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真相
繁体版

第六十章 《阿房宫赋》的影响

    终于等到袁术最喜欢的书法鉴赏了,汉朝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

    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

    草书在汉代也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而楷书和行书在这个时候仅仅就是个小萌芽,绿的很!

    为啥隶书在东汉非常盛行呢?那就是和坟墓有关了。没错,坟墓肯定有碑的嘛,而东汉政治的核心是地方豪强。

    豪强庄园经济是主体,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才选拔采用“征辟“、“察举“制度,这一切助长了浮华的社会风尚。

    最终结果导致了汉朝厚葬之风的盛行,甚至形成了攀比,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埋在了地下,甚至包括很多的钱币。

    不是说钱币怎么值钱,比起其他贵重的东西啥也不是,但是大量的钱币被埋葬,这直接就导致了货币紧缩。

    继续说碑文,以碑刻的形式谀墓的做法在汉朝那是大为流行。这就为隶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掀起了一场刻石立碑的风潮。

    而谁的隶书写的好,当然谁最吃香了,所以东汉的书法隶书是最高端的。

    此时东汉最著名的书法家那就要属师宜官了,正好他还是南阳人。灵帝好书,师宜官那也是做过京官,得到陛下的称赞的书法大家。

    袁术也是好不容易把这位大家请来坐镇的,这档次绝对刚刚地。虽然司仪官是在洛阳做过官,而且汉灵帝又非常喜欢他的书法,可以说他还是比较得宠的。

    但是他是个文人呐。货卖帝王家,他想卖的可不是书法。再加上宦官当权,外戚当政,他对洛阳的政治环境十分的不喜欢。

    此时他已经辞官了,正好得到蔡邕的邀请,袁术又派了那么多人去接,这才来到扬州这边主持书法鉴赏这一项目。

    在书法鉴赏大会上师宜官也写了一副隶书,人家这算展示,并不参与评比。

    那隶书写的绝了,袁术隶书写的不行,但是欣赏那绝对也是高级别的,毕竟地位在那了,好东西就见得多了。

    对于攻略师宜官袁术还是很有方法的,这人有一定的理想,想做些实事。

    袁术就从这个方面下手,聘请他为官学祭酒。一方面教授书法。一方面帮助蔡邕和服虔开展扬州的教育事业。

    而且师宜官是有实权的,这可比给刘宏当宠物养着好多了。这正好与师宜官对路,在蔡邕和服虔的边鼓之下他也就从了。

    为啥说袁术最喜欢书法项目呢?因为终于到了袁术表演真正技术的时候了。袁术在篆书、隶书方面真不行。

    虽然喜欢飞白体,可蔡邕说了他还得练,意思就不用解释了。还有刚刚兴起的楷书也谈不上造诣,根本没有办法跟这些高手比。

    人家练了多少年了?就算他能跟系统兑换此项技能。可完全没有必要,即使他写的好些,也只能说他在这方面写的比较好,那有完全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袁术直接另辟蹊径,他兑换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宋体两种书法技能。所以当日书法鉴赏大会上袁术也参加了。

    袁术分别用这两种字体书写了《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袁术参加书法鉴赏,那肯定得有人捧臭脚啊,很多人想上去表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当他们真的围观过来看到袁术写的字之后一下子都懵了。

    这袁术写的字跟现有流行的字体完全不一样。袁术书写的廋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

    因其笔画相对瘦硬,笔法外露,可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而袁术另一幅字横细竖粗,末端像装饰了一般,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锋,这种字体看起来非常的舒服。

    这种字体一眼就能看出来写的是什么,即使你是一个初学者,只要你认识这个字,那一眼就能认出来,草书有时候你就猜吧。

    两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字体,那就可以理解袁术发明了两种字体,并且这两种字体也是完全不同。袁术之前已经声明,他只是随写写,并不参与鉴赏排比。

    袁术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排名名次,不过在众人的心里,都认为袁术是能够和师宜官、蔡邕相提并列的大家了,人家只是谦虚。

    而且袁术不光是字写的好,他的《阿房宫赋》更是大气磅礴且令人深省。此赋写尽了秦朝的兴衰,以史为鉴。

    这下袁术在这些人心目中地位完全就不同了。书法一道袁术已经自成一家,让他们无比的佩服。同时这诗赋一道那也是登堂入室了。

    最重要的是《阿房宫赋》写的是秦代的兴衰。那么是否可以参考如今呢?皇帝卖官鬻爵,宠幸后宫;宦官干政;外戚当权。

    这袁术的《阿房宫赋》一下子令人深思了。不知道袁术大人是不是以此赋来写书法忧国忧民的情绪呢?

