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繁体版

第124章:边境出兵,赵仁的震撼!

    老爷子的威信,在大明还是无人能撼动的。

    “兵部!”

    赵仁急忙出列。

    朱元璋高声道:“传旨去云南都指挥使司,若安南敢越大明国土半步,令云南都司给朕狠狠的打,此事没得商量,敢过线,朕要他的国!”

    “沐英才死,若就有人敢挑衅云南天威,那就是想让咱儿子死不瞑目,既然如此,那对方就别活在这片土地上!”

    朱元璋站起身,振臂高呼。

    “臣!遵旨!”赵仁抱拳。

    朱元璋盯着他:“此事用军驿,速速传去云南都司,不得耽搁!”

    ……

    散朝。

    百官走在奉天殿殿前广场上,所有人都一头雾水。

    一个情报而已,而且还是个无关痛痒的情报。

    陛下这….未免有些太小题大做了点?

    不过很快,他们就都理解了。

    老爷子想来是因为沐英的死,有些耿耿于怀,所以云南那边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才会如此敏感。

    掐着日子来算,沐王爷的后人应当也快抵达京师了。

    赵仁回到兵部,便将此封军令发到云南都指挥使司去了。

    …….….….….…

    几日后。

    沐英以及朱长夜二儿子朱兴盛的丧葬队伍,从通淮门吊桥入京。

    长安街、玄武街、秦怀街等应天府所有主干道的百姓矗立两旁,无声啜泣。

    应天府所有百姓,皆垂头默哀。

    一列上千人的丧葬队伍,神色哀伤,披麻戴孝的踏入应天府城。

    为首的则是来自武当山,是那张翠山率领许多武当弟子带路。

    沐英的嫡长子沐春,则双手抱着黑色灵牌,老二沐晟,老三沐昂左右搀扶。

    老四沐昕,则留在云南负责云南军备防御。

    好一些百姓看到这长长的丧葬队伍,眼中都泛着泪花。

    年纪轻一点的。还不知道那些年长的长辈为何会如此悲恸。

    他们不了解沐英的身世,可那些年纪大的老人们,却是知道这大明第一号孝子的丰功伟绩!

    好男儿行走人世间,不可不知感恩。

    沐英一生,对义父义母至孝,对异姓兄弟关爱有加,人死之后,也要让子孙千里迢迢把灵柩送回京城,安葬在朱家身边。

    这种情意,让人动容!

    而且因为沐英的存在,云南世代平安,那些土司和边塞的异族,不敢踏步中原半步!

    在沐英的丧葬队伍出云南的时候,云南的百姓,将所有道路都堵的水泄不通,悲恸哭泣声掩面数日不绝。

    队伍从通淮门入应天,直奔大明宫城。

    今日一早,应天府下起了飞雪,好一些百姓,默默的将伞撑起,给沐王爷的前路遮风避雨!

    位于贡院左一里外的槐花胡同内,有一处府邸,金碧辉煌,闷头上烫金大字‘中山王府"显得格外耀眼!

    府邸内,三兄弟神色哀痛。

    “走吧,去皇宫送沐叔最后一程。”

    说话的男子,身材高大魁梧,时为世袭中山王徐达的嫡长子,徐辉祖。

    身旁两位同样魁梧的汉子,则是徐达的二子和四子,分别为徐膺绪和徐增寿。

    “大哥,您先出门,我和四弟去拿一些炮仗礼花,事了之后,咱们私下也要给沐叔祭奠。”

    徐辉祖点头。

    ….….….….….…

    大明宫,武定门前。

    皇城三里之外,五军都督府李景隆亲自戒严,军兵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百姓寸步不得进。

    雪花越来越大,沐春此时已经走到这里。

    李景隆身披盔甲,单手扶着大明军队特制的雁翅刀刀鞘,走到沐春面前,另一只手朝上大挥:“放行!行礼!”

    所有大明军兵站的笔直,目光露出深深的肃穆和尊敬。

    李景隆拍了拍沐春的肩膀,叹口气,低声道:“节哀。”

    沐春嗯了一声:“谢曹国公。”

    李景隆点点头:“老爷子,已经亲自在武定门外迎接,去吧。”

    沐春饱含泪花:“陛下这么大年纪了,还….好!我过去了。”

    武定门外。

    斑驳的城门前,老爷子背着手站在最前方,强支撑起身子,目光坚定的注视前方。

    身后,左右两列是文武百官,和已致士的大明功勋!

