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孙策,开局遭遇刺杀!
繁体版

第96章 改名建业

    经过了九江之战的大胜后,孙策治下如今已经有了扬州的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丹阳郡,庐江郡,吴郡,九江郡,徐州的广陵郡,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以及桂阳郡,共计十三个郡,共一百六十六个县的地盘,俨然一副蒸蒸日上的样子。

    “主公,长水县长兼司渔长史陆伯言让人来报,言其在外出视察时发现了一处可疑之地,其中的人还不少,他便向周靖海请求支援,经过一番斗争后,他们当场得到了七千四百三十二名俘虏,其中有山越五千七百一十二人,宗族兵一千七百二十人,除了这些俘虏外,竟然还发现了大量的百姓,经过统计后,共有民九万四千余人,其中壮丁足足有约三万两千人。”陈端缓缓说着。

    听到法正所言,孙策有些大吃一惊,说道:“什么,那陆伯言随便发现一个可疑之地,竟然就有壮丁三万多人?”

    法正点了点头道:“正是,那边的意思是毕竟涉及到了这么多的人口,所以想要请示一下您的意见。”

    孙策摸了摸下巴,说道:“这些人加起来已经超过十万人了,如此恐怕如何安置也是个难题啊!”

    法正颔首,说道:“主公倒是不必为此担忧,如今乱世百姓自然是越多越好,庐江,丹阳,吴郡和会稽四郡算是江东人口最盛之地了,但与中原相比却仍旧大有不如,这点主公应该很清楚,毕竟您先前不是一直支持迁徙人口吗?

    现今江东任何一郡的土地都顶得上中原数郡,人口却多有不如,十万百姓对于江东广袤的土地来说算不得什么,仅丹阳一郡便能安置得下这十万百姓,甚至这十万人分散到郡中各县后也没有多少,而且此事都不用主公操心,让吴太守和步县令负责此事便可。”

    孙策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在乱世之中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迁山越以实丹阳对丹阳有颇多利处,他先前也是这样做的,但问题是此前江东军刚刚打了荆南,九江和广陵三场大仗,粮食损耗了不少,而迁徙人口可是耗费极大的。

    见孙策沉默,法正思绪飞转,也是猜到了其心中所想,随即他说道:“以主公今日的辖地,再将府邸安置在会稽已经有些不合适了,我观主公命步子山建设秣陵,想必也是早有了搬移治所的打算,可如今的秣陵城就算建好了,也终归差些人口底蕴,这十万余人迁徙过来正好合适。

    况且,咱们也不一定非得让他们顿顿吃饱啊,只要关照那些负责迁徙的人一声,不要有人饿死就行,主公觉得呢?”

    听完法正的一番话,孙策当即下定了注意,写了一道迁徙人口的命令,派人送去了陆逊那里。

    ......

    时间过得飞快,迁徙山越人到秣陵城的事情可以说是十分顺利,虽然期间偶有波折,不过吴景和步骘都是颇有治理地方经验的老练官员,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在安置山越人的同时,孙策这边整编降兵的行动也在继续,就算他手下的江东军士卒都算是精锐,可几场大战下来,总归是有不少人战死的,而这批人里有俘虏七千四百三十二名人,孙策打算从中整编三千人,再从那些迁徙过来的三万余壮丁中征召五千人,补充到麾下的军队中。

    由于新增了九千士卒,孙策打算趁此机会调整麾下军队的结构,除孙瑜和朱桓统领的五百亲卫补满,其余编制不变外,以十八到三十六的壮年男子为标准,对其麾下直属部队进行精减,被筛选的士卒听从调派,前往各地屯田。

    又命周瑜,太史慈以同样的标准精选麾下士卒,被筛选下来的士卒全部前来丹阳,同样听从调派,前往各地屯田。

    至于武陵程普以及濡须口黄盖那里,孙策暂时没有插手,毕竟程普的人马本来就是出自孙策直属部队的江东军精锐,而黄盖手下的兵马更是才刚刚成型没多久,还用不着大变更。

    如此一番动作下来,孙策直属亲军最终一共剩下了两万八千余士卒,江北的周瑜手下剩下了两万六千余士卒,驻守九江与汝南边界的太史慈手下剩下了两万四千余士卒,再加上程普手下的近一万五千士卒,黄盖手下的近万士卒,以及江东境内各部人马,如今的孙策手下已然有了超过十二万的大军,还好孙策麾下有不少将才,而且都算是良将,才能很好地掌控这些军队。

