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风云录
繁体版

第四十三章 获白鹿

    僵持了大半年的岑港之战终于就此拉下帷幕,总算是给朝廷有了交代。沈家门一战又有所斩获,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在善后工作开展之余,也难免宴饮交游起来,乘着这个机会,何心隐把戚继光介绍给了唐顺之。

    虽然这次在岑港戚继光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但春季独立领军在温州的剿倭作战倒是可圈可点。唐顺之也一贯喜欢奖掖后进,戚继光则更是谦虚好学的上进后生。两人自然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共同探讨起兵法武术乃至儒学义理来。

    戚继光有时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见解,往往让听者耳目一新。他将兵家与儒家的融会贯通,相互补正的阐发,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令何心隐印象很深刻的是,戚继光与唐顺之讲述了自己对于兵将关系以及练兵根本的体悟心得。

    当时只听他慨然说道:“很多人都以为,给足了饷银和赏赐,士卒就能善战,其实不然。基本的保障必须得有,不然士卒无法安心听令受训。但除此以外,物质的待遇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太祖龙兴时给军卒的赏赐,难道就高过时下?宋朝比起唐朝薪饷大幅上涨,但为何战力却明显下降?在我看来,一切还是心志在做主。诚然薪饷可安心,但却不能壮志?军队若是没有志气,自然就没有胆魄,没有胆魄那么就成了一群蝇营狗苟之辈了。”

    “故而军队在小可看来,也有君子之军和小人之军的区别。先圣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军队若是完全为利益赏赐所驱动,那么注定会是一支欺软怕硬贪生怕死的小人之旅。无论装备再精良,饷银再优厚,也不能担当大任。但若是有了志气胆魄,更有着保家卫国亦或是精忠报国的大义感召。那么就能悍不畏死百战不殆,此乃君子之旅也。”

    “当然,军卒多是目不识丁茫然无知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将校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来感召军卒效仿。嘴上申明军纪,远不如立身垂范来的有效。所以若想练兵,则先需选将。选将在于选德,有德者方能带动风气。将德兹三言以蔽之,在勤,在廉,在敬。但欲正其德,必先正其心。先教其心,次之教以理法艺术。正心则需以立志练心为路径。所以还是心外无物的道理,练兵到最终还是练心。鼓励将校立下志向,再以志向引导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心方能制服欲望,窒欲才能诚其心而慎其独。只有诚心正意了,才能由内而外散发出感召他人的浩然之气。明白了这些,就是身体力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了。先道德,后游艺。将德立住了,再谈武艺兵法,才有根底和凭依可言。”

    “综上所述,练兵练胆,选将选德,立德先坚心窒欲,立军则义感勤勇。士卒需有勇,校尉需有智勇,将帅则需智仁勇三达德兼备。如此就是全军贯通天地人,三才荟萃于一身,自然所向披靡无往不利了。”

    唐顺之与何心隐听到这番见解,不由大为激赏。王门之中虽然不乏武将,比如前浙直总兵万表就算是其中典型。但将心学与兵法如此成体系完美结合的,也只有戚继光做到了。

    其用心之深,用功之勤,当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唐顺之赞叹之余,进而起身拜道:“蒙戚君赐教,令唐某茅塞顿开。大学之道,讲的就是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君以窒欲为知止,坚心为定静。如此用兵,可近道矣。我等虽忝为心学门人,但论起知行合一来,却远远不如戚君你啊!”

    唐顺之如此礼遇,这下子又把私底下容易腼腆的戚继光给搞得羞涩起来。受宠若惊之余,也难免觉得唐大人是自己的伯乐。在向其讨教学习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对于王阳明心学的理解。不仅如此,更是习得了唐顺之多年总结出的兵法理论和杂学技艺。尤其是枪法,唐顺之在继承杨松杨家枪的基础之上,更是结合自己的独到体悟开创出了唐家枪法。如今戚继光尽得其真传,又结合了俞大猷的棍法精髓。在几方的共同栽培之下,戚继光的武术境界一日千里。从以前的精湛水准,一下子蹿升到了近乎宗师的境界。

    武艺突飞猛进的同时,戚继光在兵法上的造诣也是得到了本质上的突破。唐顺之在军事上的理论见解,俞大猷在战阵上的实践经验,本就是大明当代的翘楚。戚继光得二者之所长,互相应证,自然是青出于蓝,独步天下了。

    自此以后,戚继光更是私淑为王学门人。后来他的儿子们称他“私淑阳明,大阐良知。胸中澄澈如冰壶秋月,坐镇雅俗有儒者气象。”

    而他后来更是对周边人这样讲道:“予本无良,然中年以后,颇知于切实处用力。近世人轻易看书,辞日繁,道益晦,只是欠身体力行四字耳。但将数圣贤、真儒说过的话头,字字认真体贴,来我身上行之,只一“良知”便可径到圣贤地位,便可日日见尧舜。若不实行,总读尽、讲尽圣人之书,毕竟是水面看月而已!”