    这袁术在众人的心目中一下子就拔高了很多呀。我们只看到了挖矿将军,但是他解决了多少人的生计问题。

    咱们只看到袁术喜欢挣钱,没有看到他对教育的投资。如果不是这次盛会的话,还有多少人会误会袁术呢?

    万千咒骂加于一身,不反驳而是埋头砥砺前行,袁术之高洁令人佩服啊。

    袁术最后还是没有忍住,还是在这次盛会举行了一次科举。但是此次科举他并没有对外声称,也没有如科学考试一样严格的搜身和各种的规矩。

    只是在一大广场上准备好笔墨纸砚每人一桌。所考的内容和科举基本是一样的。

    第一题墨义,就是考试的人笔答,一段文章的含义。

    第二题是帖经,任取经典中某一段,其中数字或数句空缺,让学子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第三题策问,这个就有些实际意义了。所考内容涉及扬州的现实问题,针对扬州现有的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第四题诗赋,诗和赋任选即可。可以看出学子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

    第五题数学,袁术提出的都是当官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数学问题,看看这些学子能不能做出来。

    第一场综合能力答题,就有不少人参加。此次答题不能让你无限制的答题,日出日落一天结束。

    袁术可没想搞太长的时间,在这一天的时间里答完完全够用。袁术要的不是咬文嚼字,要的只是临场你能答出最好的结果。

    本来袁术以为准备一场就可以了,没想到当时围观的人觉得,哎,这事儿挺有意思啊。

    确实能考验一个人的综合才能,并且有些有心之人觉得这也是一次晋升之资呀。

    如果这一次答题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果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因此而扬名,这可是得到的综合性答题认证的扬名。

    有了此项答题的成果,那么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也一样可以用得上,运作一番甚至可以作为晋升之阶。

    如果能够得到扬州官场的认可,那么立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在众人的央求之下,袁术又举行了三场这种综合性答题,三场所用的题都不同。

    批改这个过程蔡邕、服虔、袁术、张昭、张纮、田丰、张宁等人都参与了,挑出50名综合比较好的,同时也跳出了50名单相比较好的。

    “这里面的答题大家都看了,有心仪的大家赶紧动手,能留下谁就看你们自己了。不过你们也不要争抢,先私下里分好。

    如果一个人没有成功,其他人也看好了,那其他人可以再次出击。尽量将人才留下来。下了这么大一盘棋,可就看各位的口才了。”

    “哈哈哈……丰收的时候终于到了,我们可不会让他们跑了,主公您就放心吧。”张昭眼睛都绿了,他比其他人更着急。

    “大家注意方式方法,而且要采取自愿的原则,可别坏了咱们的名声,以后咱们还得靠这个招揽人才呢。”

    袁术还是做了提醒,可别把名声搞臭了,以后人家不来了。

    “诺!”众人欣然应诺。

    此次袁术并没有对所有人进行大排名,而是做了一个50人的综合榜,一个50人的单项榜。

    榜单是以姓氏比划数量排序,不会让人觉得谁低了谁一头。榜单在万众期待中终于发放,看榜的人那真是人山人海。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上综合榜,那上榜的人真是风光无限,贺喜不断。当时的场面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本就非常激动的士子们,袁术又给他们填了一把火,跨马游街,大宴三天。

    这逼格一下子就上去了,日后人人都以能入综合榜为荣,单项帮次之。

    袁术的手下那真是快,榜单放出之后就开始各自公关。之所以放出之后才公关,也是为了避嫌说暗箱操作。

    学子看到榜单那也是身价倍增,这样双方都是公平的,学子对于这一点也非常满意。

    成果是喜人的,综合榜有35人留在了扬州,单项榜更是有42人留在了扬州。还是有些人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想去的地方的比如洛阳。

    甭管留下的还是离开的,所有的士子都明白了这两份榜单的重要性。上榜被留下不用说扬州这是看上了他们的能力。

    其中一些没有上榜的人也有一些人被邀请。那么就说明只要你参加了这次综合答题,就有机会留在扬州为官。

    官职大小先不说,这就是一下子跃龙门了!从一个普通士子成为了官员,这是大汉朝另一种方式成为官员的途径。

    那些没有上榜没有被邀请的人也明白了扬州广场的态度——实用为先。

    自己回去好好从这方面下手,下次文学盛会那自己不是也有机会。而那些上榜没有留下来的便可以以扬州官场的态度来攻略自己想去的地方。

    只是他们最后能不能成功那就看人了,不是哪里都有扬州官场的态度的。洛阳那边更是看不起扬州的,拿去也没用。

    一个月的文化盛会终究会落下帷幕,最后由服虔做闭幕讲经。那么之前邓超说准备的论道这件事儿怎么没举行呢?这就是邓超所做的另一个安排。

    此次大会虽然结束了,但是很多人既然来了,那么我们在举行一个论道大会。时间不限只要你想讲就可以去讲,并不受时间限制。

    如果你觉得他的观点不对那么你就去辩论好了,真理越辩越明嘛!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主讲之地正是寿春官学的大讲堂。这个建筑可以说是扬州除了城墙最大的建筑群了。

