当即,帅帐里响起一片群情汹汹之声。

    童贯面露微笑,似乎有种“军心可用”的欣慰。

    种师道沉声道:“事已至此,该如何布置战事,还请太师示下!”

    童贯站起身,走到行军地图旁。

    赵莽赶紧递给他一支细长木杖,而后退开几步。

    童贯手拿木杖,指着地图上几个标注点,说道:

    “我大军一分为二,东路军,由都统制种师道统率,过白沟向新城方向进军。

    西路军,由副都统制辛兴宗统率,向易县方向进军。

    如果能顺利克复新城、易县等险关要地,两军会师于涿州范阳城下。

    先攻范阳,再直抵燕京!

    本帅自领中军、后军,居中策应!”

    童贯话音刚落,辛兴宗道:“末将定不负太师重望!”

    种师道捻须犹豫了下,他对分兵之议有些不赞同。

    不过转念一想,辽国兵力不会太多,分兵进军,也可牵制辽军互相救援。

    且他统率东路军,远离童贯,想来也能少些掣肘。

    权衡之下,种师道表示赞同:“太师高明!”

    众将也无异议。

    童贯环视众将,豪气丛生:

    “诸位,此一战,事关国家百年大计,望诸位不吝惜身,攻坚克难,一战而定全功!”

    众将士齐声大喝:“定不负官家、太师所望!”

    商讨了一番详细出兵细则之后,童贯宣布散帐。

    督帅笑着与众将一一作别,期许与众将在范阳城下再聚。

    虽说使臣被斩,童贯颇为震怒,但毕竟手握十五万大军,他心里丝毫不慌。

    耶律淳想战,那就奉陪!

    童贯满面冷笑,他相信等宋军开抵范阳城下,耶律淳和辽国上下就会方寸大乱。

    到时候主动上表投降,还得看大宋答不答应!

    童贯越想越兴奋,忍不住仰头大笑。

    刚笑了一嗓子,声音戛然止住。

    他看见赵莽从帅帐后边,慢吞吞走了出来。

    “嗯,你待会派人去叫马扩过来,记住,不要惊动旁人!”

    童贯收敛笑容,沉声吩咐。

    赵莽道:“末将领命!”

    抬起眼飞速一瞟,赵莽心中狐疑,童贯见马扩作甚?

    童贯打量他一眼:“听说你近来,日夜操练不辍?”

    赵莽忙道:“临战之际,末将一刻不敢松懈!”

    “嗯,有此态度,甚好!”童贯夸赞一句。

    “不过,你那虓士营兵力太少,某从别处调拨些,帮你补齐军额,可好?”

    “多谢太师恩待!”赵莽道,“请太师见谅,末将拣选虓士营军士,有一套严苛标准,还要经过集训......”

    顿了顿,见童贯面色如常,赵莽又道:“如今即将进入辽境作战,各军建制齐整,不好得随意打乱。”

    童贯想想,笑道:“倒也不错。

    某给你份特权,你可以随时从河北军民、民夫里招募兵士,直到补齐五百军额。”

    “多谢太师!”赵莽一脸感激。

    童贯看着他,忽地问:“你认为,耶律淳为何有胆量,与我大宋对抗?

    以如今辽国局势,他凭何有底气拒绝称臣?”

    赵莽苦笑了下,斟酌话语道:“大宋背盟伐辽,反倒激起辽***民同仇敌忾,耶律淳必定受到燕京军民鼓舞,才有此胆气和决心!

    所谓哀兵必胜,辽军一动,必定报以必死决心!

    我军若是轻敌,必定会被辽军抓住机会,迎头痛击!”

    难得的是,童贯这一次,竟然耐心听完他的话。

    还点点头,一副若有所思样。

    赵莽趁机道:“督帅,自澶渊之盟起,辽国为兄,大宋为弟。

    辽国是收受岁币的一方,对待大宋,在心理上有一份优越感。

    辽国会向金国投降,却万万不会向大宋投降。

    或许在耶律淳看来,金国有实力灭辽,而大宋却没这份本事。

    战场上得不到,如何能指望凭借口舌之利获取?

    正所谓能战,方能和!

    弱者,要么降,要么亡,没有和谈资格!”

    一番话,听得童贯不禁动容:

    “你年纪轻轻,见解却颇为深刻,难得!”

    赵莽微微躬身,神情谦恭。

    上次进言,触怒童贯,直接把他赶出帅帐。

    今日事实证明,当日赵莽所言并非信口开河。

    童贯嘴上只字不提,但他心里一定记得。

    所以这一次,他主动开口询问赵莽意见,也是想听听不同声音。

    从童贯神情看,赵莽一番话,对他颇有启示作用。

    “你先退下吧,记得找马扩来。”童贯笑道。

    “太师早些歇息,末将告退!”

    赵莽恭敬退下。

    他算是学聪明了,知道对童贯建言,一定要点到即止。

    童贯此人颇有主见,一旦拿定主意,外人极难动摇。

    换句话说,也就是刚愎自用。

    如果童贯智虑深远,在独掌兵权的情况下,这种性格说不定能起到积极作用。

    但可惜,童贯的见识有太多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他私心太重。

    他做出的一切决定,都指向最终目的:收复燕京,而后凭借神宗皇帝遗命,异姓封王,成为大宋朝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私心主导下,童贯会做出许多不利于军事的决定。

    赵莽只能一点点影响他,从而改变他做出的判断和决策。

    可惜目前看来,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