    这就是他对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切身体悟,而他“为将之要,治心第一,治气、治力次之。”的理论,更是深深影响到了后世的曾国藩。湘军可以说是戚继光兵儒合一理论的继承者,更将其军事思想发扬光大,成就了另一番天地。

    不过总归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的戚继光成天跟徐渭、唐顺之、何心隐这些王学门人泡在一起,日积月累之下不被同化了才怪。

    大家谈天说地之余,更是有了意外的收获。清理战场的时候,兵丁们不经意间捕获到了活蹦乱跳的白鹿。这对喜好祥瑞的嘉靖皇帝而言,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朝贺贡礼。前阵子凤阳巡抚李遂只是献上了一对纯色白兔,就获得了皇帝的嘉奖。如今有了这更加珍贵的白鹿,只需配上一份花团锦簇的表文,就可以哄得龙颜大悦了。

    胡宗宪最近被御史言官弹劾的焦头烂额,自从去年秋天赵文华下台以后他就过起了战战兢兢的日子。年初盟友阮鹗被捕,岑港之战又是进退维谷。这一年多以来他过的就不是人该过的日子,整个人的状态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今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么一个可以直达天听取悦皇帝的救命稻草,自然是激动万分喜形于色。

    有点失态的他,赶忙写了一封奏表,打算赶紧将白鹿送到京师去邀功取宠。不过胡宗宪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写好了以后就即刻叫徐渭过来看了。

    徐渭阅览了一遍以后,直接看呆住了。胡宗宪一脸期盼的看着他,希望这位大才子能提出一点雅正润色的意见。没想到徐渭直接瞪大了眼睛直勾勾盯着他,却不答话,就这么呆杵了好一阵。胡宗宪就知道自己写的肯定有问题,不免有些羞恼。只得闷声说道:“若是觉得拙作有不足之处,那就请文长你试着代为修改吧。”徐渭听到这话也不客气,直接拿起胡宗宪写好的草稿就退下去了。

    徐渭真的是感到分外无语,这难道就是三甲同进士应有的文采吗?简直是狗屁不通,驴唇不对马嘴。这个表文根本就改不了,必须得另起炉灶重新撰写了,因为文章的核心立意就是错的。这就好比写八股文一开头的破题承题就烂掉的一样,之后在起讲入题上再怎么修正挽救也是于事无补的。

    他只能通宵加班,字字斟酌,句句打磨。又重新写了一篇《进白鹿表》,然后又拿给唐顺之看了。由这位当代的文章大家审阅批改以后,才最终定稿。之前胡宗宪写的那个他都不忍心拿给唐大才子一读,不然唐顺之肯定要对胡宗宪刮目相看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中的进士,估计是靠捡漏吧。

    然而徐渭拿出了自己另写的表文给胡大官人看了,胡大官人却是很不服气。他不仅写的文章缺乏美感,甚至还不具备鉴别文章优劣的眼力见。于是他让信使把这自己写的和徐渭写的都装上,一并送到京中,让那些与自己有些交情的翰林学士们给评鉴评鉴。看看两份《进白鹿表》究竟孰优孰劣,最终择优呈上御览就是了。

    徐渭都不屑于跟胡宗宪搞这种毫无乐趣的比赛,这种事情上他就算用脚写也能让胡宗宪望尘莫及。只要翰林们眼睛不瞎,自然都能看出门道来。

    果然最终送到了京师以后,先是给严世蕃看了。文采飞扬的严衙内大摇其头,说不知道胡宗宪为何要鱼龙并进,送上两份水准天差地别的表文过来。又拿给翰林学士董份审阅,董翰林虽然话说的委婉,但也明确表态更为赏识徐渭的大作。

    最终还是将徐渭的表文送进了宫中,嘉靖皇帝看过以后,大为嘉悦这篇贺表的辞藻行文,将其中俪语绮丽之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

    这篇由徐渭代笔操刀的阿谀辞章,得到了皇帝和一众翰林词臣的一致好评。消息传来以后,胡宗宪在高兴之余,也难免有些失落。没想到自己的得意之作,竟然不能被满朝朱紫所欣赏,真真是明珠暗投怀才不遇啊……

    听着胡宗宪不知好歹的自怨自艾,何心隐嘴角直抽抽。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自我感觉这么良好的人,感情殿试上没给你老人家安排个头甲名次,就是皇帝和读卷官有眼无珠不识货呗。

    那徐渭的文章好在哪里呢?