    数十名身材高大,身穿刺绣飞鱼服,头戴幞头的锦衣校尉,站在朱元璋身前,给他撑着黄盖罗伞。

    身为天子亲军,他们身上的飞鱼服华丽异常,飞鱼不是鱼,而是线刺绣成的蟒。

    少顷,沐春的队伍默默走来,身后的千人队伍,现在只剩下八个抬棺椁的武人。

    朱元璋咬着牙,背着手,一步步,超前走去。

    锦衣卫急忙将伞撑起,跟在朱元璋身后。

    “滚开!”

    朱元璋对左右呵斥,独自走在雪花之中,无数片雪花洋洋洒洒落在他那半黑半银的头发上,更让老爷子脸上多出几分沧桑和凄凉。

    他的步履很慢,每走一步便停顿一下,似乎在充蓄迈出下一步的体力,伴随着不停的轻咳,以及急促的喘息。

    看得出他在努力挺直腰杆,努力维持帝王的威严,他在这站了半响,对于年岁如此之高的老人而言,这是何等的艰难,所有人都明白!

    此时朱元璋的模样看在众臣眼里,分明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迈出的每一步,都带着对生命不屈的倔强。

    看着朱元璋费力迈步,仍倔强地不许任何人搀扶的样子,众臣心中一酸,皆落下泪来。

    英雄迟暮,豪杰凋零。

    这一刻,他仍像个不屈的战士,死撑着对抗岁月和轮回,雪花之中的孤独背影,何等的悲壮。

    雪越来越大,朱元璋腿脚已经发软,看着前方的棺椁,眼中的泪花倔强忍住,脚底一滑,险些有些走不稳当。

    左右锦衣卫急急上前。

    朱元璋像个雄狮一般咆哮:“咱让你们滚开!”

    如此的朱元璋,原本准备上来劝他的朱标,都被马皇后给拉住了。

    马皇后知道,老头子现在有属于他的事情要做,即便是大儿子朱标也不该打扰。

    终于。

    一步,一步,最终,朱元璋走到沐春身前。

    沐春饱含泪花,泣不成声,跪地高喝:“不孝后孙,沐春,代家父沐讳英,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身后,棺椁落下,扬起一阵雪花,一如朱元璋第一次收沐英为义子的那个雪日。

    朱元璋有些颤抖,第二次,这是他第二次见到这种场面。

    “起来,都起来,你们都是好样子,好后辈,好孩子,不要哭,你父亲坚强了一辈子,打仗杀人,替咱挨刀,他都没哭过,十三岁的孩子,后背被砍了一刀,都没哭,你们哭个啥?死了也是英雄!都给咱站起来!”

    “臣,遵旨!”

    沐春站起身,默默陪在老爷子身旁。

    朱元璋走到棺椁旁边,伸出那枯槁苍老的手,缓缓触摸冰凉的棺椁。

    “英娃子,咱来看你了,咱来了。”

    “你八岁那年大雪天跟了咱,走的时候还是大雪天,咱爷两有缘呐!”

    朱元璋默默看了一眼,倔强的转身,虽眼眶赤红,但一滴泪也没落下。

    “来人!”

    “宣旨!”

    “朕之养子数十人,沐英最长。总角之年随朕提刀上阵,征战多年,身受创伤不知凡几.…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陪葬寝陵,下葬钟山。”

    “下葬之时,诸文武百官皆去凭吊。”

    朱元璋不断诉说旨意。

    ……

    天盖地的雪花越来越大。

    入十二月之后,上苍似乎也有些疯狂起来。

    灾年不好过,朱元璋又担心大雪会让大明百姓受灾,又要料理沐英后世,还要准备年关礼节。

    偌大的帝国,所有压力都压在暮年老人身上。

    朱元璋没有一丝慌乱,依旧用他执政二十余年的心性和智慧,有条不紊的推动国家机器运转。

    武定门外,朱元璋对养子沐英的情谊,百官皆看在眼中,余下的事,便由太子朱标全权操办。

    丧葬队伍在朱标的组织下,从皇宫出发,沿着雪地,直朝钟山皇陵而去。

    百官们紧随其后。

    朱元璋则独自背着手,朝皇宫走去。

    …….….….….…

    与此同时,一骑从云南而来的骑兵,急促朝兵部奔袭。

    上一次云南来的斥候抵达应天,这前后才不过三天,云南那边又一次来了军报。

    兵部衙门***皆陪同沐英的丧葬队伍朝应天而去,留在值庐的都是一些小官。

    兵部主事接见了云南的骑兵,打开奏疏看后,脸色突然大变,口里惊呼道:“不好,出大事了!”