    之后,在孙策的整训下,吸纳了大量降兵重新调整后的直属亲军总算是有了一些成为精锐大军的趋势,当然,如果单纯从战斗力上来讲,或许还不如来他刚过来被刺杀时手下的一万精锐,若要让其战斗力重新恢复到那时候的水平,估计起码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迁人口以实丹阳,整编降兵,调整军队,等到孙策准备率军返回会稽时,已经是建安六年三月末了,留在丹阳忙于各项军中事务的孙策连年底都没抽出返回会稽。

    而在建安五年年底,步骘将秣陵城建设完成之后,孙策便将秣陵改名为了建业,并正式将扬州治所迁到了建业。

    ......

    三月,正值一年春色大好之时,阳光和煦,微风轻拂,孙策治下平静了许久,不少百姓也有了心情欣赏这靓丽的春色。

    如今的建业,作为孙策的统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地位极其重要,百姓超过了十万户,人口足足达到六十余万。

    建业紧挨着长江,与会稽起伏的山地地形不同,建业这边属于平原地形,不但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而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终于得空的孙策率领一众人马到达了马鞍,寒暄了几句后,孙策便去了马鞍铁官进行视察。

    马鞍作为孙策治下如今最大的钢铁冶炼基地,包括了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等兵器制造的整个流程,可以说,江东一多半的钢铁生产都要依靠马鞍铁官。

    为了方便运输,孙策还下令在马鞍建设了一个港口,码头边上就是兵器制造场,整个制造场戒备森严,贺齐的兵马都驻守在此处,日夜警戒。

    兵器制造场主要生产环首刀、枪头、和铁甲,每个月都有大量生产好的兵器,通过水路运往建业的府库之中。

    兵器制造场之所以要紧紧挨着长江建,其一是靠着长江码头,交通便利,兵器生产好之后,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运往建业的府库;其二,则是在孙策的建议下,兵器制造场已经开始使用水力锤锻技术,具体的技术还是蒲成来搞定的。

    随着水力锤锻技术的应用,铁场里钢铁冶炼和兵器制造场里打造兵器的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月产环首刀能达到七八百把,这样的生产水平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至于铁甲,制造场生产的还大多是明光铠和两裆铠这类的铠甲,费时费力,生产时间较长,毕竟虽然甲片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可是将铁片绣缀起来的速度还是很慢,匠人们要一枚一枚的甲片开孔,然后用皮线串缀,极为麻烦。

    因而,孙策已经命令铁监石头开始探索生产板甲的技术,他相信,有了水力锤锻技术,板甲的生产应该不会太远了。

    孙策视察完兵器制造场后,总体来说还是很满意的,至于生产数量上的问题,主要还是工人不足的缘故,大量的冶炼好的铁锭存放在库房中等待被打造成兵器。

    不过在离开前,孙策自然还是要勉励铁官胡仲胡老爷子和铁监石头几句,随后他便匆匆离开,带人往会稽赶去。

    一路之上,孙策草草视察了一下路边的田地,据步骘汇报,这些田地周围的水利设施运行还算可以,不似中原黄河那般受灾严重。

    ......

    孙策一行,没有在路上做过多停留,直接往征南将军府而去,之所以他会如此匆忙,自然是因为家里的女人要生了。

    大乔作为孙策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女人,虽然早就成了他的女人,没有举行过婚礼,不过因为那不争不抢的恬淡性子,倒也颇得孙策的宠爱,而且她和孙策的另外两个女人,顾曼和步练师的关系虽然谈不上融洽,但也能算得上友好。