    臣谨按图牒,再纪道诠,乃知麋鹿之群,别有神仙之品,历一千岁始化而苍,又五百年乃更为白,自兹以往,其寿无疆。至于链神伏气之征,应德协期之兆,莫能罄述,诚亦希逢。必有明圣之君,躬修玄默之道,保和性命,契合始初,然后斯祥可得而致。恭惟皇上,凝神沕穆,抱性清真,不言而时以行,无为而民自化,德迈羲皇之上,龄齐天地之长。乃致仙麋,遥呈海峤,奇毛洒雪,岛中银浪增辉,妙体搏冰,天上瑶星应瑞,是盖神灵之所召,夫岂虞罗之可羁。且地当宁波定海之间,况时值阳长阴消之候,允著晏清之效,兼昭晋盛之占。顾臣叨握兵符,式遵成筭,蠢兹夷狄,尚尔跳梁,日与褊裨,相为犄角。偶幸捷音之会,嗣登和气之祥。为宜付之史官,以光简册,内诸文囿,俾乐沼台。觅草通灵,益感百神之集,衔芝候辇,长迎万岁之游。

    作为嘉靖朝最为知名的逢迎文章,它不仅好在了文采绮丽上,更是好在了贴合上意方面。

    这份表里面开宗明义,说胡宗宪查阅了各种资料,翻阅了各种图谱,才知道鹿群里有一种白鹿,这种白鹿一千五百年才会转白,也就是说这头白鹿至少活了一千五百年,它代表着万寿无疆。吹捧了白鹿也就是吹捧了嘉靖皇帝,因为嘉靖皇帝最是热衷求长生之术,因此也最喜欢别人称颂他长生得道万寿无疆。

    吹捧完了白鹿,这份贺表里又继续吹捧嘉靖皇帝本人,把言官御史诟病皇帝的那些缺点都说成是优点,把皇帝怠政说成是躬修玄默之道的高深莫测。皇帝不用开口,时代就前进,皇帝不用做什么,天下的百姓就按他的意愿遵纪守法,皇帝的伟大是超过三皇五帝的,必定寿与天齐。

    后面还有很多吹捧皇帝的话,说了很多白鹿象征的吉祥寓意和政通人和的征兆。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吹捧得太过火了,但是嘉靖皇帝就好这一口,丝毫不觉得尴尬。对他而言越是肉麻则越是赏心悦目,所以看了这份表文后龙颜大悦。

    他自壬寅宫变以来搬到西苑多年,经年累月不上朝,被群臣指指点点,心里多少也有点不自在。骤然被这么一顿猛吹,再加上实打实的祥瑞白鹿,心情自然大好,因此认定胡宗宪才是个体己的忠臣啊。

    不过他心中的大忠臣胡宗宪,此时却非常的腻味。他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是这么一个趣味低俗的存在。如此谄媚的文章,若是写给他胡宗宪的,必然会让他浑身不适如坐针毡,甚至呕出隔夜饭来。这也是他为什么不相信徐渭的原因,因为他将心比心,觉得自己欣赏不了如此肉麻的措辞,那么皇帝想必也很难接受。事实证明,他胡宗宪自以为是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皇帝只是觉得谀词谄言令他浑身舒爽,遍体通透。只有如严世蕃和董份这样的青词近臣,才知晓今上的重口味已经到了何种地步。别说批评诤谏了,如不把他夸的天花乱坠,九五至尊可是要不开心的。

    嘉靖皇帝的心眼比常人想象的要小很多,同样他也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好哄不少。

    只要你词藻瑰丽文采斐然一点,内容谄媚阿谀一点,对他的荒唐行径完全肯定的同时再反过来大加歌颂。但凡具备了这三点要素,你就很容易把他哄开心,进而得到一般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偏爱和宠信。

    在这个基础上谁要是还能做到为君父分忧解难,为朝廷解决处理一些实际的麻烦,那简直就是臣子的楷模,官员的典范。显然,这些胡宗宪都算做到了,自会有大好前程等着他。而那些无关痛痒的弹劾,也会在皇帝的袒护之下大事化小继而安全过关。

    尝到甜头的胡宗宪再接再厉,于初次献上白鹿之后的五个月,再次献上了另一只白鹿,不久后穷搜东南又献上了两只白龟和五只五色灵芝。此外,胡宗宪还献上了《再进白鹿表》、《代进白龟灵芝表》。这次他就学乖了,不再亲力亲为,而是由徐渭操刀主笔,撰写这些肉麻至极的谄谀媚词。

    一时之间整个江南就如宣德朝一般,升斗小民都陷入到了寻找白鹿白龟的狂热当中。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永州毒蛇都会令旦旦有是的贫民趋之若鹜,何况是鹿龟之流呢。想当年宣宗皇帝喜欢促织,也就是蟋蟀。当时只要能够捕获献上极品蟋蟀,就可以蠲免赋税钱粮。当时就有讽刺的童谣说,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如今就变成了”白鹿呦呦鸣,嘉靖皇帝好”了。

    不过皇帝睚眦必报的同时,也是会投桃报李的。胡宗宪辛勤的恭维最终不仅换来了皇帝的支持回护,更是被破格加了一品俸禄。虽然没有升职,但却加了薪俸。一品俸禄都有了,那么距离一品官衔还会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