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真相
繁体版

第八十八章 风起洛阳

    权利的斗争并不会消弭,何进这边刚搞定蹇硕,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的权利斗争也开始了。

    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非常的愤恨,在宫内大声骂道:

    “你何太后现在敢如此气焰嚣张,还不是仗着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那只是举手之劳。”

    董太后是痛快嘴了,可是何太后当真了。赶紧将此事告诉给何进。何进召集手下谋臣商议此事,就在这时他收到了袁术的一封书信。

    书信内容很简单,严明自己身体好没好,还需要休息。同时指出董太后与宦官勾结为祸乱地方,应由大将军找朝中重臣商议怎么铲除他们的势力。

    并且提出董太后原为藩妃,是因为儿子过继给孝桓帝为子,这才成为的国母。

    先帝晏驾之后,便无滞留内宫的理由了,应迁往原封地安置迁往河间,这是惯例。袁术的建议立刻得到了何进手下的赞同,并且决定赶快行事。

    五月何进跟朝臣共同上奏董太后派中常侍夏运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他所住的永乐宫中。

    按照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在京城,请把董太后迁回河间。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

    初六,何进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

    六月初七日,董太后在返回公国的路上突然死去,有说惊吓过度吓死的。也有说是何进暗中派人将她毒杀的。

    这些都是后话。

    ……

    还先说袁绍最近非常的活跃,背后要是没有袁隗的影子袁术都不信,远在扬州的袁隗还不忘记策划洛阳的事情。

    袁绍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内宠而反为所害,是因为他说的话漏泄出去了。

    现在蹇硕和董太后也是因为做事不密,才让咱们知道了他们的阴谋。

    现在大将军位高权重又统领禁军,部下将吏又都是英明名士,此时就是最好的时机啊。

    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现在人主的灵柩在前殿,将军受诏统率禁兵,不应该随便出入宫省。”

    何进深以为然,于是托病不再入宫陪丧,又不送葬。与袁绍定计策,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何太后。

    何太后也有何太后的考量,她也不能把所有的权利交给何进。“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

    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能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

    何进刚刚掌权不久,也不能违反太后意旨,而且他的想法也是诛杀那些为首的宦官。

    可是袁绍认为宦官亲近皇上,能影响皇帝,并且现在陛下还小,而且太后与宦官又亲近。

    现在如果不全部消灭,以后一定要为害。这袁绍最近也有些飘了。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及何苗多次接受各宦官的贿赂,这何进要想要铲除他们的消息也就传到他们那里了。

    本来就是想敲打一下这些十常侍,顺便再敲诈下金银。

    十常侍当然害怕何进要杀害他们,多次到何太后那里哭诉,想何太后庇护他们。

    同时还没忘给何进上眼药:“大将军擅杀左右亲信,专权以弱皇上。”

    何太后在其位当然要怀疑确实是这样,所以何进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何太后的支持。

    十常侍皇帝左右陪伴,服侍几代皇帝,各个都是封侯贵宠,内外勾结权利极为巩固。

    何进新当重任哪里不会忌惮他们,可是何进也是个瞻前顾后之人,总是不能有个决断。所以想要铲除宦官的事情是久久不能定下来。

    今日他们这些铲除宦官小组又开会了,袁绍提出:“多召集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使他们都引兵向京城,求何太后杀掉十常侍。”

    这里说的求其实就是威胁。而何进这个草包还觉得袁绍的想法非常好还同意了。何进认为董卓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典军校尉曹操听到袁绍的谋划,嘲笑道:“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宦官以权宠,使局面至于此。

    既然治宦官的罪,当诛元恶,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董卓呢?何大将军诛杀宦官的事情,必然会泄露。我看这个事情要失败啊。”

    主簿陈琳也劝谏说:“《易》称‘鹿放走了,就不可捕得了。’

    俗话说:‘蒙着眼睛捕雀。’微小的东西,尚且不能用得志来欺骗它,何况国家大事,岂可用诈来取得呢。

    现在将军总领禁军,掌握兵权,龙骧虎步,生杀予夺全在您的心中。

    这好比烧着火炉子燎毛发,有什么为难?合于道,违于经,为天人所顺。反抛弃利器,寻找外援。大兵集合起来,强的为雄。

    这就是所谓的干戈倒拿,把柄给别人,功决不成,徒徒地成为乱恶的台阶。”

    曹操和陈琳的想法还是非常对的,可惜何进就是不听。袁绍生在袁家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些道理,而他的反常举动何进也没有发现。

    袁术是不趟他们的浑水,每天都是装病在家。为了不和袁绍参合在一起,他还忍痛真买了一个府邸。

    这府邸就是在法场被典韦弄死那个官员的府邸,是的袁术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了,让他们赶紧离开洛阳。

    袁术知道他买这个府邸肯定是赔钱了,还没人知道他让那孤儿寡母离开其实是做善事。

    典韦杀了那个监斩官袁术之后觉得做的不对,各为其主嘛,有些小题大做了。这才干了这件所谓的恶事。

    扬州那边早就知道袁术没事了,沮授清楚新皇拿捏不了袁术。现在袁术在洛阳除了坐看风云就是和张宁造小人,冯文娟算替补。

    还好张宁可算是怀上了,不然袁术感觉都要被榨干了。眼看着洛阳就要乱了,袁术之后也会离开洛阳,袁术干脆劝张宁回扬州。

    “我不回去,我还想在洛阳陪着你,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看我怀孕不能那啥就赶我走了?”