    没错是建筑群,一共四个大讲堂建筑,合称大讲堂,每个讲堂可以坐下1000人。这个论道大会效果很明显。

    本来很多人都想启程回去了,没想到还有这种事儿,那不得看看。很多人也想上去比量比量,让大家看看自己所学。

    所以邓超通过这个方式让很多人继续留在扬州再待些日子,甚至有人干脆就留在了扬州。

    他们直接写信给家里让他们到扬州来。这里的文化氛围实在是太浓了,有利于家族子弟的成长。

    孟母三迁的道理大家都懂,洛阳不是谁都能去的,但扬州还是很开放的。

    这次盛会大量的文学士子来到扬州,他们来可不是一个人来的。有的那是拖家带口来旅游,少的也是会带几个仆人和护卫毕竟路上不安全。

    老哥儿一个来的也不少。甭管自己来的,还是带了人来的。大量的人口来到寿春,虽然给治安问题带来了一定影响。

    但是人流带动的经济确是非常大的,这么多人来到扬州,得住,得吃,得游玩吧,给寿春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这还没完,袁术还让人专门说了下常州有大市场可以去看看,没准有自己心仪的东西可以买回去或者进货。

    那边还有各种大帆船可以看,甚至可以乘坐游玩上海里看看。

    那里还有各种海鲜可以品尝,扬州周边州郡各种的美食那里也是应有尽有,不去那边看看着实可惜了。

    这些士子那都是有钱又有闲的,好多人真被说动了,袁术还给他们提供了免费马车可以乘坐。有没有一种坐免费车到大超市,农家乐的感觉。

    寿春的经济在这一个月有了质的提高,而且还在延续,常州那边也将大量的提升。特别是常州,那边大部分的生意可都是袁术的。

    所以袁术根本就不需要玩什么这个商贾,那个世家的那个赞助。光是这两项那就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利益。

    寿春城很多产业也都是他开的,特别是高档场所。而这段时间的博彩收入更是非常的可观,好多好赌的人都留了下来。

    这次来扬州的都是有钱人,所谓的寒门只是相对来说,人家能叫做门,那就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

    所以三国甭管是世家还是寒门,归根结底都是大小世家在下一盘棋。普通老百姓根本参与不进去,偶尔一些普通人的崛起那只能是个例。

    当他们投效一方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也是进入了这个阶层的。一切的政治根本就不是什么百姓能够引领的,完完全全还是这些世家掌控之中。

    扬州的文化盛会举办的很好,但是袁术的一时装叉一时爽。却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甚至差点毁了他多年的布局。

    他的那首《阿房宫赋》被有心之人特意传给了灵帝,那么这些有心之人肯定不会说好话。这文章明摆着就是借古讽今嘛!可见袁术对陛下心中已经有了不满。

    虽然他在扬州只是刺史,也就六百旦的俸禄,可是他手握大军那就完全不同了,现在扬州基本都是他一言而决了。

    虽然远在扬州但也不得不防啊。这种言论不是一个人在刘宏面前说了,看不得他人好的人多了去了。

    刘宏本来就是个心眼小的人,猜疑是每一个皇帝的本能。这不会因为他是昏庸还是明君而受影响,他们是最不容易相信人的一个群体。

    所以刘宏这边就有所行动了。中平三年七月交趾占族叛乱刺史被杀。(交州包括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北部。)

    八月荀棐调任交州刺史,带一万南阳兵马到交州平乱。

    从这一项调动袁术看出汉灵帝对袁术有所防范了。荀棐能够成为交州刺史是袁术暗中运作的。

    荀棐认袁术为主汉灵帝是不知道的,所以刘宏才会让荀棐去平乱。此次调动的重点是袁术留在南阳一共两万士兵。

    其中一万打散了在各个城池防守,对外看起来没有什么战斗力。

    唯一有战斗力的一万人此时被荀棐带到了交州,那么袁术对于南阳的影响就大大削弱了。这样离洛阳最近的南阳就不会影响到洛阳安全了。

    新任南阳太守张咨到任就立刻整顿兵马,各守城的军官不是被调动就是被换掉了。

    灵帝和张咨的用意太明显了,最后掌握这一万人的军权也被夺走了,基本换上了当地世族子弟和朝廷派来的校尉。

    现在袁术能够影响南阳最后的底也被他们给抽了。袁术和当地剩下的只是和世家的商业利益,还有之前两年的民望。

    可是人都是健忘的,再过几年谁还记得袁术啊!除非张咨盘剥百姓,否则百姓很可能就忘记袁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