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宋朝讲科学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走,咱去西夏

    八月底,秋收早已结束,周跃从海外带回的粮种也有了收获,没有想象中的喜人,玉米亩产七石,土豆亩产九石,红薯亩产刚过十,远不及后世的产量,毕竟未驯化。

    但是这时候的人哪里见过这么高产的作物,尤其是土豆,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菜。

    这些作物不挑地,还不用过分照料,很好种,尤其是红薯,地里全是它的茎叶,哪里能长出杂草?所以周跃开垦的营田多在没人用的荒地,西北不平静,百姓少,荒地也多,周跃让亲兵能开垦多少就开垦多少,带的种子不多,但是玉米挑种子,土豆、红薯可不挑。

    做一个温床,摆上几十个红薯,用沙土覆盖,浇上水,床上再盖上帆布,透一些光就行,红薯会像发豆芽一样长出一簇簇芽,往地里种的就是这些芽,一床能发多少芽?千把个是有的,种下去就是好几亩地,而且这些芽拔一茬长一茬,直到底下的红薯养分耗尽为止。若是做七八个温床,可栽种的地就要上百亩了。

    土豆更简单,直接切开蘸些草木灰埋土里,完活。

    周跃并没有想现在将这些东西传播出去,西夏、辽国肯定会用各种发放拿到,让他们吃饱了没事干来劫掠大宋吗?于是收获的第一天,就在军营里开了一次新作物为主食的宴会,兵卒每个都想尝尝,但是吃了两个发现吃不下第三个了。

    四百人的亲兵一年不只是训练,还由周跃带来的几个学生教识字,周跃亲自指导开垦营田,训练也是队列、枪械、驾车、投掷,并没有将RPG拿出来,那玩意只要会开枪,有手就行。

    亲兵入城第一天就引起了围观,没有着甲,衣服也是土黄色的迷彩,二百人队列整齐的行进,不是城中守军能比的,若说这支小队是军人,那原来的兵更像地痞流氓。原来的兵卒逛青楼、吃饭不给钱、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也不好管。毕水龙带的这批人却从来不出门,即便出门也双人成行、三人成列,身体笔直的走着齐步,与人交谈温文尔雅,健壮、开朗是第一映象。

    王沿、葛怀敏都是在渭州的,他们是泾原路最大的军事长官和军事副官,周跃的亲兵给了城中原来守军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葛怀敏自负天下名将,也没有带出过这样的兵,人比人气死人,同样是兵,你们凭什么这么优秀,逼得我们也得有样学样,内卷。

    这些人住在北面城墙根下的一处大院子里,是周跃专门租用的,日夜有两人在门口站岗,一个时辰一换,行的军礼也与大宋的军卒不同,也不拿到枪,只是身上挎着的武器也没人认识,每日都有百姓来看,远远地站着指指点点,或是在不远处的茶棚里边饮茶边闲谈,这些人里自然不乏西夏的奸细,一连几天都盯着这里,但是所获甚微。

    为了搞清楚这些人的情况,曾不惜在门前闹事,慌说有兵卒抢了他家女儿,要进去理论。毕水龙哪里能惯着这些人,门口挂着八个大字的牌子“卫兵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哪里懂?直接冲出来十几个人,手里拿刀,二话不说就砍死了几个闹事的,吓得周围百姓落荒而逃。

    上午的事,下午官府就出了告示,满城张贴,说明了闹事的人是西夏奸细,这几人在城里也确实没人认识,告示还说明了周跃亲兵的权利,凡有人敢靠近,只有卫兵认为有威胁,格杀勿论。而且这只军队是周跃的亲兵,葛怀敏都指挥不了的,当然他也没去讨这个嫌,周跃看不上他,从他来到渭州周跃都没亲自拜见就能感觉出来,仅仅是周湛设宴时见过一面,宴席中言谈客气,但是却不热情。葛怀敏甚至都不知道是周跃举荐,他才能来这里的,否则赵祯都不打算用他。

    俩人一个是招讨副使,一个是巡检使,都是王沿的下属,论品级葛怀敏更高一些,只是巡检使更像是监军,王沿也不可能让周跃这个没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带兵,甚至听说他有自己的亲兵后都没再给他调遣一支军队让他指挥。

    经过此事,没人再敢打这里的主意,什么都没刺探出来,还丢了性命。亲兵并没有动枪械,周跃特意交代了,西夏军队攻城前不能用,为的就是出其不意。

    周跃的车队离开了渭州,说是去巡检,但是泾原路没有一个砦堡再见过这只军队。

    毕水龙找到周湛,说了周跃的交代,周湛和周仪商议后开始迁徙渭州百姓,全部纳入渭州城里,每日巡逻,不许闹事。

    李元昊似乎不尽兴,派了使者去辽国,大哥,咱一起揍南边姓赵的吧。辽国刚刚得了宋朝的好处,没理由开战啊,况且辽国也多少年没打仗了,贵族早已经过惯了安逸的日子,有宋朝的钱养着,干嘛费那力气。回绝了。