    “来人,快,速速去将赵尚书叫回来,出大事了!”

    兵部尚书赵仁跟着丧葬队伍,正在去钟山的路上,半道听到兵部出了大事,心里七上八下的,和同僚告了罪,便急急回到兵部衙门。

    一封加急军报,此时已经立在赵仁的案牍上。

    赵仁忙不迭翻开,渐渐地,他的眉头深深的拧起来了!

    只见上面书写着:“云南副都指挥禀奏:今查,南疆小夷安南正加速对云南布政司边境推兵,似有攻击云贵边境之姿,其兵力多打三万七千余众,请圣上决断….”

    等到赵仁详尽的看完了奏报之后,顿时打了个寒颤。

    混账!

    赵仁咬牙切齿!

    他们莫不是,真敢撼动我大明国威?

    他们….究竟长了多少个泼天大胆?!

    黄豆大的冷汗,自他的额上冒了出来。

    赵仁脸上怒气冲冲,竟是有些怒火攻心,猛地灌了一口茶,才渐渐恢复冷静。

    似乎想起什么,只是很快,他愤怒的双目,便被浓烈的震惊取代!

    犹记得前几日在朝堂上,他还义正言辞的和陛下保证过,说安南不会出兵大明,还说安南稍有动作,大明就如此谨慎,会灭了大国的国威…

    事实证明,他和陛下的眼光对比之下,他就是彻头彻尾的蠢材!

    陛下的眼光是何其老道,何其毒辣!

    当时出了奉天殿,许多同僚都有意无意的认为皇帝老了,不富当年的霸气了,看到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如此紧张,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现在,当赵仁看到这份云南来的军报后,他都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他们可以质疑朱元璋任何的判断,唯独在军事上,对老爷子的任何质疑,那都是自取其辱!

    容不得他多想,他颤抖的捏住这份军报,急急朝皇宫跑去!

    沿途,赵仁步履很快,满腹心思。

    他实在想不通,也想不明白,安南国为什么要找死,为什么敢对大明动武?

    那种弹丸之地,怎么可能承受大明皇帝的一怒?

    那他们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还有,老爷子是凭借着什么,去判断安南国会主动入侵云南边境的?

    赵仁觉得,这其中肯定还有许多关键点,他没有看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随处都是疑惑。

    又比如,老爷子为什么要打下安南这不毛之地,这一块的战略价值,有没有这么重要,值得大明付出云南兵力去攻打?

    打仗打仗,要是打的毫无战略意义的仗,那叫什么打仗?

    陛下不是好大喜功之人,既然提前做出那种战略部署,就一定是看到了自己没看出来的安南战略价值。

    等赵仁抵达皇宫的时候,朱元璋恰好准备出宫。“陛….陛下!”

    赵仁咽了咽口水,哭丧着脸道:“云南….云南来了情报。”

    朱元璋脚步悬空,看了一眼赵仁:“说。”

    赵仁脸色惨白:“云南都司发现安南正在朝云贵边境急进军,云南副都指挥使判断,安南有主动攻击大明的意向,请陛下速下决策。”

    朱元璋眼中震惊之色一闪即失,低声喃喃:“真被老爷子料中了。”

    赵仁愣了愣,老爷子刚才的话声音不大,但还是被他听到了耳中。

    老爷子?

    这….这莫非还不是陛下预判出来的?

    朱元璋哼道:“安南小夷,好胆!”

    “咱的圣旨还没到云南,他们就先动了。”

    “等一下,咱再去下一封圣旨,一会给朕带到钟山去宣!”

    “遵旨!”赵仁火速拱手回应。

    朱元璋背手进了谨身殿,很快一封圣旨写完,交给赵仁:“去吧。”

    “臣,遵旨!”赵仁领旨退下。

    朱元璋望着赵仁离去的背影,撑着油纸伞,走在雪地之中,缓缓地朝着外面走去。