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繁体版

第二百零七章 天授神物,皇帝自重【求订阅】

    大野泽生机盎然。

    船上的书房,视线望远,能将湖面一览无余。

    曹操让郭嘉和戏志才,连同其他文臣,整理兖州的文武职级,以便于明确晋升途径。

    郭嘉来送的,就是初步整理出来的职级品阶。

    共四十一个职级,极为细致。

    当然,这个职级,是军功制。不是实际官职有这么多。

    已辖四州之地的曹操,独霸第四十一级,高居榜首。

    “州牧,大将军,司空,皆为官职,所以评定的晋升途径里要有。”

    郭嘉压着声音:“如果将来州牧万人之上,自然就不在评级当中。”

    曹操要成为天下唯一的王,在兖州高层当中,已算不得秘密。

    “四十多个品级,有些臃肿了。”曹操说。

    “其实就二十三个品级,我汉初立国,一直沿用秦时传续的二十爵军功制,期间稍加改进。

    我们又再次改进了稍许,让其更明确。

    二十三级以上,不对外宣告,只内部达到一定品级,用来作为后续的升迁参考。”

    曹操明白郭嘉的意思。

    职级明确,一级一级的相互牵制,一直有晋升的盼头。

    明确职级,能更好的鼓励作战,形成稳定的内部结构。

    汉朝的爵位,主要继承了秦的“二十等爵”制度,并在其基础上增设了王爵。

    从一级的公士,至二十等的彻侯。

    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待遇。

    爵位不仅代表荣誉,也是文臣武将毕生的追求,成就的象征。

    总的来说,爵位制,在整个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都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激励军事行动和提高国家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操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让郭嘉细分制定曹营的晋升品级,后续还会增设补充。

    对外只公布前二十二级。

    二十三级以后,则是真正掌控一方,权柄显赫的职务。

    这么做也有利于曹操照章办事,分赏功勋。

    和郭嘉议罢,曹操转向贾诩:“文和,你负责的事如何?”

    “两三天内会见到效果。”

    贾诩指的是打造祥瑞,推动袁术称帝的事情!

    “袁术自己也想到,要有祥瑞显化,助其称帝,才能名正言顺。”

    “他正以狩猎的名义出行,其麾下的人也做了些安排,会有异象出现,为其称帝做铺垫。我又让人暗地里帮了他们一手。”

    贾诩不苟言笑:“此事后,他应该会觉得自己是奉天承运。”

    八月的大汉,发生了两件事,震动天下十三州。

    一是袁术在江淮地区狩猎时,途经一条河流,天象突变。

    湖面上泛起一阵阵黑气。

    一条黄褐色的蛟龙,从河里徐徐上升探头,咆哮如龙吟。

    事后传出的消息说,周围百里的民众,都听到蛟龙的吼叫。

    当时阔达百丈的河面上,蛟龙头大如山,掀起的浪涛,淹没了两岸,声势骇人之极。

    连随行的军伍都惊惧跪伏,唯独袁术神异无比,张弓连射两箭,命中蛟龙的眼睛。

    那蛟龙在水中翻腾不休,大声惨叫,遂开口吐出一方带有五色祥光的气息,落在岸上袁术手里。

    袁术一看,那祥光正是传国玉玺!

    最终,蛟龙沉入湖底,水面上流出大量猩红的血迹。

    也是个窝囊蛟龙,居然被袁术这种战五渣重创。

    而当时是江淮地区的一个民俗节日,有不少民众在河边祈福,恰好见到这一幕。

    事情迅速传开。

    据说事后江面上血色弥漫,数日不散,异兆层出。

    实际上,岸上的袁术,自己也是一脸懵逼,不解的询问左右:

    “不是说河底会有一条蒙着牛皮的假蛟,升上来,我远远的射一箭,射穿牛皮。蛟龙沉入河中也就是了,怎地还有叫声,有血水?那五色祥光是哪来的?”

    被问的谋臣也很迷。

    龙吟,血水,五色祥光裹着玉玺,太真实了。

    谁安排的,这么会整活?

    贾诩安排的。

    曹操收到消息后,失笑道:“戏有些过了,袁术能拉开强弓,射到湖面上的假蛟?”

    “蛟龙的血哪来的?”

    “我用牛皮蒙了一袋子牛血,令人潜入湖中洒上来的。”

    “五色祥光呢?”

    “用晶亮的物体,折射阳光,照映湖面所成。”

    “传讹的人多,传着传着就都信了。没见过的人,也说看见了,”

    相关消息在各地疯传,淮水有蛟,出世吐出一方镇国玺!

    江淮袁术,天命所授!

