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繁体版

番外4 红楼梦的史家

    一、红楼梦史家人物都有谁?

    《红楼梦》史家人物有史湘云、史太君、史鼐。

    以下是这三个人物的详细介绍。

    1、史湘云

    史湘云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史家的千金,父母在她还是襁褓中婴儿的时候就已经亡故,由叔叔婶婶养育。她是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史湘云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豪爽女性。

    2、史太君

    贾母,又称史太君,也被人们称为“老祖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她是贾赦和贾政的母亲,贾宝玉的祖母,史湘云是其娘家兄弟的孙女。她的一生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3、史鼐

    史鼐是《红楼梦》中的男性人物,世袭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次孙,忠靖侯史鼎之兄,史湘云之叔,贾母之侄。首见于第25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二、红楼梦史家代表人物?

    史家主要人物之一——史太君(贾母),其性格明快、豪爽,但又偏心,特别宠爱贾宝玉,也偏爱凤姐;又很懂得享受生活,喜爱热爱,喜欢儿孙们成群的陪伴。

    主要人物之二——史湘云,其性格豪爽有如男子,大声说笑,大口吃肉,喜欢跟林黛玉斗嘴,心里头佩服薛宝钗的为人。

    三、红楼梦史家三兄弟叫什么?

    答案:史鼎、史鼐及其各自的夫人,均出场不多,一笔带过;史湘云列《金陵十二钗·正册》,

    史家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共十八房,都中现住十房,现居原籍八房”,号称“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三家之中,史家是老亲戚。

    史侯家与贾母史太君同辈份的老人,是否有存世,书中未明确给出。

    比贾母小一辈、与贾敕贾政兄弟同辈的,是贾母的侄子史湘云之父、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与宝玉等同辈的,书中提到的只有史湘云。

    红楼梦中“史家”的历史原型——康熙时期担任苏州织造的李煦家族。

    一、康熙皇帝的心腹

    说起李煦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其实,他的身份很特殊。李煦的妹妹嫁给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妻,按照辈分,曹雪芹应该喊李煦一声舅爷爷。

    李煦和曹寅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的祖先都生活在东北,都是满洲人的包衣。所谓包衣,就是世世代代服侍满洲贵族的汉人家奴,由于和主人世代居住在一起,感情深厚,所以有的也被编入了八旗,并且也成了贵族。李煦和曹寅的祖先都属于正白旗的包衣。

    由于拥有包衣的身份,李煦的母亲和曹寅的母亲一起,都被选为了康熙皇帝的乳母。

    我们知道,清朝的阿哥小时候是不能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起生活的,所以都和乳母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康熙长大后,对他的两位乳母非常的怀念,为了报答乳母的恩情,所以一直对李煦和曹寅照顾有加。

    在康熙的恩宠下,李煦在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24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广州韶州的知府。后来,康熙干脆为他和曹寅安排了两个肥差,让他们两个分别担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

    他们不仅要替皇宫采购丝绸,而且还暗中替康熙监督江南地区的官员,如果发现情报,甚至可以直接书写密折呈送给康熙。

    可见,李煦和曹寅一直和康熙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简直是康熙安插在江南地区的两个眼线和心腹。也正因如此,李、曹两家在康熙朝受尽了荣宠和优待,他们互相通婚,互相帮持,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成为了盛极一时的簪缨世族。

    然而,李曹两家后来却卷入了皇家的政治斗争中。由于和废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祀走的太近,他们得罪了后来的雍正皇帝,最终以财务亏空为由,全部被抄家流放。

    两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一下子人去楼空,上演了一段树倒猢狲散的悲剧。正因如此,曹雪芹才把曹家和李家的这段惨痛而悲伤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进了红楼梦中,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中“贾家”和“史家”。

    所以说,红楼梦中的“史家”其实就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家族。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嫁给了曹寅为妻,也就是曹雪芹的祖母。我们称呼他为史太君,其实应该是“李太君”。而史湘云其实也应该姓李,她的角色原型应该是李煦的孙女,“史大姑娘”其实应该是“李大姑娘”。

    二、证据何在?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了,你凭什么说李煦的李家就是红楼梦中“史家”的原型呢?有什么证据吗?

    证据当然有,而且还有三条:

    1.一座亭子

    第一个证据是一个小亭子。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有一个建筑,名叫藕香榭。它建在水池之上,用竹子搭建而成,里面有竹案、竹椅、竹窗,又通过一道竹桥和陆地相连。贾母看到这座藕香榭时,曾回忆说:

    “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

    贾母这段话说明,在史家的园子里,也有一座和藕香榭非常像的水上阁楼,名叫“枕霞阁”。而经过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考证,李煦的苏州家中也有个园子,当中就有一座水上的竹阁,也配有竹桥,和藕香榭的造型非常相像。

    藕香榭

    而且,曹雪芹在描绘藕香榭时,专门提到了其中的竹窗、竹案、竹桥等“竹子”元素,藕香榭旁题写的对联也写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实际上,李煦这个人一生最爱竹子,他给自己起的别号就是“竹村”。因此,转化到小说里,贾母来到了以竹为材的藕香榭,过了竹桥,就回忆起了自己的哥哥李煦,也想起了自己家中的那个竹阁,所以才会说出那段话来。