    袁术这个气啊,这都啥啊。“这里会怎么样你还不知道,现在走安全,将来怕伤到你肚子里的孩子。

    你自己算算日子,洛阳就要大乱了。咱俩上辈子怀不上,之前不敢有,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你还不注意点。

    而且你回去之后我需要你提前准备好,咱们抓住机会就要拿下荆州。之前我已经开始布局,现在你回去继续做好渗透,大事要紧。”

    “你就不怕我产前各种抑郁啊,要不你也陪我回去吧?”

    “现在可不行,眼瞅着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我怎么能走呢。洛阳这么多财富,这么多百姓,我怎么也得带走一半啊。

    这些百姓将来十不存一,咱们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多积累些功德。”

    “你根本就不信这些,还和我谈功德,不过你留下就留下吧,洛阳的百姓还是要多救些的。

    你也不用担心我,我是不会抑郁的,我生气就让那些官员抑郁,哈哈哈。”

    袁术搂着张宁,抚摸着她还没有大起来的肚子。“你啊,回去就别太认真了,差不多就行。

    有张昭他们就够用了,田丰他们也跟你一起回去吧,我在这边就够了。”

    张宁他们低调的回去了,袁术继续留在洛阳看戏。本以为张宁走了袁术能歇歇,没想到冯文娟又来劲了,还好她比较节制。

    张宁走了,袁术就小小的出门嘚瑟了下,他去拜访了王允。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也是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

    黄巾之乱时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一次从俘虏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

    王允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便进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体细节全部搜集全后写成奏折上奏皇帝。

    汉灵帝大惊,立即召张让进宫,怒气冲冲地指责张让,并要他交待实际情况。

    张让见到王允的奏章后吓得半死,急忙叩头谢罪。可张让也不白给,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反而说王允忌妒陷害他。

    声称说自己对陛下,对朝廷忠心耿耿,没有丝毫与黄巾军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

    自己一个宦官已经做到宦官的极致了,完全没有理由私通黄巾。灵帝本就有意偏袒张让,加上被张让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便不再追究。

    张让脱罪后便对王允心怀忿恨,第二年张让找到一个借口,就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还复刺史原职。

    可是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出十天,他又以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狱。

    之后更是几经对王允进行迫害,愣是没有让这个王允折了腰,可见王允的性格就是这样。

    这回汉灵帝薨了,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掌权辟王允为从事中郎才留在了洛阳。

    袁术真的只是好奇王允到底有没有一个义女叫做貂蝉,王允刚到洛阳大司农袁术前来拜访当然好生接待。

    王允自然让府内歌姬助兴,可是袁术看了之后感觉平平无奇,貂蝉肯定不在其中。旁敲侧击之后袁术可以肯定王允并没有义女一说。

    既然没有这么回事袁术就懒得在这里了,喝的差不多袁术就撤了。袁术是走了,王允对于袁术的评价也和袁术的名声对上了,贪财好色!

    要是没有这个想法,袁术也不会怎么样。现在既然起了头,袁术的好奇心就压制不住了。

    他也不知道是自己好色啊还是好奇,反正他还是找毕岚帮找找看。这貂蝉其实是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称呼。

    袁术打算看看宫里面貂蝉女官是不是自己想找之人。

    有说貂蝉叫任红昌的,“昌”读“倡”,倡优之“倡”。任红昌意为任地之倡女,也就是说她以前是个歌伎。

    通过貂蝉和任红昌两个线索毕岚还真给袁术带来一个女人,看起来岁数不大也就18左右。

    还真是倾国倾城之貌,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

    “老弟真是厉害啊,这宫中有这样一个美女,哥哥我都没注意到,没想到你却如此清楚。她确实叫任红昌,就把她留在你这吧,算是哥哥一番心意。”

    “毕老哥,那就谢谢啦,只是这和规矩么?毕竟她是宫中女官。”

    “有什么不和规矩的,宫里面少几个人太正常了,你就放心留下吧。”

    “好,那我就不说其他了。之前在狱中也多蒙哥哥照顾,来饮了此杯聊表谢意,咱们再谈下面的事儿。”

    两人满饮杯中酒,袁术让貂蝉下去之后才缓缓开口道:“哥哥啊,还记得当初我想你到扬州帮着兴修水利么?现在时候差不多了,您该动身了。”

    “唉,真是物是人非啊,没想到天家就那么走了。我这一辈子都在洛阳,真的不想走啊。”

    “听我一句劝,带上你的所有人去帮我干个工程,如果工程完工你还想回来,我绝不说别的,您看这样可以么?”

