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神朋克
繁体版

第八十六章 礼仪之邦

    噼哩啪啦!……

    随着礼仪结束,周府大门的香案被请进了祠堂,这幅唱颂皇恩的对联也贴在了周府大门之上。鞭炮烟火再次燃起,将这次大婚的场面推向了一个最高潮。

    披着大红盖头,一身朝服的新娘子终于跨进了周府大门,巡府娘家人也是感慨万千。巡府和宁远都是一脸喜庆,夫人则是又喜又悲,差点要掉下眼泪。

    其他的乡邻百姓,那感慨就更多了。毕竟周近和他们是同乡,甚至有的人就是一起长大的,如今的周近却成了皇帝的宠臣,三品大员。

    “唉,这周老爷果然不是一般人啊?”

    “也只有巡府家的小姐,才配得上周老爷这般人品!”

    “是啊,一过门就封诰命夫人!那可是圣旨啊,我家祖祖辈辈都没见过圣旨长什么样儿呢!”

    “还别说!这回我也给圣旨磕了个头,算沾着光了!”

    在众人的议论之中,新郎新娘也在司仪的引领下,进了堂屋。

    巡府夫妇,宾客们也一一进了府门。先和乔老夫人见过了礼,之后两家长辈坐了上位,媒人们坐了客位,其他宾客们都在下首相陪。

    偌大的厅堂,如今当真是彩烛高照,宾客满堂。周近用红绸牵着新娘的一路走到厅正中,大红的喜字之下坐的正是双方的长辈。

    “一拜天地!”

    随着司仪再次高唱,周近和小宁双双拜谢天地。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的伴侣,这是天作之合,值得人珍惜一世。

    “二拜高堂!”

    人生在世,父母的养育不可忘。尤其是周近和小宁,从小都没有父母,周近有了乔氏的养育才有今天,小宁有了宁卫夫妻才能长大。

    “谢媒人!”

    之后二人还谢了媒人。大肃是礼仪之邦,男女结为夫妻乃终身大事,婚书上有三位媒人的签字。婚礼热闹隆重,所有的乡邻都是见证。

    “进洞房!”

    最后一声传唱结束,周近便用红绸牵着小宁去了新房。宾客们也都跟着喝起彩来。

    “开席!”

    新郎新娘的礼仪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要招待客人了。乔氏赶紧叫道:“银儿,帮娘招呼一下客人!”

    “是!”

    乔银这些天早就做足了准备,麻利的指挥小厮丫头们开始摆桌。厨房里也将早就做好的热饭热菜端了上来。

    大厅内,先摆下的是三张长案。

    因为孟老已经过世,乔氏作为诰命没有离席,所以坐了主案。也因为她在,巡府夫人也和巡府一同坐在了主案,男女双方的亲家显得很亲热。

    三位媒人座了左边首案。卢源等亲朋坐了右边陪案,前来捧场的各位士绅宾客们座了对面客案。

    大厅外,院中也摆下的是六张圆桌席位,招待同村的乡邻朋友。院门外的黄土路边,更是高高搭起了凉棚,流水席从庄里到庄外摆了上百桌。

    大肃是礼仪之邦。哪怕周府平素节俭,今时也排下了时兴的好酒好菜。

    时至中秋,是牛轭湖大蟹最肥美的时日。首先上桌的就是一口口热气腾腾的大蒸笼,蒸笼盖子一揭开,里面的螃蟹都蒸得橙红冒油,公的满膘,母的饱籽。

    桌边的酱料,也都由客人的口味自己调配。

    海军提督祁云伟,他喜欢吃蟹腿蘸蒜泥芝麻酱,酒的口味偏好苦荞。乔银自然要满足这位上差的口味。

    而巡府大人喜欢吃香菜黄姜就蟹肉,品葡萄酒。巡府夫人则偏好吃蟹籽蘸白醋,吃温黄酒;白醋里面要放粮,黄酒里面要切姜丝话梅。

    这都是宁远告诉乔银的,乔银自然也不会怠慢。

    一行蒸笼上完,又是几行。

    源州出名的蒸菜除了螃蟹,还有灌汤包,水晶饺,重油烧麦,特别是有家蒸瓦罐汤最有名:这家老板的瓦罐鸽子汤是当地一绝。

    乔银直接花钱把他请家里来了。

    一口口的小瓦罐端上桌,客人们品着加了香鲜枸杞红枣的甜汤,都是赞不绝口。

    忙了一天的宾客们终于吃了两口硬货,打了底子。

    接下来上的就是海滨之城的招牌了,糖醋带鱼便是源州名菜。与之相应的凉菜当属鱼脍,同样由名厨掌刀,三文鱼片削得比纸还薄,蘸上芥末当真是海鲜极品。

    然后上的,就是大肃传统席面。

    和合汤,银丝鲊,葱花羊羔,煨鸽子雏,醋馏菜蔬,柳蒸鲞鱼,馄饨鸡子,糟鹅胗掌,水晶豚蹄,酥油鲍螺,爆炒骨朵,蜜润涤环……

    要是觉得小口菜吃不过瘾,大菜还有粉蒸肉,用的莲藕打底子,肉中飘着荷香,藕内藏着肉味。当真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还有梅菜烧扣肉,用芋头分的隔子,一口下去能从舌头香到胃里。如果客人不好意思抢菜吃,那就吃上两块扣肉,保准回家路上饿不着。