    2.一道护官符

    在红楼梦的第四回中,提到了一个著名的护官符。其中关于“史家”的一段是: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我们知道,曹雪芹惯用谐音法来隐喻一些重要的事情。在这段护官符中,其中的“三百里”的这个“里”字,其实就是谐音的“李”,告诉大家“史家”即是“李家”。

    另外,这段护官符后面备注为“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

    “尚书令”在秦汉时期是一种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的官员,官职比较低但负责很重要的职责。

    而李煦最初的官职是“内阁中书”,也就是中书令,同样是负责清朝文书编写和撰写的一个官职。一个尚书令,一个中书令,再加上“里”字的谐音,曹雪芹的暗示不言而喻。

    3.两个人名

    除了前面两个证据外,还有一个铁证,可以证明李煦和“史家”之间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史家设置了两个支脉,分别为保龄侯史鼐和忠靖侯史鼎。而事实上,李煦也有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

    可以看出,曹雪芹在设定史家人物的角色时,连谐音的人名都不想另外再起了,直接援引了李家真实的两个人物的名字。史鼐和史鼎,李鼐和李鼎,很明显,史家就是李家,铁证如山,不需再过多论。

    但史家可能的结局没有落到白茫茫一片。

    《红楼梦》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可谓同气连枝,百年来一直是抱团取暖的态势出现。但即使如此,它们的荣光或许能齐头并进,但衰败的时候,必然是有先有后的。而史家,则是四大家族里最先衰败的那个。

    到了《红楼梦》年代,史家的荣光已经是昨日黄花。尽管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比的,但和贾府王家比起来,这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史家的衰败,原因不得而知,甚至连其衰败的境况,也是用一种旁白的形式出现的: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

    很多人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都是一眼就看到史湘云要做针线活到半夜的事实,认为这是史家当家人对史湘云的刻薄。

    殊不知,里面的文字有“娘俩”二字,史湘云父母早亡,这里的娘俩当然就是指她和婶娘了。

    既然作为当家太太都要做针线活,也就不存在什么虐待史湘云了。但一个可以肯定的就是,史家的衰败是必然的。若不然,当家太太还需要自己动手做针线?如果换做王夫人做针线活,意味着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要知道,史家曾经的风光甚至还超过贾府,贾母的老爷子还曾单过中书令,那可是宰相一类的人物了。到如今不过三两代传承,就已经落得过这般田地,难道还算不上是衰败吗?

    相比之下,即使一贯最为弱势的薛家,虽然紫薇舍人薛公已经过世,但薛姨妈还是勉强撑起了薛家这一片天。即使在政治资本上没有底蕴,但家族的经济基础还是相当稳固的。

    一个家族走上衰败,所谓墙倒众人推,按常理应该是不太被朋友重视的,更勿论得到领导的重用。

    而史家的领导就是皇帝,却又而外恩赐了史家一个侯爵。也就是说,史湘云的两个叔叔都有侯爵在身。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即使史老令公在世的时候,史家也只有一个保龄候。到史家日薄西山之时,竟然一家双侯爵,这到底是算衰败还是算中兴了?

    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史家最早“衰败”之后,一切的所作所为都被人看在眼里,尤其是皇帝,对于自己的臣子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看法。

    我国古代历来最推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按照贾母的排场来看,史家风光之时的奢华未必就输于贾府。但史家衰败之时,却有一种“毒蛇噬臂、壮士断腕”的决心。

    敢于从自己人身上开刀,割绝往日的浮华奢侈,这是一种何等的气概?又需要多大的智慧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任何家族、任何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决心,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吗?

    史家和贾府、王家截然相反的举动,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于是便额外恩赐一个侯爵。别小看这个侯爵,可以说是史家东山再起的迹象。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到了《红楼梦》后期,贾府因为种种原因而彻底颠覆,王家因为和贾府纠集过深理所当然遭受到牵连,薛家也难逃厄运。

    唯有最早衰败的史家,因为发现到了自家的短板,并能及时作出合理的纠正措施,反倒应该成为一个逃出生天的家族。

    有人可能会杠,那史湘云的结局?

    关于湘云最终的结局,有人说是守寡,有人说是被卖为船妓,争议很大。

    我个人以为,不管怎么说,史湘云都是公侯家的千金,她不太可能被卖为船妓后,还能苟活人世,也许是不堪侮辱,遂投江自尽,应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的命运判词。

    但从其红楼梦曲来看,应该是丈夫死后,守了寡,所以有“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说的是湘云在守寡后的生活现状。

    不管史湘云是何种结局,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最后没有跟卫若兰白头到老,也没有跟宝玉结为夫妻,而是投江自尽或年轻守寡,只有这样,才符合十二钗薄命的结局。

    怎么说,史湘云是大房的女儿,两个叔叔帮她找了个王孙公子当丈夫已经够好了。那接下来的事,跟叔叔就没关系了。

    其他叔叔过的好,最后和贾兰一样重整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