    见辽国不感兴趣,那我自己上,谁让人家家大业大的,咱就是个苦哈哈的命。

    战前用了老套路,派了一批人来诈降,而且人数众多。周湛不懂,但是毕水龙懂,建议周湛直接将这批人送往南边,王沿作为泾原路安抚招讨使,是这里的最高军事长官,将这批降兵分散,派出了几只人马分兵护送到了长安,由永兴军分配到各地,这是不打算让这批人再回去了。有的人走到半路想逃,被发现后只得招供,说是元昊派来后方做乱的,那会留着干嘛?全部发配到了各地做苦力去吧。这批人此后再未回过西夏。

    李元昊还不知道这些人的下场,又派去使者,和宋朝和谈,这次没有找范仲淹、韩琦,而是找的王沿,王沿直接让人把使者往京城送,我是武将,哪有权力谈这些。

    李元昊见使者迟迟不回,不知道起不起作用,这一计都用烂了,不管能不能谈妥,只要你谈,就会觉得西夏不会来犯边,就会起疏忽之心。李元昊没耐心了,直接开打吧。

    李元昊大军分两路进发,这么多人是瞒不住的。但是整个泾原路后知后觉,也不知道王沿是不是真的起了疏忽之心。周湛迁移百姓时,王沿、葛怀敏还多有微词,是周仪站出来支持,这才不紧不慢的组织。而且西夏人入境,最先发现的也不是王沿,范仲淹经过这么久的历练也知道了斥候的重要,通过斥候最先得到的消息,赶紧派人通知王沿。

    王沿接到汇报,两路大军从彭阳城和刘蹯堡呈钳形攻势攻击镇戎军,镇戎军不好守,立刻就会经过开远堡、瓦亭寨抵达渭州城,他不知道李元昊的意图,只是为了守卫渭州城命令葛怀敏去瓦亭寨驻扎,以防不测。

    瓦亭寨地势好啊,前水后山,能攻能守,王沿很谨慎了,不由得他不谨慎,原本朝廷将狄青和郭遵派来了,郭遵武力值自不必说,狄青这时已经混出了名堂,也是一员骁将,算是有些底气了。但是周跃走时将这俩人都带走了,王沿知道周跃的特殊,哪里敢不答应,两将一走,底气没了,他哪里知道狄青和郭遵是赵祯答应给周跃用的。

    葛怀敏带兵进驻瓦亭,心里不自在,我可不是来守城的,而是来建功立业的,区区西贼,既然来了就别想回去,只是手里兵太少,大不了,怎么办?瓦亭寨驻军跟我走。

    刚离开瓦亭寨,王沿就接到了消息,立刻派人去传命令,你丫给我站住,别走了,背靠城池安营扎寨,引诱西夏军来,然后设伏攻其不备。背靠哪个城?有个第背城,四通八达,镇戎寨和笼竿城分别在左右,可以救援。

    葛怀敏才不听,我要建功立业。建功立业这四个字就像魔咒一样让他一路走到黑,不只自己走,还裹挟着一路上诸砦堡的兵将也一起,瓦亭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泾原路都监赵珣、巡检李良臣、孟渊等等,到了镇戎军不见西夏军,继续走,大概觉得兵力还不够,这次是向西走的西边还有几个砦堡呢。

    过了镇戎军,诸将越走越心慌,觉得西夏很可能就在附近,而且北面就是定川寨,这样迟早要走到定川寨的。定川寨啊,回去过京城的都知道,这是第三战的关键点,具体怎么个打法不知道,但是知道会在这里输得很惨,怎么办?回头吗?都走着里了,怎么可能回头?

    自己这些人都是受了葛怀敏的命令出来的,回去也得是葛怀敏下令,可是葛怀敏会回去吗?他可是违抗军令跑出来的,不打一仗,就这么回去,脸面上挂不住还是其次,首先就是军法难容。

    走马承受赵政看不下去了,建议先停下,派出斥候四处查探再作计较。葛怀敏大概也觉得就这么走不是办法,寻不到西夏主力自己就走累了,于是采纳建议,赶在晚上到了养马城修整。

    当晚在养马城,镇戎军都监李岳、大将曹英、泾原路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等又带着人马赶来相会,真有种梁山结义、共赴国难的感觉。但是诸将不知道这又是李元昊的计谋,西夏都是骑兵,不把宋军引出来怎么打。

    后半夜斥候也回来了,在定川寨方向发现了西夏军,那还等什么,直接觉得天亮就去会一会李元昊。

    如果不是发现了西夏军的行踪,真还以为葛怀敏会一路走到西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