    如此情况之下,受过孙策最多宠幸的她当然是最早怀上了孙策的孩子,此后没过多久,顾曼也幸运地怀上了,当然孙府上下除了孙权之外,可都是高兴到张灯结彩。

    而据华佗推算,这两日就是大乔生产的日子,因此孙策才会这么急切。

    孙策一身戎装,身后披着的红色大氅,被胯下骏马的奔驰的疾风吹得飘扬了起来,铁盔上的红缨同样在风中起舞,孙瑜和朱桓也领着众亲卫在后面纵马疾驰,紧跟在孙策身后。

    通往会稽治所山阴的大路上,烟尘弥漫得很厉害,在孙策一行急急赶回之时,征南将军府内也是一片慌乱。

    好在一向做事有条不紊的孙策母亲,吴夫人出来主持大局了,在她的种种安排下,府里的仆妇侍女们也是做好了准备。

    顾曼面色淡然地站在吴夫人身后,步练师也是如此,几个产婆在大乔的房中忙碌着,房中的大乔不时传出凄厉的喊声,声音断断续续,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其实顾曼对于大乔生子倒是无所谓,反正她出生吴郡顾氏,有着强力家族作为支撑,丝毫不用担心背后没有势力的大乔对她造成威胁,现在她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腹中的孩子也能安然诞生。

    声音传到步练师的耳中,令其不由在心中暗道:不就生孩子,至于吗?她的心情当然好不了,要知道大乔是可能会生出个儿子的,再加上也快生产的顾曼,还没怀上的她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

    虽然史书中对于步练师的记载是“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进,故久见爱待”,可问题是历史上,步练师一生只育有二女,无子,可没有人能确定,步练师若是有儿子,还能否如记载上那般性不妒忌。

    更重要的是,步练师生下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和孙鲁育,那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能作,能培养出这么两个女儿,步练师恐怕也单纯不到哪里去。

    步练师心中当然有些不舒服,既已嫁做人妇,肯定想要有自己的孩子,况且,步练师生性聪慧,对于一些事情也看得分明,总归还是有些奢望。

    华佗可以说是最近出入孙策将军府最多的人了,对于后院三个女人的那点心思,已经一把年纪的他自是能看得明明白白,不过,他向来信奉明哲保身,所以此时也只是低头站在那里,他本就是生性随意之人,不喜为官,若不是为了将岐黄之术发扬光大,他也不会留在江东,甚至还担任了书院山长。

    院中的诸人,心思各不相同,没过多久,大乔的那间产房中终于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那声音极为响亮,不久后,一名稳婆满头大汗地走了出来,笑着对吴夫人说道:“恭喜夫人,贺喜夫人,是个女孩,母女平安!”

    吴夫人一听,并没有对大乔生了一个女孩而赶到失望,反而一脸喜悦,笑着说道:“赏,每位稳婆十金。”

    顾曼和步练师,听到稳婆的话却是一同松了口气,好啊,生了个女儿,这下她们的儿子就还有机会,没错,虽然她们的表现不同,但想让自己孩子继承孙策基业的心却是相同的。

    当然她们对于孙策的脾气,还是很了解的,所以她们可不敢使一些小手段对付竞争对手,否则若是因此惹怒了孙策,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当孙策赶回会稽,回到征南将军府的时候,大乔已经沉沉睡去,尚未换下戎装的孙策,看着那个胖嘟嘟的婴儿,不由咧嘴轻笑了起来。

    孙策摸了摸下巴,仿佛在思考什么,缓缓睁开眼睛的大乔,看着他这副模样,不禁轻笑出声来。

    听到动静的孙策扭过头,看着大乔的俏脸,郑重地说道:“阿乔,辛苦你了!”

    大乔闻言,笑着拉住孙策的手,问道:“夫君方才在想什么呢?”

    孙策笑了笑,反手将大乔的小手握住,说道:“自然是在给孩子起名。”

    他轻轻抚了抚大乔额际的秀发,缓缓说道:“咱们的女儿就叫孙瑾!”

    大乔听了,眼中透露着笑意,淡然道:“就依将军!”

    两人此时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情话,直到大乔再次累得睡着后,孙策才轻手轻脚地出了屋,随后孙策专门去给母亲吴夫人请安,然后少不得去顾曼和步练师那里开解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