    袁术自己都差点信了。

    称帝之事,至此已是一切齐备。

    袁术有些疑惑,暗中多有猜测。

    但到了这时候,他已被驾到了称帝的位置上,遂拟定吉日,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八月发生的第二件事,就是迁都。

    皇帝从长安迁往洛阳。

    兖州兵马提兵入长安,张辽亲自领兵。

    八月末的早上,长安大雾。

    从城头往城外瞭望,兖州军接近长安后,在大雾中影影绰绰,只闻蹄声,而看不见兵马的全貌。

    但随着兖州军的到来,有一股兵锋拂面,杀气横空。

    长安城,此时由杨奉的兵马驻防。

    他麾下军伍皆感觉到无形的杀气扑过来,如坠深潭,遍体寒意。

    张辽麾下,得陷阵营加入后,兵马之雄,已是兖州的王牌军。

    来长安的只有三千人。

    但战斗力,让当时站在城头的杨奉,心惊不已。

    杨奉身侧便是徐晃。

    其人腰细膀宽,声宏力猛,神色间满是威风,眼神明亮。

    “将军还要犹豫吗?”

    徐晃是标准的男中音,道:

    “曹军善战,凉州李傕、郭汜,樊稠等人马相合,尚不是对手,被一路追打回了凉州,况将军乎!”

    徐晃之前就在规劝杨奉投曹。

    但杨奉直到曹军兵临城下,仍未下定决心。

    道理杨奉很清楚,他只是贪恋权势,有侥幸心理。

    “兖州若真想对付我们,只需在外围切断供给,兵马不用来,我们在长安便难以应对。”

    徐晃说:“若被别人抢先打开城门,迎兖州军入城,将军的处境会更难!”

    杨奉沉默片刻,颓然道:“速开城门,公明你随我下去,迎兖州军入长安。”

    张辽是骑马进城的,看见杨奉出迎,马都没下。

    不是张辽傲慢,而是曹操给他的军令。

    若杨奉稍有不从,立斩不怠。

    张辽故意给杨奉一个难堪,看他是不是真降,若有异心,就地摁死。

    张辽对徐晃反而颇为客气,因为收到消息,知道曹操已就近派了满宠过来当说客,游说徐晃入曹营。

    半个时辰后,张辽入皇宫见驾,步履铿锵,在大殿上对皇帝执礼,肃容道:

    “请陛下起驾,我兖州兵马,护持陛下东移洛阳。”

    皇帝早准备好了,两天后就起驾,往洛阳去。

    路上。

    坐在皇辇内的皇帝刘协,时而掀开车帘,打量两侧护行的兖州军。

    张辽麾下的精锐程度,带来的肃杀威势,让皇帝满心艳羡。

    他想了想,让人去传诏,以张辽护驾有功为名,加封张辽为平西将军衔,以作拉拢。

    但张辽人没来,把皇帝的圣旨,原封不动的送还。

    并给皇帝送了句口信回来:“张辽不是皇室的臣属,不领圣旨。只认兖州牧曹孟德所命,亦不会私下见皇帝,请皇帝自重。”

    皇帝又惊又怒,又无可奈何。

    这是公然不臣啊。

    迁都的第三天。

    拉犁种地那仨人,回来给皇帝复命。

    “陛下,兖州牧张狂之极。我等去宣旨,代替的便是陛下,但他让我们耕地,充苦役。”

    吴硕,种辑跪伏道:

    “我等劳作了一日一夜,连苦役也不如,吃的是麸皮烀饼。臣的肩膀因为拉犁,挂上的犁绳,勒痕几乎见骨,血肉模糊。过程中只要稍有迟滞,身后的鞭子就抽上来。”

    “兖州牧领旨时,也无恭敬之态,单手接旨。

    其不恭之心,人尽可见。”

    皇帝坐在一处途经的驿站内,脸上看不出异色,心里却是不由得闪过一个念头:又一个董卓…又一个董卓,都想挟制朕,行谋逆之事。

    皇帝左右,是董承父女。

    董承是皇帝的岳丈。

    其身形高大,脸色微黄,面庞方正。

    他的女儿董贵妃,肤白俏丽,身穿锦袍,下巴有些尖,柔声细语道:

    “阿父此前说的,还真应验了,稍稍一试,兖州牧就露出底细。”

    “陛下不如依从阿父所献计策。”

    皇帝说:“兖州拥兵数十万,雄视南北。你们的计策太冒险了。”

    董承上前一步:“臣不是要冒险,亦非要急于行事。

    陛下只要写一封诏书,自有臣在外奔走,秘密联络各方,以固皇权。”

    “陛下若再犹豫,等到冀州和兖州分出胜负,大势已成,不论哪边获胜,想补救,怕也晚了。”

    皇帝思索着没说话。

    九月上旬,经过多日疾行,皇帝从长安顺利迁到洛阳,入旧宫,暂时安定下来。

    隔天皇帝便下诏给曹操。

    他迁都洛阳,欲祭告天地和列祖列宗,行祭祀之礼,请曹操入洛阳,并住持祭礼,以告天地。

    大野泽。

    曹操接到皇帝的圣旨。

    “小皇帝最近有些耐不住性子了。他想在我兖州,冀州分出胜负前,急着做些事情。”

    郭嘉也在,“皇帝身边的人,跳的厉害,该剪剪了,不然他不会安稳。”

    Ps:纠正一个笔误,上章写徐庶,是徐晃,已改。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