    毕岚一看袁术这话都说道这个份上了,也开始考虑了起来。现在十常侍与何进的斗争眼瞅着又要进入白热化。

    曾经风光一时的蹇硕说没就没了,自己现在肯定没法和当时的蹇硕比,出去避一避如果没事再回来也好。万一有事也能保住身家性命。

    “那就到扬州走一趟,发挥发挥我的余热,到了那边可就麻烦公路兄了。”

    毕岚的转变也很快,既然要到人家地盘,当然就不能大大咧咧的再叫人家弟弟了。袁术对此倒是没有在意,反而还劝说道。

    “扬州地广人稀,哥哥把能带走的财务都带走吧,到了扬州做些投资。如果将来还回来,也可以交给家中子侄搭理。”

    “好,都听公路兄的。”毕岚听从了袁术的建议,把他所有的手下都带走去帮袁术建设大型水库了。

    张让他们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但是也没有阻拦,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么样呢。

    ……

    何进最终还是犯下无法更改的错误,这其中有多少是世家在背后使坏,袁术觉得肯定不少。他们想的是诛杀宦官,他们独揽大权。

    袁隗想的肯定要比他们多一些,不过袁隗没有冲在前面,袁绍冲锋袁术也就不管了。

    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驻关中上林苑,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登时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

    可是何太后还是不同意,一个是她想掌控宫中的权利,还有就是当初她差点被刘宏给废了,是这些宦官用自己的钱保住了何皇后。

    何苗收了宦官好处,自然为宦官说话:“兄长,咱们一路从南阳来,当时依靠宫中获得贵富。

    其中宦官出力不少,现在还是别着急动手。再好好考虑,完全可以与宫中宦官保持友好,甚至让他们投靠咱们嘛。”

    何进也是个好谋无断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袁绍担心何进改变主意,于是威胁他说:“现在形势已经露,此事万万不能拖延了,否则可能发生变故,将军还是抓紧决定吧?”

    何进最后还是下了命令,让袁绍为司隶校尉,持符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派洛阳武吏监视宦官,使董卓等进驻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

    面对如此情形一些常侍小黄门都跑去何进那里请罪,想何进能够放他们一马,可惜何进根本就没打算放过他们。

    “这天下纷纷扰扰,都是你们祸害的,现在董卓他们很快就要到了,你们早干什么去了?”

    袁绍劝说何进赶紧把他们斩尽杀绝,可是何进没着急动手。

    见此情况袁绍又写信告各州郡,假传何进的意旨,让他们逮捕宦官亲属。这袁绍做的如此激进,可把那些宦官吓坏了。

    张让让他的干儿媳妇,也就是何太后的妹妹,去求舞阳君让他们进宫拜别何太后还有陛下。

    因为之前何太后已经关闭了宫门,他们现在也进不去了。

    舞阳君受到贿赂便告诉了何太后,于是何太后这才诏命各常侍进宫。进宫之后这些人何等能说,说的何太后又让他们官复原职了。

    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入长乐宫请求何太后同意尽诛杀诸常侍,太后只是说再想想。

    只是他们的对话还是让张让派去的人窃听到了,于是带领常侍段珪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宫中。

    等到何进出来时候再假称太后诏召进,一次弄死何进。

    何进听到太后召见想要再次进宫,袁绍等人劝阻何进不要再进了,可是何进不停还是要去。

    而这次袁绍等人中就有袁术,他知道时间差不多了,最近也在和何进混。而且他以袁绍是哥哥为由一直在打酱油。

    何进进宫之后张让他们就把宫门给关上了,张让指着何进破口大骂:“这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们犯下的错误,你何必苦苦相逼。

    先帝曾经与何太后不和,几乎欲把何太后废了,是我们哭泣解救,各人凑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才让先帝没有废了何太后。

    我们只想依托你何氏而已,现在居然要杀灭我们,甚至我们的家族,这天下怎么能有你这样的人呢?

    您说我们是宫中污秽肮脏之辈,公卿以下忠诚廉洁的有几个,你告诉告诉我们都有谁?今天你既然来了就别回去了,爷爷送你一程。”

    尚方监渠穆一剑斩杀何进于嘉德殿前。张让、段珪等人矫诏,用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附,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尚书一看这诏书就怀疑有假说到:“兹事体大,还是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一下。”

    众黄门把何进的脑袋掷给尚书说道:“何进谋反,已经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