    中秋之节,月饼肯定是少不了的。乔银订购的月饼也能满足诸多客人的口味,白糖和豆沙馅的有,蜜饯和姜片的有,就是火腿馅的,蛋黄馅的也都有。

    除去月饼,乔银上的点心瓜果也是琳琅满目。脆的有酥果,麻花,散子,翻饺,糯的有亰菓,桃酥,芝麻糕,绿豆糕,荤果子还有蒸角。

    蒸角原是宫里的点心,也是太子当初喜欢的一味,就是做起来有点麻烦:得把绿豆磨成粉后,外面用大锅烧水,里面用小锅文煮绿豆粉,隔着水热成糊糊,凉上一个时辰再揭下一层近乎透明的粉皮。最后用这个粉皮包上各种馅料,再隔水蒸熟,自和一般的蒸饺不同。

    如果说包子皮像棉被,饺子皮像毯子,这种蒸角的皮更像烧麦,可以比作绸缎。蒸角吃在口中非常有嚼劲,皮薄而汤汁不洒,又和烧麦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习惯吃胡椒或芥末馅的人,那当真是下酒名菜。

    若是客人中有不会喝酒的人,乔银还有一味菜能够招待,那就是腊糟鱼配荔枝。

    乔家有味腊糟鱼,是冬天用白酒糟制而成,只配上盐,姜,蒜,花椒等调料,封存在地窖里。夏秋之季拿出来,鱼肉依旧鲜美,放锅中蒸透,连鱼骨都能一口嚼烂。哪怕是乔老夫人这样的牙口,都能吃下好几块。

    加之岭南盛产荔枝,人人喜爱,但荔枝多吃上火。腊糟鱼正好相反,吃多了容易寒凉,因此和荔枝配上一起那是当真应景。荔枝甘甜多汁,腊糟鱼味道酸辣,单吃一种容易腻,每样一口就能百吃不厌。

    这让宾客中的那些女宾家眷,都颇为喜爱。不会饮酒的人,也能就着水果吃得醉熏熏的,和大家一起融入到酒席的气氛之中。

    什么是礼仪之邦?

    这就是礼仪之邦,首先得会吃。

    吃并不是简单的事,不是吃得贵,吃得刁巧就算会。

    真正的好席,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味口,有精雕细琢的美,也有大鱼大肉的肥。酒席要排得好看,有格调,还要让客人下得去筷子,接地气。

    “这乔家的小姑子,不是简单人物啊?”

    “那当然,人家可是上过京,中了进士的!”

    “哎呀,这一道道菜过上来,就知道见过大世面!”

    “还真是,菜摆得实在是好!饿的时候能填肚子,想换口味了又吃不胀,能管饱又能吃好!关键是这摆着多好看,您瞧这排面……”

    “好,一等的好!……”

    各桌之上,特别是主厅的亲家和贵客们,都对乔老夫人赞不绝口。

    “老夫人,您的这位女公子当真不简单啊!”

    “难怪能中进士,亘古未有之奇人!”

    “风华绝代!……”

    乔氏连忙谦虚了一下:“诸位取笑了,不过是小户发迹,承蒙诸位大人的抬举罢了!俗话说三代为宦,才懂得穿衣吃饭,我们家当真没见过世面。”

    “那可真未必!”

    看着忙前忙后的乔银,祁云伟忍不住叫了一下他:“小乔?”

    乔银走过来,直问道:“大人缺点啥?只管吩咐!”

    祁云伟笑道:“闺女在家是贵客,别忙过头了!坐下一起喝两杯。”

    乔银也笑道:“多谢大人抬爱,其实我平时在家啥事不干!今天哥嫂大婚,让我过回瘾吧。”

    “好……”

    祁云伟他们都是忍不住的点头。

    连巡府大人也都夸赞道:“小乔这摆席的手艺,比咱衙门里的典史都厉害啊?依我看,大肃的礼部尚书不该让司马匡做,应该你上!”

    “哈哈哈哈!……”

    一时间,席上的官员老爷们都笑了起来。

    乔银也斟了一杯酒,向着巡府拱了一拱:“谢亲家公吉言,待小侄日后当了尚书,一定好好再置办一桌酒席!到时在座的前辈也都是公候了,还捧晚辈的场就是。”

    “一定,一定!”

    一席话,只说得道府县的大人们都是心花怒放!纷纷举起酒杯和乔银干了。

    喜酒桌上无大小,朝臣们说句吉祥话也无可厚非。眼看天色已暗,乔银便带着小厮丫头们挂上明亮的岩油灯,继续给客人们上菜吃喝。

    可以说无论婚丧嫁娶,无论何种礼仪,最后办得好不好,就只看摆席的水平。

    吃好了,就是有礼仪。

    一时间,太平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各色灯笼顺着筵席照满了土路。

    乔银在大堂招待衙门里的大人,管家和掌事婆子在院子里招待乡亲邻里,小厮丫头们也在路边给筵席上菜。

    筵席中的那些三姑六婆,一个个喝得脸红耳热,更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听说了吗?陈家沟的那个大妹儿,死啦!”

    “哪个大妹儿?……”

    “嗨!就是当年甩了周老爷,跟着张三鬼混的那个?陈家大妹儿!”

    “哦,原来是她!”

    “咋回事?就死了呢?”

    “许是后悔了呗?听说周老爷下聘礼那天晚上,她一直哭!哭了大半夜,然后就死了……”

    “哎,这人哪!没享福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